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州地处中原,文化发达颇早,形成综合性艺术的戏曲的各种因素也较早地在中州出现,被学术界称作“古剧”的歌舞、优戏、角抵戏、参军戏、院本等艺术表演、技艺表演和戏剧表演也一代一代地延续,至元代杂剧成熟之前,形成了自己的“古剧”传统,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2.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4,24(2):58-65
许多研究者认为,金代只有院本。检阅《四库全书》中金代文集、《金文最》、《金文雅》及《全金元词》等文献,可知金代有三种戏剧形态,即金院本(杂剧)、刮鼓戏、乐舞戏。金代杂剧的产生、繁荣以及衰落的过程,与金代历史、文化以及文学的发展过程正好同步。金代杂剧的兴盛离不开辽代教坊散乐和北宋杂剧。根据表演对象、场所,金代杂剧可分宫廷杂剧、民间杂剧,即燕京宫廷杂剧、河东杂剧,金代杂剧在金世宗、金章宗时期达到了其繁荣时期,这是所谓“国朝杂剧”时期,到了金代末期,随着政局的危亡,杂剧也就衰落了。陶宗仪《辍耕录》“院本名目”中600种院本属于金代,而其余分别属于宋、辽、元。金代杂剧同宋杂剧相比,具有自己的意趣指归:虽然不脱谑浪调笑的风范,但题材范围比“官本杂剧段数”广,历史故事类题材比重加大。刮鼓社来源于北宋的“斗鼓社”,是北宋时代中原地区存在的一种村社小戏,金灭北宋,这种村社小戏就继续存在,并且受到了重阳子王喆的重视。金代歌舞戏与当时的祭祀娱乐神灵的风俗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公元十一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由于它在国家政治、军事方面——从而也在经济方面所占据的中心地位,成为当时东方最大的商业城市。宫廷豢养和商业化寄食的双重优越条件,为戏剧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而,在唐、五代优戏基础上形成的宋杂剧,得以在这里活跃一时,蕴成汴京一代戏剧的盛况。对于这样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以往我们的注意是不够的。有关汴京杂剧兴衰的情况、原因,汴京杂剧兴衰的基本面貌,汴京杂剧兴起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我国民族戏剧的形成阶段。从京师到地方,先后产生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戏剧样式,例如盛行汴梁和临安的宋杂剧,活跃于东南沿海的戏文。此外,西南还有川杂剧,尤为时人所瞩目。但是,在以往有关戏曲史的论著中,川杂剧被程度不同地忽略了。因此,本文将不揣鄙陋,试就其形式、源流及发展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杂剧是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刘晓明的《杂剧形成史》是关于中国杂剧形成史的专著。作者运用新发现的唐宋杂剧、金元院本方面的材料及大量已知的材料,对杂剧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本书对“杂剧”观念的演化、宋代杂剧演化机理、脚色的由来及其意义、官本杂剧与金元院本剧目考释、剧目的分类与方法论意义、杂剧的表演形态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对“斫拨”、“则剧”、“合生”等戏剧史中的难题也做出了新的诠释,是杂剧研究的一个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丑"在中国古代戏剧中的发展过程较为复杂。由于"丑"和金院本、南戏、杂剧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元明戏剧的伎艺形式中"还原"宋金时期"丑"的表演形态。"丑"得名于"纽元子",通过滑稽的化妆和古怪的表情吸引观众,这种表演形态逐渐成为一种表演模式。在金元时期,人们不把它称作"丑",而冠以"净""外""末""梅香"等称谓,但是它们的表演形态实质和后世的"丑"一致。"丑"的戏剧性随着表演形态的发展而增强,戏剧脚色体制也随之完善,表演伎艺被艺人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7.
兴起于河南的北宋杂剧,既是中国传统音乐由最具代表性的歌舞伎乐形式转向戏乐艺术形式的历史产物,又是中国戏剧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初级成熟形态。散见于河南各地的大量北宋杂剧雕砖,珍存了这一艺术样式极具典型意义的图像遗迹,为认识和研究北宋杂剧的兴盛与传播、北宋杂剧表演形态与结构以及北宋杂剧的艺术特征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归纳前人以及笔者新发现的共计四条有关唐代杂剧的材料 ,论证了唐代杂剧的四种基本形态 :歌舞戏、杂伎、博戏、谐戏。杂剧的这种最初形态 ,解释了宋代杂剧何以会有广窄之别的原因 :广义宋杂剧直承唐代杂剧的传统 ,包括歌舞戏与杂伎在内 ;窄义的宋杂剧专指滑稽剧 ,是宋代杂剧戏剧性因素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陶南村《辍耕录》中所收院本名目,未必皆具备相对完整的情节,也未必皆为由人物扮演故事,当有相当的杂耍、游戏以及近似于古代俳之表演伎艺的语言类节目.“院本名目”中所著录的剧目,多应是金太宗之后的产物,视这一时段为金院本的繁盛期,殆距事实不远.无论是“冲撞引首”,还是“打略拴搐”,都很难称得上独立意义的戏曲.在演出时,很可能是或用于前(类似于宋话本的“入话”或“头回”),或置于后(相当于宋杂剧的“纽元子”),而“诸杂砌”,则或是剧中穿插表演以弥补剧情不足的“小玩意”.  相似文献   

