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一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犹如浩荡不息的长川,穿越苍茫的历史空间,凝聚着伟大民族振兴的渴望,在它的每一个阶段上都给我国社会发展包括文艺管理以深刻的影响。如果说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热”,是以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大反思和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作为理性指导,而且以提出具有整体文化设计意义的各种城市、乡镇、厂矿及大省区的文化发展战略或规划作为实践  相似文献   

2.
三个科学时代英国科学史学家J.D.贝尔纳曾经把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分为三个阶段。1.“个人的科学”时代。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是近代社会的初期。在这个时代,承担科学技术发展任务的是个人发明家和业余科学家,科学技术的研究活动带有个人的性质,在这种产业资本形成时期,科学技术的开发不是有组织的,而是由私人进行。2.“产业的科学”时代。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达到高峰。这个时期由企业的研究所、大学院系和研究设施等承担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3.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开拓,西方文化也渗透到东方每一个国度。东方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中西文化的接触虽古已有之,但由接触而呈冲突却是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后的情形。近代中国遂成为中西文化之争的战场。文化间的冲突,若处于社会变革的大时代里,往往不限于纯文化的性质,而带有深刻的政治背景。近代的中西文化矛盾,是一个落后于时势的文明古国与生气勃勃的外部世界的矛盾在观念形态中的再现。于是,中西文化之争成为中国人寻找民族振兴之途的同步进程,而每一代苦苦思索的爱国之士,都以解决民族文化中这一骤然出现的不平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由于人们在各自的时代中所获得的启示不同,他们在这方面的志向和努力便呈现出相互区别又彼此衔接的三大历史阶段。大致说来,从鸦片战争开始到辛亥革命失败,是致力于中西文化互相调和的时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到三十年代前叶,是致力于中西文化互相批判的时期,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到新中国成立,是致力于中西文化互相融合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战后,西德(也包括奥地利)在哲学研究方面,曾经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主要是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科学理论和科学史;二,新的实践哲学;三,面对复杂的工业社会的发展状况,哲学如何认识自身的作用和功能的问题。作者把战后西德哲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二次大战结束到五十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恢复了同二十年代以及更早时期  相似文献   

5.
日本经济危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DEA包络模型对日本从1890到1992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阶段划分:规模扩大——效率增进——自主创新,并从实证角度探求出日本1980年代末期经济衰退的本质原因在于出现了经济增长阶段的“逆转”,即经济增长由第二阶段“效率增进”向第一阶段“规模扩大”的增长方式逆转。并对其“逆转”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说明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必要性为开端,论述了与构建有关的几个主要问题: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历史演变;当代科学技术理性对于民族精神的当代构建的意义;在中西文化比较的维度上对当代人文精神的新的理解。论文最后以“构建秩序”的新观点,为民族精神的转型和进步设想了一条具体操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包括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两个方面,这里仅就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作一番历史的反思。从戊戍维新到本世纪四十年代,议论这个课题的人不知有多少,为什么今天还有必要作这样的反思呢? 这是因为依存于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的传统文化三十多年来还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作用;因为近年来无论国际国内都有不少名流学者对孔孟之道宋明理学从总体上加以肯定和赞美,因为随着改革的发展和在四化道路上的迈进,西方的文化纷至沓来,两种文化的冲突将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展开。揭示中西文化由冲突而至于融合的一般趋势,认识冲突与融合所已经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作出赋有时代感和民族使命感的抉择,是本文试图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蔡枫 《南亚研究》2012,(1):143-155
印巴犍陀罗艺术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自19世纪中叶,终于印巴分治.当时,西方学者主导犍陀罗地区的考古和研究,研究的热点在于剖析犍陀罗艺术中的西方文化因素.印度学者的犍陀罗艺术研究在殖民主义话语权的笼罩下,处于相对“失语”的状态.第二阶段为印巴分治后的前三十年.巴基斯坦学者拥有考古优先权,犍陀罗艺术的考古和研究崭露头角.第三阶段始自20世纪80年代.印巴学者力图摆脱西方的学术窠臼,回归印度传统文化视角,犍陀罗艺术研究渐入繁盛期.  相似文献   

9.
刘勇 《今日辽宁》2012,(2):22-25
抚顺市是雷锋的第二故乡,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50年来,学雷锋活动已经成为抚顺永恒的主题,雷锋精神业已成为抚顺的城市灵魂和精神坐标。记者在抚顺采访时感觉到,“雷锋”这个名字已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液,从车站到广场,从街道两边到建筑物上,雷锋的塑像、画像和手迹随处可见,以“雷锋”命名的街路、单位比比皆是。学雷锋,已经成为抚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标志性元素。  相似文献   

10.
哲学家通常认为哲学是不受地理、文化或历史限制的科学,认为哲学的问题和理论是有普遍意义和放之四海皆准的。所以,“有一种美国哲学吗?”这个问题本身可能显得是矛盾的。但是鉴于各国不同的文化状况在形成各国哲学的思想风格、基本设想和认识兴趣方面起着极大作用,故仍可说确有一种美国哲学。美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称为美国哲学  相似文献   

