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8月笔者参加了英国伦敦第一届国际青年学者藏学研讨会。下面介绍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并藏区社会经济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2.
’96国际瑶族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11月21日至24日在桂林举行。会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广西民族学院、桂林市人民政府协办,广西瑶学学会承办。与会学者教授123入,其中国内107人,国外(即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越南、日本、泰国、美国)14入。收到论文79篇。广西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奉恒高、广西区民委副主任冯成善、广西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奉江、桂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汤杰出席会议,并分别在会上讲话。会议围绕“现代化与瑶族:发展前景”这一中心议题展开讨论,共同对瑶族地区脱贫致富、改革开放、转变观念、发展三高农业、…  相似文献   

3.
肖坤冰 《民族学刊》2013,4(6):87-88
乌蒙山区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为了更好的探索乌蒙山区的科学发展,2013年8月24日,由贵州六盘水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共同主办了的“乌蒙山区发展研究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除了主办方以外,云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六盘水行政学院、黔东南州行政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毕节学院、贵州省畜牧兽医学院、安顺市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代表们出席了会议,围绕着乌蒙山区如何脱贫与发展,与会专家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王剑峰  刘欢 《民族研究》2020,(5):135-137
<正>2020年8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和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藏学与西藏发展研究室承办的第四届喜马拉雅区域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本届论坛以"风险与合作"为主题,邀请中外专家围绕当前喜马拉雅区域及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情等人类面临的重大风险与挑战进行学术研讨。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印度、挪威、尼泊尔、日本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的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民族论坛》2012,(17):66
<正>8月27日,由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2年国际瑶族传统文化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德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知名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寻瑶族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弘扬瑶族灿烂文化。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7篇,现场还通过个人发言、参会者提  相似文献   

6.
《民族论坛》2012,(9):66-66
8月27日,由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日本神奈川大学瑶族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12年国际瑶族传统文化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德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知名学者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寻瑶族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弘扬瑶族灿烂文化。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7篇,现场还通过个人发言、参会者提问、专家点评的形式,对如何保护、抢救、传承和发展瑶族传统文化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百越"是先秦两汉时期活动于我国华南、东南及邻近的中南半岛的土著族群,汉唐以来百越民族的主体逐步消融于南迁的华夏、汉民族集团中,部分演变成今天活跃于华南的壮侗语族等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8.
王子奇  徐百永 《西藏研究》2023,(1):49-63+157
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汉藏民族文化在历史遇合中的双向交往过程,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性认同,是两族人民关系演进的历史主流。国内学界对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兴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相关成果主要立足于文化、经济和生活三个维度,其中文化维度作为研究的主流始终带有宗教的底色,而经济维度和生活维度中所附着的文化因素也同样为汉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通途。目前学界对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热点和特点,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举世瞩目的第七届国际藏学研讨会(7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于1995年6月24日落下了帷幕。会议自6月18日起整整进行了7天,是在奥地利格拉茨市南36公里的色高古堡举行的(1995. June. 18th—24th, GRAE,Seggau Schloss)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主题为交流与封闭(CommunicationandIsolation)的国际人类学研讨会,于2014年5月22日~25日在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召集。参加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境外学者有David Parkin(巴大维,英国人类学会前任会长、牛津大学万灵学院院士、大英学院院士)、Peter Van Der Veer(范笔德,荷兰皇家学院院士、德国马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第四届国际微型化学研讨会,提出几点看法和一个微型探究实验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正>2023年8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七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届研讨会有来自中国、日本、德国、美国、法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蒙古、挪威、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320人参会,会议共收到论文370篇。8月14日上午,第七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开幕式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多功能厅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明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复旦大学文博学院主办的“第四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8月17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开幕.本刊编委、中国明史学会理事王继光副教授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4.
张小敏 《民族研究》2007,(3):105-106
"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影视人类学分会场暨第五届影视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1月23-26日在广州召开.会议由中国民族学会影视人类学分会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主办,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承办.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一篇关于一个广西瑶族村落生育意愿转变的质性研究.首先,笔者通过对收集到的访谈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对老、中、青三代之间生育意愿进行对比,发现了这个地区代际之间生育意愿存在的明显差异,表明当地生育意愿正经历着一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此外,通过深入访谈的资料分析,笔者探讨了该地区生育意愿转变的缘由,及其这个转变给当地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一些影响.在笔者看来,生育意愿的转变与当地社会转型、社会生活出现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密不可分,而生育意愿在内的社会观念的转变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给人们现实生活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6.
周竞红 《民族研究》2006,(4):105-106
2006年4月26日至28日,海内外学者共聚伊洛之滨———九朝名都洛阳,以河洛文化与汉民族为主题进行学术研讨活动,探讨数千年来“兴废”之间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启示。此次会议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政协河南省委员会、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四单位联合主办,河南省政协相关部门、洛阳市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主席罗豪才,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郭东坡、副主任张道诚,中国侨联副主席李本钧,国务院台办主任助理张铭清,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朱锦昌,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会长揣…  相似文献   

17.
班珠 《中国藏学》2012,(3):218-219,2
2012年8月2日至8月4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西藏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日本、蒙古、印度、英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瑞士、德国、挪威、美国、澳大利亚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267名藏学学者出席会议,其中中国学者191人(含港台学者10人),国外学者76人.会议共收到论文238篇.  相似文献   

18.
19.
张冀 《民族论坛》2003,(9):16-16
2003年8月26—29日,第三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在湘西吉首大学举办,来自美国、菲律宾、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会。内地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语言学专家和双语教学人员也参加了这次学术会议。在几天的研讨会期间,海内外60余名专家学者通过专题报告、自由学术沙龙、小组发言、论文交流等形式,就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和双语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讨。这次会议提交的50余篇论文有多篇涉及到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比较研究以及对少数民族语…  相似文献   

20.
张宁  黄维忠 《中国藏学》2016,(4):180-199
正2016年8月2—4日,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西藏社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第六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共计325位学者出席本届研讨会,其中国内学者216人,海外学者109人,会议共收到论文416篇,选定308篇。本届研讨会继续秉持"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办会理念,深度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充分展示藏学研究最新成果,进一步探讨藏学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