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语言服务业是以翻译为基础的产业延伸形态,并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行业,在我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语言服务业以微、小型企业为主,以笔译和现场口译为主营业务,产业规制较为缺乏。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和科技的发展,语言服务业呈现出数字化、众包化和细分化的趋势。不过,我国语言服务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坚持市场治理的制度创新、加强产业集群发展、深度开发产业链等措施,有效提升语言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虚拟集聚是数字经济的产业组织形态,是数字经济下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式,已经渗入人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集聚效应、新动能、新认识、新增长点等维度剖析虚拟集聚的现实基础,研究虚拟集聚对制造业的冲击及其在数字经济下的新应用。研究认为,网络空间的虚拟集聚是以“网”为基础、以“台”为依托、以“云”为支撑、以“端”为条件,虚拟集聚是集聚在数字经济下的演进,是在网络空间的集聚,具有智能物流、交易费用、空间范围、信息匹配、知识溢出、弱化黑洞、资源配置等集聚效应; 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中国制造强国梦形成历史性交汇,促使虚拟集聚应运而生,并且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新动能,能够显著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带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出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顶端; 虚拟集聚下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是互联,在应用中需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相辅相成,需要技术的支撑,表现为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和高度网络化,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到端的集成,虚拟集聚的生产要素和生产力都是在虚拟空间体现,将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调、智能化变革;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虚拟集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国际供应链中的虚拟集聚显著增长,跨境电商兴起,外贸行业快速数字化发展,教育行业、学术会议借助网络和软件线上进行,线上办公、云端会展快速流行,网络与快递业、餐饮与外卖业、短视频与直播经济、云医疗与大健康迅猛发展,数字阅读、文娱产业线上流行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元宇宙的虚拟世界也将推动科技发展带来经济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3.
董驰  梁源源  王超 《南都学坛》2023,(6):109-117
依托数字经济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之路,是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数字经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动力和作用机制。发现数字经济可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双轮联合驱动模式,突破当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存在的困境,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升级,从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研究发现,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增强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共建共享数字体系等措施,数字经济能够加速两业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推动两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批发和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2002—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产业上游度测度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批发和零售业在产业链上位置的动态变迁。研究发现:在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中,样本期内批发和零售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都存在明显波动的态势,服务于产业生产的能力不稳定;其中2007—2015年,批发和零售业的产业上游度变化趋势在开放经济中与封闭经济中基本相同,都呈现向产业链上游移动的趋势,批发和零售业服务于产业生产的能力在提升。总体来讲,批发和零售业在产业链上处于中游位置,服务于产业生产的能力在服务业中较为靠前;开放经济中的产业上游度明显大于封闭经济中的产业上游度;净出口增加对批发和零售业产业上游度上升具有促进作用。批发和零售业在国内产业链和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均存在着波动,其参与国内和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均呈现出不稳定性。要提高批发和零售业产业上游度,增强其服务于国内和全球生产过程的能力,提升其生产者服务业性质,必须实现批发和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其多业态发展,提升其出口水平。  相似文献   

5.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数字经济对于促进就业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2006—2019年中国265个城市数据和企业信息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数字化的就业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可以有效促进就业,并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创业活跃度促进就业,但提高生产效率也会抑制就业。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制造业、采矿业等从事简单重复和危险工种的劳动力,往往会受到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负面影响,就业机会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提升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因此,建议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加快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拓展产业链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创业活跃度,通过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相似文献   

6.