11.
一、形成和发展一般说来,苏联学术界把研究企业生产集体(社会机体的独立分系统)的社会关系及其社会组织发展和发生作用的规律的学问称为生产集体社会学(美国和西欧等国家则称为工业社会学).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十月革命胜利到三十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从六十年代初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共中央委员会开始重视社会调查研究,特别是重视调查研究人的因素在国民经济企业集体中的作用问题以及企业集体的劳动和生产的社会问题.列宁在谈到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规划草案时强调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是进行一系列的社会调查研究."于是,在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C. Γ. 斯特鲁米林(1877-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现代小说,如果说在二十年代是以“乡土文学”和“自我小说”为人们所瞩目,那么进入三十年代之后,最引人注意的便要算是都市题材的小说了。《子夜》和《骆驼祥子》等作品的出现,使文学史家欣喜地写下了“长篇小说的繁荣”这类词句,同样,这方面的短篇,史家们也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单来。这一现象的产生并不偶然,是由三十年代的时代精神决定的。因此,当十八岁的  相似文献   

13.
赵锦云 《社会福利》2002,(12):43-45
儿童福利事业转型经历三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50年代末期,是体制改造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开始接管“育婴堂”、“孤儿院”等旧式民间儿童福利机构,并对之进行改造,构建起由政府统一管理、统一拨付资金、统一配置人力资源和固定资产的儿童福利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二十和三十年代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分析学张冬书(音)精神分析学是从日本和西欧传入中国的,几乎同时涉及到哲学、文学评论和散文艺术。中国第二次提到精神分析学是在1912年{东方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署名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文章,但真正对精神分析学作认真论述则始...  相似文献   

15.
周阅 《日本研究》2012,(1):63-69
从上世纪80年代耀眼地登上文坛以来,芭娜娜曾经在90年代以《甘露》 (1994)为界,将自己的创作分为第一期和第二期.这两个时期, “疗愈”已经成为挂在芭娜娜胸前的标签,然而,中日学界众口一词的阐释定论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芭娜娜创作的延展性,从而也就在无形之中束缚了读者对芭娜娜作品的理解.在近10年之后, 《尽头的回忆》(2003)又宣告了前两期的结束.就《尽头的回忆》而言,尽管同样是关于幸福的思考,但作品已经开始走出“疗愈”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面.这一点,借助对作品中“隐合作者”的分析就可以清晰地看到.  相似文献   

16.
进入90年代,通过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习讨论,生产力理论再次成为经济学的热点。客观形势要求把生产力理论研究提高一步,而要使理论研究上一个新台阶,就有必要开拓视野,克服局限性。 一、开拓视野,克服局限性 对于生产力理论,经济学界常讨论如下两个问题:第一,生产力有几个要素?二要素论与三要素论之争,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已70年了;第二,什么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有说是人,有说是工具,有说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通过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生产力因素问题尤为突出。这些问题之所以长期争论不休,在于受…  相似文献   

17.
<正> 由郑师渠、史革新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近代中西文化论争的反思》一书,是近年来文化史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可喜的新成果. 中西文化论争,是近代文化史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热"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关于近代的中西文化论争,过去也有过不少探讨,但一般都比较具体,缺乏整体和宏观的把握.《反思》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史上各个时期的有关论争,清晰地勾画出了此一论争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脉络,总结了其历史特点、思想意义和时代价值,从而将这一课题的研究推向了新阶段. 著者在宏观把握这一论争发展线索的过程中,有三点尤具识力.一是在新文化运动阶段,强调和凸现了《新青年》和《东方杂  相似文献   

18.
廖杨  蒙丽 《创新》2009,3(3):55-59
我国民族社会发展思想理论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个离不开”到20世纪90年代“三个离不开”的发展与演变。基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民族交往国际视野关照的“五个离不开”思想,丰富和完善了全球化场景下的我国民族社会发展“谁也离不开谁”思想理论,是对我国民族关系思想理论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按照长期通行的时间界定是指发生在 上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 段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及其过程与规律而言的。它的分 期依文学内部发展规律为据取大块分割法,可为,第一 阶段(1917──1927)文学革命期,第二阶段(1928 ──1937.7)──革命文学期,第三阶段(1937.7── 1949.9)──革命文学发展期。 中国现代文学是个多向、多维的宏阔系统。它纵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始终,和政治结成了文学史上罕 见的、发展走向大体协调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之被 称为反帝反封建文学;在“五四”中西文化交汇的强烈 反差中,…  相似文献   

20.
日本被称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人被叫做“经济动物”,日本的经济在不景气中显得生气勃勃,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日本经济结构的实质和特性的各个侧面。从“国家经济”到国民经济战前的日本经济,是畸形的资本主义经济,它没有经过正常的发展阶段,而是通过人为的制度上的变革和军事上的侵略,仅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欧诸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