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顾元罡 《中华魂》2022,(9):30-31
<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多次强调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我们要从历史、现在和未来相通的广阔视野,深刻领悟,努力践行,不断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气神。志气、骨气和底气蕴含着优秀文化。志气是确立目标、进取向上的决心和意志,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滋养大学生的心灵成长;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内容模糊、方式单一、环境欠佳等诸多现实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导向革新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具体策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相似文献   

3.
“后继有人”根本大计建设以关注后继人才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党和人民的事业世代相传为主要目标,着力培养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后继有人”根本大计具有丰富的逻辑内涵,以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为逻辑前提,以增强后继人才的志气、骨气、底气为价值旨趣,以培养德才兼备、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后继人才为实践路径。新时代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要把握新时代后继人才工作的主题、使命和方向,实现逻辑前提、价值旨趣和实践路径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4.
近期,“躺平”一词经媒介舆论场创造,以亚文化现象的新形式发酵传播,呈现出青年消极厌世的群体画像及社会心态,实现了从符号到现象的样态转变、从现实到虚拟空间的场域转变,表现出独特的反商业收编特征。“躺平青年”通过自我表达和群体归属的双重认同,实现“躺平族”身份建构,其消极态度尽显现代犬儒主义情结,使“躺平”亚文化在抵抗主流文化的尝试中显得相对温和。透视“躺平”亚文化,其导致当代“躺平青年”劳动价值观偏离、自我身份建构出现偏差,虽个体及社会焦虑借助“躺平”现象得到了抒发,但其消极避世的错误价值观同样是主流意识形态收编的对象。因此,主流文化应积极实现对“躺平”亚文化的收编,并致力于培育新时代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的青年,促进青年与“躺平”的和解。  相似文献   

5.
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离不开青年一代的不懈奋斗,青年的成长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党的引领与对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的汲取。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有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重任的能力和决心,努力在不懈奋斗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人生奋斗的信仰、信念、信心,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毅力、活力,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强大的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6.
青年“躺平”现象是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元不良思潮的冲击裹挟之中滋生与蔓延的。在“躺平”现象影响下,青年的理想信念根基被侵蚀、自我价值认同被弱化、奋斗精神被消解。必须从优化社会大环境、加强互联网正向引领、增强青年自我价值认同入手,积极引导青年一代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担当者,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驱散“躺平”的消极影响,唱响青春主旋律,不断增强青年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在接续奋斗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12月30日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我作为一  相似文献   

8.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生力军。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发出号召,青年一代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切实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种先进文化,为时代新人培养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邃内涵,着眼于新时代培养怎样的青年、为谁培养青年、怎样培养青年这一时代问题,从加强教育引导、注重实践养成以及加强制度保障等层面,教育引导青年筑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理想和为人民幸福而永久奋斗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采访郭启宏是一件幸福的差事,他68年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满屋子密密麻麻的书都化成涓涓细雨入人心田.他的正气、骨气、志气,还有一点不骄的傲气,就像他笔下的诗仙李白,有一种古朴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署名文章、重要讲话、新年贺词中多次论及英雄,形成了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立意深远的新时代英雄观。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植根于马克思主义英雄思想的理论沃土,承继于中华英雄文化的历史流变,发展于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现实需要。它通过高度凝练英雄品格、科学厘定英雄主体、全面阐发英雄意义、系统推进英雄传承,为马克思主义英雄思想创新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了坚实底气,为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汇聚了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奠基立业的持续探索成就了今日之中国的繁荣兴盛。文章基于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透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从“国家蒙辱”到“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根本转变、从“人民蒙难”到“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的根本转变、从“文明蒙尘”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转变的实践过程。之所以能够实现“三个根本转变”,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从组织保障、思想引领、理论武装、制度支撑和精神动力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帮助国家、人民和中华文明化厄解困,从而确证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击碎了马克思主义“已过时”的论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贡献了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美国女诗人安妮·塞克斯顿的诗歌《灰姑娘》在对传统童话进行现代化改写的基础上,揭露了消费社会对人和人际关系的异化,对消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畸形的奋斗观、亲情观、婚姻观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和解构,同时对新时代下的消费主义价值观进行了建构。  相似文献   

13.
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是新时代好青年的四条标准。培育新时代好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是青年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培育新时代好青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青年、以新发展理念培育青年。  相似文献   

14.
"锦鲤祈愿"现象的盛行已引发社会舆论。青年们对于网络锦鲤的热捧,究其根本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青年思想领域的一种反映。习近平青年观准确而鲜明地指出了新时代青年的地位、价值和意义,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行动指南。据此,引导青年群体从"丧"到"燃",走出网络锦鲤这一异质文化的困境,就要以习近平青年观奏响时代主旋律,"燃"出青年人的永久奋斗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15.
论稼轩词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稼轩词所包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特质。稼轩词的气主要表现为英雄豪杰的志气、勇气、豪气,忠臣义士的骨气、正气、愤气以及闲人雅士的清雅气、旷逸气。因“其气之所充”,稼轩词不仅有震动古今的气势,更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正>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全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其本质是要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及政治观。而一个正确观念的形成必须不断变换形式、选择合适的载体、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去进行启发与引导,才能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7.
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以世界价值观量表为基础,研制了大学生公正观调查问卷,包括大学生公正观的基本认知、中国当下社会公正的现状、公正的影响因素以及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公正观的影响四个方面,在全国采用多元多阶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8所院校,发放2400份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公正观整体处于一个健康、安全的阈值范围内,但是在公正的本质、公正的生成、公正的评价以及公正教育等方面的认识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新时代高校培育大学生公正观应当从凸显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方法论意蕴、构建协同育人的价值观教育体系以及协同法治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三个维度展开。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已经跨过了第一个三十年、第二个三十年,正大步迈进在新时代的征途上.社会价值观也大致经历了第一个三十年的"理想社会建构"的革命价值观、第二个三十年的"经济优先发展"的功利价值观以及新时代"美好生活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国以来,社会价值观的嬗变历程是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的逻辑再现的历程.社会价值观嬗变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视角,不但是理解和把握建国七十余年来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进路,而且为新时代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作出了科学的论证与阐明.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国青年人的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青年人的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就21世纪青年人的价值观特点及其成因进行探讨,认为在青年的价值观教育方面要采取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四面八方     
《成才与就业》2023,(2):100-101
观点“神十四”“神十五”在太空胜利会师,六名航天员拍下了一张可以载入历史史册的太空合影。这个我们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画面,如今变成了现实。那么,是什么让“不可能”变成了“一定能”?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敢于斗争,就是敢于直面困难,有“我想干”的责任和担当;善于斗争,就是想尽办法克服困难,有“我能干”的能力和素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前行道路上的狂风巨浪,甚至是惊涛骇浪,我们要增强志气、骨气和底气,在不断学习中掌握科学理论,在担苦、担责、担难中磨砺自己,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经受考验,不断战胜前行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把更多的“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