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在城郊农村阶层分化背景下,征地拆迁本质上是对土地增值收益在农村各阶层间的再分配过程,它涉及到阶层间的博弈关系,必然对农村各阶层的状况、阶层流动和阶层关系产生影响,重构农村阶层结构。征地拆迁对农村各阶层的影响因各阶层的权力、土地和社会关系差异而不同,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有的阶层实现了向上流动,而有的阶层则在经济、声望和职业地位等方面都下降了。征地拆迁中的阶层博弈既促成了精英阶层内部的利益联盟,也产生或加剧了其他阶层与农村体制精英的对立关系,农村阶层关系愈发紧张。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官员阶层与其他各阶层的矛盾,个体私营者阶层与其他阶层的矛盾,知识分子阶层与其他阶层的矛盾是有代表性的主要的阶层矛盾。社会体制的弊端,社会利益分配不公,科技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社会各阶层心理失衡,是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矛盾的根源。完善体制,行政协调,法律规范,社会协商,舆论引导是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矛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各阶层的现状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阶层分化现象,对阶层分化的现状及特征进行科学的分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前提,本文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各阶层的现状出发,对农民阶层分化的特征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4.
近代早期英国出现了频繁、合理的社会垂直流动。频繁的社会垂直流动既表现在非绅士阶层人士跻身绅士阶层、社会下层人士跻身中间阶层,在阶层的层级次序中实现了向上社会流动,也表现在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向下社会流动。合理的社会垂直流动主要表现在社会垂直流动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中、向上社会流动大于向下社会流动、大贵族的地位相对稳定。频繁、合理的社会垂直流动影响着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变迁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过去二十多年中,浙江省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伴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增长和个人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原来单一的低收入阶层逐步分化,形成了界限明晰的贫困阶层、温饱阶层、小康阶层和富裕阶层。本文利用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在对各阶层的形成过程及其社会特征和经济特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各阶层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6,(4):28-32
明朝建立前后,朱元璋采取"尊孔崇儒"的战略,进而吸引了大量儒士参政,从而在众多义军中赢得了最终的胜利。朱明政权建立之初,继续推行之前的"尊孔崇儒"政策,优待儒士大夫,使得他们在明朝政权的建立和稳定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朱明政权稳定之后,开始轻视儒士大夫,甚至采取了很多极端措施,使得儒士大夫与朱明政权保持了或远或近的距离。由此可见,朱元璋在获得儒士阶层国家认同的过程中,重儒用儒,只是获取南方儒士阶层信任的一种手段。自始至终,朱元璋都是出于实用的心态来对待儒士阶层,他既极度依赖儒士大夫,又对他们严加防范,这使得儒士阶层始终处于朱明政权或敌或友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史建刚 《南都学坛》2007,27(4):19-21
西汉中期以后,统治危机日趋严重,在依靠刘氏皇帝及现存政治体制无法挽救时,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否定、质疑汉祚、汉家天下的厌汉言论,并随着社会政治危机的不断加深而被广泛传播,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在浓重的厌汉氛围中,外戚王莽应时而起,背负了社会各阶层挽救社会危机和改良政治的期望和理想,从而完成了汉新禅代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西安为例,对新形势下中国西部城市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在厘清中等收入阶层的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有关中等收入阶层实证研究的现状阐明西部中等收入阶层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的必要性;其次,通过项目调查数据的整理概括对西安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特点及发展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最后探讨了新形势下中国西部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途径及其机制创新。认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主要上升渠道。为此,应提高整个社会对中等收入阶层社会功能可变性的认知程度;建立健全以推进教育公平、房地产改革创新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内容的合理保护西部中等收入阶层利益的各种政策体系:建立并不断完善合理调节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就业、创业的法律政策体系,为中等收入阶层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建立并不断完善合理调节各阶层利益关系的财政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王莽从贵戚低层向权力核心靠拢并以和平方式登上皇帝宝座,与西汉后期社会舆论导向关系密切。