已有研究很少从全产业链视角科学量化评估数字经济的碳排放效应,更多的是以ICT产业为媒介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通过构建数字经济投入产出模型从全产业链视角测算了河北省数字经济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发现,全产业链的视角下,河北省数字经济的引致碳排放量仅次于六大高耗能产业和交通运输业,主要是由贸易和消费驱动的,集中在产业链上游的高耗能部门和产业链下游的高数字化部门。国内贸易和居民消费是推动河北省数字经济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而碳排放强度和产业关联是导致数字经济碳排放降低的主导因素。最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推动数字经济科学减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20年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总体上关注疫情下的文化产业困境、突围和高质量发展。在学术热点方面,疫情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文旅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直播、电竞和短视频等主题研究成果较多,反映了学术界对社会热点、产业困境、文化科技和新业态的广泛关注。在文化产业基础理论、产业业态、企业园区、产业政策、区域文化产业等方面,研究成果越来越关注概念要素、细分领域、产业链条、产业立法、区域协同发展等主题。在文化产业年度报告方面,尽管成果数量有所下降,但成果逐渐规范化,成为学术界的年度必读书目,也成为政府决策参考和企业发展指南。在文化产业会议和期刊方面,学术会议主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在线化、热点化、创新化等特色;学术期刊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高质量论文的刊发,并通过新媒体传播,受到政、产、学、研等各界的普遍关注。202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的转折点,未来需要继续引导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化进程,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新兴数字文化产业业态的研究,增设文化产业博士点,加强社会效益为先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8.
胡振江 《南都学坛》2023,(1):109-116
随着5G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化升级改造已经成为未来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河南省工艺美术产业面临着企业研发创新意愿弱、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集群度低、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等问题。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工艺美术产业转型发展路径主要为:一是分类施策,绘制我省工艺美术产业图谱;二是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三是整合新建数字化研发平台,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四是开展数字化服务,推进文旅文创深度融合;五是健全制度体系,培育工艺美术综合性人才。  相似文献   

9.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数字化转型的纵深推进,数字经济"道路不畅"和"车型单一"的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和业界从2018年开始分别布局"新基建"和产业互联网,为数字经济注入强劲的发展动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冲击。"新基建"和产业互联网被寄予厚望,成为疫情后加速数字经济前行的"路与车"。"路车协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迈向新的高级阶段。政府部门应出台鼓励政策,推动"新基建"与产业互联网协同发展,繁荣数字经济生态。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价值链深度调整与重构背景下,利用数字化变革的机遇提升贸易网络的枢纽地位是中国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5—2015年跨国投入产出表,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各经济体贸易网络枢纽地位演变的特征事实,进而采用半参数估计、面板门槛等方法实证分析产业数字化对全球贸易网络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发达经济体的网络枢纽地位大多有所下降,而新兴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亚洲经济体网络枢纽地位明显上升。产业数字化有助于贸易网络枢纽地位的提升,但其提升作用会因农业、初级产品制造业、产成品制造业和服务业各自的产业特征和不同的数字渗透程度而存在差异,且随着产业数字化渗透水平的提高呈现出非线性的边际递减效应,而产业数字化渗透可以通过深化全球价值链嵌入、增强出口竞争优势、改善价值链分工位置提升产业枢纽地位。据此提出中国应以数字化打造价值链新生态、构筑竞争新优势、提升抗风险能力和深化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和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运用牛津全球经济模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表明,较高的债务水平和信贷规模增加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风险,高位运行的房地产市场加速了金融风险的积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了外部风险,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中短期风险。随着在贸易、“一带一路”、资金流动、消费、产业融合等方面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模拟结果表明,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每年减缓1%、2%和3%,那么全球经济增长率在2020年分别下降0.2%、0.5%和0.6%。进而,提出了扩大企业融资途径、防控金融风险、抑制房地产杠杆、刺激国内消费、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需要高技术产业发展引领,而高技术产业发展与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对就业岗位是否会产生冲击而造成大规模失业,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为此,将高技术产业发展与演化经济地理学主题相结合,采用“产业空间”方法测度了高技术产业和其他产业关联性,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及其与其他产业关联密度在城市工业就业上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1)高技术产业具有就业创造效应,城市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会因高技术产业诱发关联产业发展而显著增加。(2)高技术产业发展为市场提供了技术应用与服务,使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释放出一定规模的劳动力。(3)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密度主要是通过生产效率提高促使产业规模扩大、提高居民收入促使消费需求提升等机制促进城市产业就业需求增加。