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文心雕龙》在《乐府》《铭箴》《杂文》《章句》等8个篇目9次提到闲,涵盖《文心雕龙》文体论、创作论、文学批评三大部分,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值得关注的是刘勰正式提出闲情这一概念,并通过入兴贵闲谈及作家的心态,认为进入创作最重要的就是心闲、气闲。指出入兴贵闲是学者的一种学术书写的智慧和方式,与养气说有直接联系,也是学者生存的一种智慧和方式,关乎学术生态和精神生态的问题。刘勰的入兴贵闲在对学术活动进行量化管理的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世以来,戏曲史事颇多讹错。经考辨,"孟子书"非宣讲圣贤之言的说部,而是一位管理京瓦伎艺的乐官;《冯玉兰》非元杂剧,而是明人作品,明永乐、宣德后作者被托名为元人;据明代曲家陈铎《滑稽余韵》和《秋碧乐府》,川剧形成于明中叶,非一般所谓的明末清初;清代名剧《桃花扇.哀江南》非孔尚任独创,而由孔氏对其好友徐旭旦《旧院有感》略作修改而来,《桃花扇.小引》亦源自徐旭旦《桃花扇题辞》。  相似文献   

4.
近世以来,戏曲史事颇多讹错。经考辨,“孟子书”非宣讲圣贤之言的说部,而是一位管理京瓦伎艺的乐官;《冯玉兰》非元杂剧,而是明人作品,明永乐、宣德后作者被托名为元人;据明代曲家陈铎《滑稽余韵》和《秋碧乐府》,川剧形成于明中叶,非一般所谓的明末清初;清代名剧《桃花扇·哀江南》非孔尚任独创,而由孔氏对其好友徐旭旦《旧院有感》略作修改而来,《桃花扇·小引》亦源自徐旭旦《桃花扇题辞》。  相似文献   

5.
从各字说起,通过对比《尔雅》《释名》《方言》《说文解字》的相关说解,并辅以甲金文字材料,对褱之形义进行分析说明,并结合传世文献充分考察懷的归至义。懷表归、至绝非无中生有,这与其构件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虞美人杂考     
现今虞姬墓在安徽灵璧。但从文献资料来看,虞美人自刎处有安徽灵璧和淮南定远两说,因此,虞姬墓历史上实际两地皆有。美人死后,鲜血化为原上之草。这是一种能应曲而舞的独特的草,并非现在所见能开鲜艳之花的虞美人。虞美人草本花卉明代以来才从欧洲传入我国,历史上庞大的歌咏虞美人的诗词,也就经历了由咏草到咏花或花草兼咏的过程。《虞美人》曲流行于唐代,也与这个悲艳动人的故事有关。第一个以该曲填词的是唐代的无名氏,五代时《虞美人》词已多见。历代书面文学中的虞美人形象经历了从同甘共苦到贞节烈妇的演变过程,而在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中,虞美人却是一位巾帼英雄。  相似文献   

7.
汉魏石经包括东汉熹平石经、《典论》石经和正始石经,三者均开刻于当时的京城洛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汉魏石经由朝廷下诏刊刻,立于太学,供天下儒生观瞻临摹。在纸质书写材料尚未普及的汉魏时期,汉魏石经起到了统一经学、保存文化、宣扬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献、方言和音韵三个方面进一步考证《庄子》中“决起”、“决骤”的两个“决”字应释“决”为“翘”,译“决”为“撅”。  相似文献   