汉末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易姓改命"和"再受命"思潮渐为时人所接受,为王莽改朝换代奠定了理论和舆论基础;王莽折节恭俭、谦约退让、克心履礼、折节行仁、爵位益尊节操愈谦等不同时俗的行为举止,塑造了良好的个人形象,使其成为社会各阶层心目中的"圣贤之人",朝野内外颂声并作,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拥戴与支持,为其代汉做了舆论上的引导;符命瑞应舆论的制造昭示着其代汉是天命所归,王莽在舆论的推动下"不得已"完成新汉政权的和平嬗代。总之,舆论引导与制造推动了汉新政权的顺利更迭,舆论战在王莽禅汉的道路上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荀子、王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哲学中的儒士观包涵了对各个儒士阶层的看法及对儒者社会作用的分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知识分子认识自身的社会使命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种意义体现在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政治使命、道德使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汉代为传统儒学发展和演变的关键时期,比较东西两汉的儒学不难发现,王莽改制后两汉儒学风气存在着理想主义向理性行政的转折。西汉儒学鼓动着理想主义的复古热情,最终导致了王莽大规模的复古改制,这是西汉儒学理想主义发展到顶峰的表现;但是由于王莽改制的失败,儒学理想主义受挫,随着东汉光武帝理性行政的推广,东汉儒学呈现出向现实主义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二千多年来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和兼容性,在朝代的更替中,不断地充实和调整自己,使自己处于正统思想的位置。在这个适应与调整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错位和混乱,西汉末年的新莽时期就属于这样的状态。汉末的动荡为王莽专权提供了机会,王莽没有抓住儒家统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将儒家经典中的"器"当作治世之道,"奉古改制"迅速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3.
西汉和匈奴之间的质子关系,经历了征取质子、质子入侍和王莽杀质三个阶段.汉匈质子关系,不仅对维护当时良好的民族关系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西汉中后期“奉天法古”的思潮,源于战国儒家民本思想。所谓家家有百亩之田、无处不平均、无处不饱暖的井田制,作为儒家乌托邦式的平均主义理想,始于孟子,后被汉儒所尊奉,视之为最完美的土地制度,并为之摇唇鼓舌,力主加以恢复,终于酿成了西汉中后期“奉天法古”的思潮。  相似文献   

15.
汉代官营经济思想及经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跃  王天龙 《南都学坛》2005,25(3):6-10
中国古代官营经济思想理论源于战国时期的管商学派。汉代从武帝时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官营经济政策,虽然在短时间内聚敛了大量钱财,但是给百姓生活及社会生产也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武帝死后,官营经济的做法受到某种程度的清算。新朝王莽上台后,倒行逆施,推行更加全面的官营经济政策,不久就被人民推翻。东汉以降,官营经济政策终于由一时的极盛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6.
两汉之际封建士大夫逃逸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莽秉政以降 ,士风大转 ,封建士大夫群体中的隐逸之风浸盛。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基因 ,隐逸代表了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很重要、很有意味的生存方式、生命理念与追求。本文对两汉之际隐士作一个系统的量化分析 ,进而得出仕仍是中国士人生命的基调 ,退隐只是针对于出仕的挫折而兴起的一种暂时性生活态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铜镜铭文中存在着不少七言诗。这些诗歌,不仅宋代以后的考古学著作时加收录,而且,明人已经将其编入汉代文集中。考察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可以发现,不少诗歌句句押韵,其结构形式已相对固定,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东汉以前七言诗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8.
敦煌马圈湾汉简的发现,为研究王莽西域战争提供了新的资料,简牍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为深入真实地了解史实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研究相关历史打开了新的视野,证实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文献中的不足。利用这批简牍材料对涉及此次西域战争关键问题如:战争开始时间、王莽军失败的原因、联军组成情况以及《匈奴传》为何未有记载这场战争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考证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歆是西汉末年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对于刘歆如何走上为王莽代汉服务的道路并为之付出了生命代价,我们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将评判标准趋向客观与平实,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下加以诠释和理解,分析他历史悲剧的成因,清除他身上所承荷的过多罪名,还他一个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