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李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7-120
分析了心理资本的概念,对心理资本与心理素质两者进行了辨析,认为大学新生心理资本积累很有必要,提出了运用心理资本积累理论做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4点建议:树立合理目标,开发大学新生"希望"信念;搭建训练平台,培养大学新生"自我效能感"意识;营造积极氛围,培养大学新生"乐观"归因习惯;开展"韧性"练习,增强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2.
朱华山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5)
教育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给予少数民族受教育需求充分的关注和合理的支持,通过不断深化少数民族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让各民族学生在共圆“中国梦”的道路上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相似文献
3.
陈超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3)
高水平教师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先决条件之一,在高水平教师招聘过程中存在七对关系或者矛盾,如本土和西方、本校和外校、学历出身和后天发展、学历层次和实际需求、能力和人品、简历和经历、科研和教学等,这七对关系决定着高水平大学教师招聘的质量和规格,通过对这七对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就如何协调和处理好这七对关系提供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梁芷铭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首要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始点。目前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已经全面铺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以钦州学院为例,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实践及其成果进行一番梳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创新理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培养少数民族人群之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公民意识,建立国家共识的同时,需要更好地尊重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公平发展。从罗尔斯等人正义理论视角看,过程、结果正义和起始正义同样重要。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人群的独特性,尊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差异性,关注少数民族自身真实的文化需求,帮助少数民族人群提升其认知、适应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差异化、细化少数民族教育政策,以推进教育行动,保留其区别于他民族的个性特征,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公平性对居民的生活环境无限渗透,但对其影响效果的分析较为缺乏。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5)为基础,探讨主客观社会公平因素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公平程度越高,居民的公共服务获得感越高;主观公平因素比客观公平因素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结果还显示:社会公平性对于城镇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程度比农村居民更大。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分别从客观公平和主观公平方面去主动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同时应积极引导民众的主观认知,大力增加农村民生投入。 相似文献
7.
国家认同是高层次的认同,国家认同程度关系国家稳定与统一。通过编制问卷、信效度检测、施测和数据分析等程序,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发现,各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水平普遍较高,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并无太大差异。但是,在认知、评价和情感三个维度上,不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之间差异显著,如藏族、回族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低于土家族、壮族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其个性特征和家庭环境、学习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个人困境与国家危机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从生活环境、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及危机干预等方面逐步推进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8.
运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和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对南华大学2013级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探析大学新生主要的心理困惑,以及促进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解决心理困惑,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结果显示,SCL-90有阳性因子(1个或1个以上的因子呈阳性)的学生人数与无阳性因子的人数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X^2(1)=8.594,P=.003;这两者在家庭氛围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X^2(5)=1.195,P=.000;在家庭月收入方面有极显著差异,X^2(8)=3.710,P=.000。UPI三类结果的人数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X^2(2)=1.343,P=.511;在家庭氛围上差异显著,X^2(10)=6.309,P=.000;在家庭收入上差异显著,X^2(16)=56.488,P=.000。人际敏感和强迫是大学新生主要的心理困惑;性别、家庭氛围及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 相似文献
9.
文章尝试构建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指标体系,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均值分解和分位数分解方法,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尽管少数民族农民工与汉族农民工城市融入指数均值差异较小,可是随着分位数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禀赋(特征)差异是两者均值差异的主因,禀赋(特征)对差异的影响随着分位数的增加先升后降(呈倒"U"型);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正相关,与流动范围负相关,与现住房性质的关系呈"U"型;年龄、本次流动时间、开始此项工作时间的影响各有不同。为实现"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需要提高少数民族农民工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妥善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引导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农民工就近城镇化,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城市民族交流问题是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民族关系问题的核心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社会支持是推动民族交流的一种重要保障。依据理论假设,基于天津市少数民族居民的调查数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事项上描述城市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基本状况,以及着重从阻碍民族交流和民族交流过程这两个方面分析城市各民族之间交流所遭遇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民族交流的对策建议,为维护城市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提供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1.
[提要]促进流动劳动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基于2018年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测度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就业质量,采用多水平模型探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背景下教育对民族地区流动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民族地区流动劳动力就业质量总体偏低,教育对劳动力就业质量产生显著促进效应;教育人力资本对省内流动劳动力的就业质量促进效应大于跨省流入劳动力;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能显著提高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质量,缩小不同民族群体的就业质量差异。民族地区要提高中等教育普及率和质量、激励少数民族人口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进而提升就业人口受教育水平,依靠“扶智”策略推动流动劳动力更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大学新生在任务教学法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进行调查,特别关注诸如焦虑、抑制、自尊、学习动机和移情这几方面的情感因素的表现形式与程度,并探讨教师和学生对此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张馨元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18-22
完善农地流转制度是当下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支点.本文基于2012年底在蒙古族最大的聚居区——内蒙古通辽市的8个自然村进行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的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是,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除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耕地的面积、租金的高低、家庭人口数和户主的年龄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城里关系”.其中,这种“城里关系”只对农户的农地转出意愿有影响,对农地转入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入校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单纯的校史校情、专业教育无法满足“90后”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本文通过调查问卷了解“90后”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当前入学教育的现状及不足,提出新的入学教育模式,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圆满完成大学学业。’ 相似文献
15.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应从学生创业准备期入手,对有创业意识或创业准备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和研究,找出影响创业行为个体意愿的因素,以此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研究学生创业的本质,就应从学生的创业心理、创业行为以及创业环境上将存在的问题转化为推动学生创业的动力,尤其是改变少数民族学生的创业观念,为民族地区争取更多的创业机会,减小创业成本,孵化更多的创业成功者。针对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在政府层面上,应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在社会层面上,创造社会支持和外部环境;在学校层面上,转变学生的创业观念。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在促进当前高质量就业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和群体而言,互联网使用所带来的就业趋势变化愈加显著。为了探究互联网使用与少数民族就业之间的关联路径与作用机理,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多元Probit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影响方式及结果进行了细致剖析。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少数民族整体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使用在少数民族雇佣类型和就业方式选择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的互联网使用目的对少数民族就业结果也存在异质性影响。研究结论对深化互联网有效使用,促进少数民族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赋能共同富裕提供了数理依据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7.
[摘要]提高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是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构建了少数民族农民工满意度调查问卷,并依据四川省凉山州调查数据,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少数民族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性别、打工时间、月收入、拖欠工资、户口管理以及尊重信仰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显著,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朱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15-22
文章基于全国8个城市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需求的现实状况以及权益类型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权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存在差异性认知,相比市民权益,他们更重视劳动权益。工资、子女教育、社会保险与福利、住房既是高度重要性权益,也是迫切需要政府加以保障的权益。受教育年限越长,就业身份为雇主,流入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越倾向于选择市民权益作为第一重要权益。受教育年限越长,就业身份为雇主,收入水平越高,流入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越倾向于选择市民权益作为第一迫切权益。为了精准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政府需要根据少数民族的主体需求与权益赋重,建立分层次、分重点、有针对性的权益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杜智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1):80-87
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英国古典大学素以卓越人才培养为大学的核心目标。其本科教育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不仅保持着一流的教学质量,而且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两校奉行博雅教育理念,强调发展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学术权威,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在制度上以学院寄宿制和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通过学院寄宿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在中国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核心任务的改革过程中,深入挖掘英国古典大学一流本科教育的有益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树立追求卓越的本科教育观,创新“以本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梁土坤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10-18
[提要]促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既是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积分落户、社会融入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也是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和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任务。基于2017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就影响机制而言,心理资本能直接显著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而经济资本既能直接显著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也能通过心理资本中介间接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影响。然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经济资本和心理资本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有效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制度融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