9.
存思是后世道教中长期流传不衰的修仙术,然其早期渊源形态如何向为一疑。基于汉墓画像资料与道经所存相关文本资料的交叉研究,可以证明历藏内视的存思术在东汉社会之流行及其表现形态。汉墓画像中的某些歌舞图及四灵在旁类图像,正是同时代《王子乔碑》、《帝尧碑》及《老子铭》所记当时社会中流行的弦琴以歌太一、覃思以历丹田之类存思修炼活动的图像表达;歌舞之目的在于以歌太一、以乐却灾,四灵在旁则表示存思坐忘以复归浑沌不死。从《老子中经》则可发现对应于武氏祠左石室雷公出行图的文本依据,由此进一步确证部分汉画所蕴涵的内炼属性,并揭示《老子中经》对汉画所代表东汉宗教思想的文本化继承。通过汉墓图像与今存原始道教文献的准确对接,不仅可以明确判断汉画的宗教实质,更可具体呈现曾经盛行于世而沉淀于墓中的炼仙之术,再现隐藏于汉画背后的历史信息,打开观察、理解汉代精神世界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0.
《商君书》中有些词语具有特定含义,如“姦民”、“善民”、“良民”;有些词存在与否尚有争议,如“軍爵”、“公爵”;有些词语的训释存在歧异,如“越人”。本文对此分别进行了考释,认为“姦民”是指能与他人划清界限,不包庇罪犯的百姓;“善民”、“良民”是指无原则地“(?)其(?)”,不顾法令而相互包庇的百姓。《商君书》本无“軍爵”、“公爵”之分,“軍爵”、“公爵”之说当系误断。“越人”本指远人,非由越国人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11.
上博简中有个隶作"■"的字,学界多分析为从"臼","祈"声。新公布楚简"凿"的写法为解释此字提供了新的线索,"■"所从的"示"实际上是凿具的象形讹变,故应改释作"凿"。《容成氏》简38"凿"读为"作","作宫"古籍常见。《天子建州》甲本简12读作"古(故)见偒(壤)而为之凿,见窔(窍)而为之内(枘)",其中"凿""枘"正相呼应。安大简"凿"左上所从的"■"可能是由"■"演变而来的,可以平行比较"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明史·太祖本纪》于朱元璋家世多语焉不详,尤以“父母兄相继殁”一句为最。这一问题涉及朱元璋兄弟姊妹、父母兄死葬先后顺序、刘继祖赠地等方面。经过考证,朱元璋兄弟四人,另有两姊。元至正四年(1344),其父亲、长兄、母亲相继过世,而仲兄、叔兄尚在人世,后皆死于元末战乱。刘继祖赠地颇为曲折,并非《明史》记载之简单。  相似文献   

13.
“冢讼”考     
“冢讼”是汉魏六朝时期十分盛行的一种观念,它体现了世人的丧葬礼俗和宗教禁忌。借助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我们可以考证“冢讼”观念的涵义、类型及与其他相关用语的细微差别,藉此阐释和分析古人眼中引发“冢讼”的原因:有承负先祖罪孽而遭冥界仇家寻仇的,有生人不修家事或祭祀不勤而招致先祖不满施予警示的,或先祖“以小代大”寻求代过替身的,也有因墓地风水犯忌而招致祸患的。鉴于上述“冢讼”之危害,道教典籍和传世文献分别记载了禳除“冢讼”和劾治“家鬼”的几种措施和方法:“上章”、“请官”、服术酒、沐浴、“祝”驱梦魇、行“解除”术、画瓦书符、“打家先”等。这些充分体现了古人面对瘟疫肆虐下的无奈和无助,转而寻求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安宁。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出版的几部大中型语文辞书对"发"字义项的收录及其释义经过了由少到多、由简趋繁和由粗至精的阶段,不断得到丰富、完善。但仍有可商榷之处,比如《辞源》仅收"发"字义项十二个,失于疏漏,且个别义项的排列未能充分照顾到时代的先后;《汉语大字典》为"发"字列出二十三个义项,对前者有所弥补,但也不免有将临时的语境义误作固定词义的现象;《汉语大词典》是国内迄今为止收录"发"字义项最多的一部词典,仅动词一项就达五十四个,可谓详尽,但强立、误增甚至漏收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而其有些释义尚需作进一步推敲。  相似文献   

15.
清初黄生《字诂》为训诂要著,此书引《说文》考证文字音义,疏解《说文》,纠正其误,补苴疏漏,黄生实为清初《说文》研究之大家,对"说文学"之建立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多认为"代别"始于云门文偃,但从禅宗典籍记载看来,并非如此。在石头系药山惟俨和洪州系南泉普愿时期,"代语"已被运用,经过药山的再传弟子洞山良价和石霜庆诸与其弟子的运用而成为风尚。经由行脚僧的传播,到雪峰义存及其弟子时代,成为禅学界的普遍现象。"别语"正式出现于南阳慧忠时期,而后逐渐成为展示禅师特色的手段,它们与"公案"的出现和兴起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通考上古有韵之文对顾氏《唐韵正》中“熊”“华”二字略加缀辑,并对其中滞疑之处予以补证,使此著作更加充实、丰富。  相似文献   

18.
“翏”字考     
"翏"作为声符孳乳出一系列形声字,对于其字音至今仍未有一个定论。文章在探析"翏"字形体演变的基础上,对其读音作了进一步考证。在适当补释字义的同时,还考察了其作为声符的示源功能。  相似文献   

19.
“囧”字考     
近年来,被遗忘的古字"囧"(jiǒng)成为网络新宠,在网络媒体中被高频使用,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网络新词。其实,"囧"词义的古今演变也是人们认知的结果,也产生了特定的效果。本文对于"囧"的古义、新义、词性以及古义与新义是否有源流关系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20.
由于史料的缺乏和记载的歧异,《长短经》作者赵蕤的生平、赵蕤撰写《长短经》的年代、以及赵蕤的生卒年等等问题,大都扑朔迷离。为此,本文对以上诸点进行了考订,并编出赵蕤行年简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