10.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3,23(5):48-55
在宋代杂剧研究领域,人们很少从文人曲与民间戏的角度,分析宋代宫廷杂剧与民间杂剧的内容倾向、表演形态、审美趣味的对立状态与互动倾向。从服务对象、演出内容、演出场地、表现形式、演出风格、欣赏趣味等方面来看,宋代杂剧分为宫廷杂剧和民间杂剧。宫廷杂剧为宫廷统治者服务,它讲究演出的仪式性、演出内容的颂扬性、欣赏趣味的多维性。民间杂剧包括士大夫杂剧和平民杂剧。士大夫杂剧具有家宴性质,用于家庭娱乐与招待宾客,讲究清雅、机趣,独重女音“浅斟低唱”的欣赏趣味;平民杂剧讲究热闹性,注重科诨效果。宫廷杂剧与民间杂剧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宫廷杂剧艺人与民间杂剧艺人可以相互沟通,宫廷杂剧和民间杂剧在内容上还相互影响。宫廷杂剧、民间杂剧影响了后世的戏剧格局——元明清宫廷戏剧、士大夫堂会、民间戏剧。  相似文献   

11.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现存最早而且也是唯一的元刻本,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杂剧的原貌,它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作品的一个重要发现。文章通过描写《元刊杂剧三十种》的表演动作与脚色词,探讨古代戏剧表演的不同形态,兼及脚色的演变,对戏剧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宋代乐制的更革,带来宫廷伎乐及演剧活动的频盛,民间伎艺及杂戏杂剧不断输入宫廷。考察宋代制乐设官、正乐禁戏的过程,可以看出,宋代宫廷乐制的更革与官方用乐的种种规制,虽然对两宋戏剧撰演合一的发展态势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中有抑制和束缚,也有推助和促动,需要仔细分辨;而教坊的立废、钧容直的蠲省,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杂剧演出在宫廷与民间的互动,从而推动了宋代戏剧史民间化、俗谐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宋南戏《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完整南戏剧本,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认识宋代社会生活,特别是由科举制度带来的婚变;认识早期戏曲表现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戏剧结构、提炼戏曲语言的艺术经验;认识南戏的戏剧形态,并通过剧本中留存的宋杂剧片段,探索宋杂剧的艺术形态;认识当时剧作家、演员和观众的戏剧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重新评价了宋金杂剧,探索了元杂剧的最直接的艺术渊源,证明了宋金杂剧不是滑稽戏,更不是“滑稽表演的片断”,或“只停留在叙唱故事的阶段”,而是一种已成熟了的戏剧。元杂剧之所以能很快地繁荣起来,是因为宋金杂剧为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是因为元杂剧从多方面吸取了宋金杂剧的艺术营养。  相似文献   

15.
戏文是异于宋金杂剧、始趋成熟的戏剧形式。一般认为,戏文产生于宋徽宗宣和之后、南渡之际的温州地区。对前者,学界异议不大,但缺乏必要的申论;对后者,学界有“温州”、“杭州”两说。本论从几则材料的分析入手,对我国古代始趋成熟戏剧形式产生的时地,作一番简要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元代的杂剧艺术被视为是中国戏曲艺术的较好开端,我国戏剧史学家王国维就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杂剧艺术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予传统音乐形式中的戏曲因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吸收了宋代勾栏中多种艺术的营养成分而成。在诸多艺术中,宋代的说唱艺术如诸宫调、唱赚,对杂剧的曲体结构、故事来源、表演形式等,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宋代,一般来说,雅乐才能"荐之郊庙,施于朝廷"。杂剧的搬演,往往见于春秋圣节三大宴,目的是借杂剧演出以活跃场上气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演格局,还保留在迎神赛社的民俗活动中。戏曲的成熟与催生,有着多种复杂因素,民俗活动中的各种仪式及歌舞表演,也为各种伎艺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当然,宋杂剧演出的真正市场,不是内廷,而是市井坊巷、勾栏瓦舍。文化市场的百伎竞盛,才是其生存的大环境。正是由于宋杂剧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才在艰难处境中争得"正色"的地位,顺利实现了中国戏曲发展机体上榫、卯的对接,成了向元杂剧过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是元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中爱情婚姻戏数量最多,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鲜明,个性突出。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剧本继承了文学抒写爱情婚姻的传统,其女性形象书写的成功,得益于元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大量文人投入杂剧创作的结果,承载了元代文人仕途和婚姻的幻想。这些爱情婚姻戏中的女性形象符合女性善良、勤劳、包容的传统理念,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明清戏曲发展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热戏是唐代的一种竞艺性表演方式。其主要内容以散乐为主 ,包括杂技百戏和俳优的戏谑性表演 ,其演出形态为分朋竞艺。热戏的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开元二年 ,但其基本形态在唐高宗时期就已定形 ,而其雏形则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的分朋竞射。热戏由竞技向竞艺性表演转化受到了唐代初期佛道的论议表演形式的影响。热戏的竞演方式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的戏剧出演形态 ,刺激了戏剧表演的发展。但随着戏剧长度的增加和戏剧表演的观赏性发展到需要观众保持足够的注意力时 ,热戏式的竞演方式便渐至消亡。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家是开创中国戏曲纪元的第一代剧作家。他们的崛起,意味着戏曲创作过程中编剧与表演的首次明确分工。他们把宋金杂剧、院本尚不具备大容量"叙事结构"的"代言体",与诸宫调尚不具备"代言体"性质的大容量"叙事结构"的"叙述体",珠联璧合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崭新的"代言体叙事结构",确立了戏曲创作以"假定性"为前提,"演故事"为宗旨的具有高度综合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结构载体,把戏曲推进到高度成熟的阶段。"代言体叙事结构"的形成,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