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代宫怨诗数量之多,居历代封建王朝之首,把它放在大文化背景下考察,它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创作数量众多、作者层面广泛、传播迅速、社会接受程度高、后世反响巨大,其地位不亚于当时以山水、田园、边塞为题材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表现闺情宫怨题材的诗人、诗作大量涌现。这种情况无论是在唐代之前,还是唐代之后都是少有的,因而很有必要对之作深入的研究。首先对闺情诗和宫怨诗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深入论述唐代闺情宫怨诗产生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条件,唐代闺情诗和宫怨诗的创作概况,从而对唐代闺情宫怨诗的创作做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作为描写古代宫女及妃嫔心理和生活的宫怨诗在唐朝时期达到鼎盛。它是封建制度下的皇(男)权思想和男尊女卑观念的集中体现。西方女性主义则提倡改变妇女长期受压迫的地位,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男女平等。文章通过女性主义视角下唐代宫怨诗渊与源的分析,以薛逢的《宫词》为例解读唐宫怨诗中的女性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4.
杜牧宫怨诗的思想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的宫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描写了宫女承恩无望的哀愁;其二,写宫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其三,批判了极不人道的奉陵制度;其四,关注出宫的宫女命运。总之,杜牧的宫怨诗不但范围广阔,而且思想意蕴深刻。  相似文献   

5.
王昌龄的妇女诗主要描写了三种女性:宫女、贵族妇女、民间女子。宫女诗多表现望君幸临和羡艳受宠的情绪;贵族妇女诗概括了女子的现实命运;民间女子诗多表现自由、欢快的感受。场景描写、民歌艺术是王昌龄塑造妇女形象的主要手段。王昌龄大致以宫女诗寄寓个人情怀,以贵族妇女诗传达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以民间女子诗表现诗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李贺的宫怨、闺怨诗中,他在长安任职期间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创作时间、地点非常集中,诗中女子在身份、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上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共同性,即她们都养尊处优,渴望感情的滋润,但却往往遭受冷遇,情感极度孤寂,生活也被边缘化了.这与李贺贵为皇族、踌躇满志而在长安任职期间却无人赏识,官居九品、壮志难酬的人生际遇和心理感受极其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无奈使得李贺的宫怨、闺怨诗超越了对女主人公命运的单纯同情哀叹而转为对自己潦落抑郁的长安生活的叹息和对失败的仕宦生涯的自伤,从而意蕴深远.  相似文献   

7.
杜牧与王建均是唐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力的诗人,虽然二者都创作了有关宫廷妇女题材的诗歌,即宫怨诗与宫词,且对后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他们的关注重点却截然不同:前者突出刻画宫女之"怨",在寄托自己身世之感的同时对宫女们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后者却着力表现宫女之"乐",以铺陈直叙法对宫女们的种种赏心乐事做了多方面全方位的展示。本文试图从对他们诗歌题材来源和创作手法等方面探析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9.
孔子在仁德修养方面不主张怨,但在事君政事方面却是主张怨的。诗可以怨的本义是士人借用诗三百以讽谏政事,且并未有怨而不怒的要求。诗可以怨这一看似与孔子仁德相悖的主张,实质上却正是孔子推行仁德、以仁为本的政治实践的表达。它体现着孔子道统观念与一家一姓王朝政统之间的拉锯与抗衡,为士人阶层的品格塑造与参政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宫词和宫怨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词和宫怨是中国古代诗歌关系密切的两个专题,不应混淆。宫怨出现较早,可以追溯到汉诗;而宫词却始于唐人顾况,集成于王建。宫词出现在唐代的主要原因是:唐代后宫庞大,宫女制度的弊端,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唐代政治开明,诗人可以畅所欲言;后宫生活题材,是唐诗受众的一大看点。宫词与宫怨的主要区别:宫怨多用古体,而宫词倾向于七绝;宫怨多为单篇,而宫词多为组诗;宫怨主情景,宫词多叙事;宫怨多含蓄,宫词多白描。  相似文献   

11.
王昌龄与李益同为唐朝的著名诗人,他们都有题材丰富的大量诗歌创作,从两人的闺怨诗入手,从他们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来比较他们在以闺怨为题材的诗歌创作方面的异同,从而展现出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  相似文献   