高技术产业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就业的促进效应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营改增”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中国2000~2017年的上市企业数据建立理论模型,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营改增”政策如何通过减税效应、研发效应和分工效应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依据资本密集度、企业规模与产业关联度差异对企业进行分样本回归,考察“营改增”改革对异质性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认为,“营改增”改革减轻了中国企业税收负担,同时通过促进企业研发与产业链专业化分工的途径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营改增”带来的研发创新效应体现出对大企业研发促进更大的熊彼特效应,带来的专业化分工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依赖于产业链的完整度;税制改革增强了高产业关联度行业中的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低产业关联度行业的专业化分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着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总部经济集聚区内企业间价值链互动与合作,获得更多的价值链高端价值,发挥总部经济的集聚优势,从而推动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在综合性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中,不同产业企业总部之间的协同和支柱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并存,而在特色性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中,同一产业链企业总部之间的协同和旧产业路径依赖与新产业培育的协同并存。从政府、企业、中介协作发展角度,制定相应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协同发展对策,要求在强化企业总部间协同创新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保障体制建设,并完善社会中介服务支持体系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共享经济进入单车行业之后,共享单车的发展引发了理论界定与管理实践等问题,对共享单车与共享经济的关系、共享单车市场横向与纵向竞合关系、公共单车与共享单车的经济社会影响、共享单车市场的规制政策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共享单车是人们出行方式在共享经济外延上的应用,共享单车市场上不同的营运模式引发不同程度的横向竞争,促使产业链从线上、线下的纵向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应利用市场资源对公共单车与共享单车进行合理配置,采用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协同合作模式;在借鉴网约车规制措施的同时,还需加强共享单车平台企业资产运营管理;针对消费者,共享单车企业应建立诚信制度和激励机制,政府应将消费者行为纳入社会征信体系,重点在于引导,消费者应加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履行相应的使用义务。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理顺企业家信心、消费者信心和产业发展之间关系,对疫后经济政策合理制定,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基于国家统计局2001—2019年的季度统计数据,从信心和产业双重视角出发,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比较企业家信心和消费者信心对二、三产业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企业家信心对中国第二产业的影响大于第三产业,而消费者信心短期内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大于第二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信心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效果也愈发明显。相较企业家信心,消费者信心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更为持久,而且消费者信心对第二产业产出的影响相对滞后。政府应注重对市场预期的引导,结合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和不同产业对信心变化的敏感度制定信心刺激政策;兼顾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疫情对产业的影响差异,改善信心对相关产业的偏向;结合企业家和消费者信心作用效果的时间特征,制定协同配合的长短期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7.
平台经济的出现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依托于社区化、模块化生产的无边界性的虚拟集聚,产业分工也呈现出与工业经济完全迥异的模式。基于此,使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演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内在机理,以及数字经济通过放大区域比较优势影响专业化分工进而赋能产业共聚的作用机制。以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广义空间面板自回归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共聚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产业共聚,专业化分工是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主要传导途径;(2)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于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且数字经济对二三产业的空间共聚促进作用更强,更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研究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共聚的相关研究,为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在国内的并购,对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行业和领域相关的龙头企业斩首策略的成功,致使我国的关键行业面临着被跨国资本整合进而成为其全球产业链的一环.民族产业将失去其经济体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尽快出台反垄断与并购方面的专门法律,从国家法律的高度全面而有效的保护我国民族产业体系的独立与完整,对于维护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水文现象强度频率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为制定防灾减灾、适应战略和灾后补偿恢复政策,全面评估洪涝灾害的经济损失是一项重要工作。基于复杂网络和适应性主体的环境经济系统模型,在多区域评估框架下,逐日高精度模拟了2017年中国长江中游区域性洪水、洞庭湖流域性洪水、松花江洪水和台风天鸽风暴潮洪水等造成的直接损失通过产业链传播引发的间接经济损失,展示了各省份—部门受产业链冲击和产品短缺情况,体现了模型的供应链预警能力。结果显示,2017年间接经济损失为621.6亿元,占直接经济损失的29%,80%以上来自没有直接经济损失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洪涝灾害直接影响会通过产业链扩散到未受洪灾影响的省份,但间接经济损失大多发生在省内,这可能与各企业本地化的产业链选择有关;制造业发达地区单位直接冲击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更高,可能与其资本密集度高以及产业间联系密切的特定经济结构有关。建议各级政府加大非工程措施适应性资金投入,增强社会公众和承载体抗灾能力;建立洪水保险和风险补偿机制,促进灾区尽快恢复重建;关键省份—行业要进行库存储备和产能冗余,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