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嘹歌》是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 ,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 ,经过文人的加工和删改 ,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的歌谣集 ,它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民俗学价值、语言文化学价值和古文字研究价值。《嘹歌》是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  相似文献   

2.
《嘹歌》是壮族歌谣的经典之作,它具有音乐艺术和诗歌艺术的双重特性,又是二者的统一体。千百年来,《嘹歌》一直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与其所具有的形式美、内涵美、意境美、韵律美、悲剧美及社会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嘹歌》的美学价值及美学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英雄史诗。本文就《格萨尔》史诗能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和国家广泛传播的原因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嘹歌》文化圈包括今广西平果、田东、马山、武鸣四县地,《嘹歌》的文化中心在平果县,然后向周边县地辐射。平果县有168个行政村,其中有100个行政村约1300个自然屯唱《嘹歌》;《嘹歌》的主人公是平果县归德、海城等地人,《嘹歌》的最早创作和歌唱者也应是平果人;在平果县收集到的《嘹歌》歌本共有10多万,是目前所知拥有《嘹歌》唱本数量最多的县;平果县《嘹歌》文化中心的形成,与平果县曾是思恩府治所在地,是区域政治、文化中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壮族《嘹歌》的起源及其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嘹歌》是一种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和特色鲜明的壮族传统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积淀形成的。《嘹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越人歌》 ,甚至更早 ,其成熟规范期是在明代。史诗《贼歌》是《嘹歌》文化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 ,随着壮族文人群体汉文化水准的提高 ,古壮字在壮族社区内的流行 ,是《嘹歌》文化体系成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嘹歌》由《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贼歌》《建房歌》五部传统长歌和多部传统短歌以及新近搜集整理的《恋歌集》《散歌集》《客歌集》《新歌集》组成,共4万余首,16万多行,可谓浩如烟海,堪称中国民歌之最。《嘹歌》用古壮字抄写,为五言四句式,以押脚韵为主。按内容,《嘹歌》可分为抒情、叙事两类;按篇幅可分为长歌、短歌、中歌三种;按歌唱的时间,可分为日歌和夜歌两种;按曲调,可分为“那海嘹”“哈嘹”“嘶咯嘹”“的咯嘹”“长嘹”“喝酒嘹”六种。《嘹歌》主要分布在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其中心在今平果县,它与古代思恩府的行政中心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嘹歌》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麽经布洛陀》记载的“嘹三妹造友”(即造爱情)的歌以及汉代《说苑》记载的《越人歌》、晋代《交州记》记载壮族先民的“辽辽之歌”。这里的“嘹”、“辽”是壮语“玩乐”之意,是汉字记壮音。《嘹歌》传承与传播的媒介有家庭、歌圩、歌书以及现代的广播、电视、录音磁带、VCD光盘等。在现代传媒介入之前,是有文字传承传播与无文字传承传播相结合;之后则是无文字传承传播、有文字传承传播与现代大众传媒传承传播相结合。政府、社会团体在《嘹歌》传承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浣 《民族研究》2005,(6):79-84
《辽史》中关于党项人的称谓并不完全统一,在涉及到部族时也使用唐古一词。唐古是Tangut的对音,这个族称可能是契丹借自突厥或回鹘,通常用来指那些被纳入辽朝国家体制的党项部族。这些部族主要来源于帝国早期对党项部落的扩张和掠夺战争。在行政和军事意义上,唐古诸部已经属于辽代国族(契丹人)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诗经>受到了刘勰的高度重视,在<文心雕龙>里,刘勰对<诗经>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他充分肯定<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全面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成就,认为<诗经>具有鼓舞天下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典雅美丽的艺术"风骨".  相似文献   

10.
在对20世纪<诗经>大雅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研究思考的方向.即重新认识大雅在<诗经>中的审美价值和意义,转变观念,从诗歌与音乐关系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大雅文学形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13.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8.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是必然的,要做好保护工作,就要发掘其自身的生长要素,从而采取相宜的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提高民众的自觉意识、实现可能的功能转换、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等几个方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要防止只做“搭台”的角色、搞“官员工程”、脱离群众、不看对象搞“一刀切”、过度开发和文化造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笔者的回顾,记述了民族研究所成立25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及其成长的过程,从中总结出值得汲取的经验和教训,以资其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