12.
宫怨文化作为宫人们独特的情感表达模式之一,以其特殊的敏感,沉重的感叹,体物于工致,抒情于深刻,赋予诗歌哀婉的基调,真实地展现了宫廷女子细腻的内心世界,再现了女子们凄婉哀怨的心境。本文将从宫怨与四季、宫怨与花草、宫怨与日月文化三种文化意象来探讨宫怨诗的翻译方法及技巧。  相似文献   

13.
《诗格》二卷的分离,在考据之外,有更深层的理论意义。通过《诗格》卷上与《河岳英灵集》的选诗及《诗式》的理论倾向之比较;通过《诗格》卷下与《诗式》的意境理论及晚唐五代诗格的理论传承之比较,可以确认《诗格》二卷分离后各自的理论背景及合视之所呈现的唐代诗格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诗可以怨”是孔子提出的诗歌功能论命题,此命题反映了《诗三百》的内容特征,包含着诗人借诗抒怨、怨刺现实政治等重要的理论内涵,体现了受怨者以诗抒怨的合理性,因而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诗可以怨”对儒家诗学的政教功用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其后历代都有大量怨诗,此命题的重要意义为后世诗歌的创作实践所验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宫廷女性比普通女性面临更多的窘迫和危机,汉魏六朝诗歌对此有多方面的表现。缘于长门幽怨和班婕妤故事的"宫怨"类诗歌,叙写了宫闱竞争的残酷与失宠妃嫔的悲怨;缘于刘细君和王昭君故事的"和亲"类诗歌,抒发了政治设局中公主远嫁异域、青春被毁的忧伤;《中山王孺子妾歌》、《铜雀台》、《碧玉歌》等乐府诗题以及大量风格香艳的宫体诗,则揭示了地位低下的宫女在生活中是君王玩狎的对象,在诗歌中只能是审美性物化符号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6.
"怨诗楚调"产生于汉代,是以清切哀伤的楚声为歌,以哀凄悲怨的丝竹之乐演奏,带有固定表演程序,以本事为支撑抒发蒙冤屈志、相思被弃、伤生叹命之怨情的一类歌诗。东晋以后,随着音乐功能的衰退,怨诗楚调逐渐指代以源初本事为中心抒发怨情的一类诗歌,进而成为凄怨哀伤风格的代称。  相似文献   

17.
中西爱情诗亘古不变地演绎着对爱人的的依恋、思念、期盼.当这种盼望变成失望,失望变成绝望,埋怨之情油然而生.但此"怨"--男子对女子的"男怨"与彼"怨"--女子对男子的"闺怨"不尽相同.本文撷取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男怨诗和中国封建社会闺怨诗的些许奇葩,拟从背景、主题、意象等方面比较其异同,以期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下的怨情和两种怨情所反映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怨政诗主要抒写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怨责,<诗经>、楚辞中大量的批判性反映社情政况的篇章构成了先秦时期怨政诗的主体.在先秦怨政诗中,有平民讥刺国君、嘲讽权贵的嬉笑恕骂,其间充满了道义审判的优越感;有贵族焦虑国事、痛心朝政的严辞厉语,其间充满了命运攸关的忧愤感.先秦怨政诗毫无矫饰地表达不同阶层的价值理念和利益诉求,确立了中国古代怨政诗反映社套政治生态状况的基本模式,凸显了中国古代怨政诗堆护公共价值及诉求阶层利益的社会功能,是中国古代诗歌积极干预社套的优良传统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19.
以怨言诗是中国诗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理论命题。它源于孔子的“诗可以怨”,流衍出“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主张,在中国诗史上形成一条影响深远的理论意脉。本文拟对诗可以怨这个诗学命题的诗学源流和思维方式作出分析,并且立足于当代文论建设,对此命题进行学理反思和局限分析,在局限分析中把处于悬置状态的新的文学观念逼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由张璋、黄畲编篡的《全唐五代词》,辑得唐五代宫怨词37首。从创作主体情感取向的维度,可分代宫人写怨、借宫人寄怨、代借兼容三类;而艺术表达,主要表现为烘染与描写、铺叙与展延、寄托与比兴等三种方法。唐代宫怨词从取象运思、结构语言上均对唐宫怨诗有所借鉴,而五代宫怨词则已颇具自身风貌。由此,中国宫怨词的历史演进,亦可见其端倪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