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承勇 《学术研究》2022,(4):154-161+178
欧洲的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科学精神、科学理性促成了追求“写实”“求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19世纪也因此被称为“小说的世纪”。虽然此时也有非现实主义的小说,但现实主义小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是现代科学在“科学的世纪”的西方文学中结出的重要果实。科学技术革新了报刊印刷与图书出版等大众传媒的模式,改变了作家的文学视野、审美趣味与创作方式,也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从而促进了新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与成熟。现实主义小说家直面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使小说成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正是这种以描写下层民众生活为主的叙述性文学样式,赢得了普通民众的喜爱与关注,这表征了一种具有现代审美特质的文学大众化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思潮的演进有一条从张扬个人主义、营构"个人"神话返归社会主义宗旨、建立与底层紧密关联的轨迹,王安忆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探索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而台湾左翼作家陈映真是大陆这一文学思潮走向的重要精神来源与支持者。小说《叔叔的故事》通过"审父"与自审,宣告了西方式个人主义文化在中国的末路。王安忆、韩少功等人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写作塑造自立自强、互助合作的平民新人形象,为心系劳苦大众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生路。  相似文献   

3.
杨彬 《江汉论坛》2003,(9):113-115
新时期小说思潮迭起、流派纷呈,除现实主义小说外,先锋派小说、新写实小说、新生代小说以其完全不同于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在新时期的文坛上异彩纷呈,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多元化特色.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几个具有代表性创作流派的真实观的研究,揭示新时期小说流派发展嬗变的精神内核是新时期社会生活由单一走向丰富、人们内心世界从服从共性发展到崇尚个性的深层反映.  相似文献   

4.
进入9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再度崛起,1996、1997两年几乎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年。但是,在对以何申、刘醒龙、谈歌、梁晓声等人为代表的再度崛起的现实主义小说的评价中却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即现实主义小说应不应该有人道主义精神?何申们的小说由于人道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袁楠 《江苏社会科学》2007,4(2):195-199
1990年代,城市化进程使都市小说迅速崛起.从题材和主题看,都市小说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新生代小说",二、"新市民小说",三、"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很难说1990年代都市小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因为作家往往还只是城市的窥视者和凭吊者.因此,构筑一个异于乡村的"陌生化"的精神世界,表现所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将是现时代都市小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蒋光慈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现象级"作家,其创作具有巨大的阐释价值和学术增殖意义。从文体学和主题学层面来看,蒋光慈的报告文学式小说是跨文体的非虚构写作,不仅具有文体创新价值,更以实录精神和阶级意识为现代中国留下了"历史的证据",因而在中国新文学由启蒙文学向普罗文学和"人民文学"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现实主义文学"源流来看,蒋光慈小说批判"资本的权力"和都市贫富分化现象,更接近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本质,不仅使茅盾藉以扬弃了普罗文学的幼稚病进而创作出具有经典意义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制《子夜》,而且对于今天反思"无边的现实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草原小说”的浪漫主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应是反思20世纪文学历程的重要内容。从80年代初现实主义精神复归,经历反思文学、寻根文学之后,现实主义成为主潮,似乎还听不到浪漫主义的脚步声。此后,现代主义以及新写实主义等等文学实验,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浪漫主义依然没有进入人们的...  相似文献   

8.
朱平珍 《云梦学刊》2007,28(5):93-96
列宁形成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列宁的现实主义要求文艺家要尊重现实,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貌,在作品中体现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小说创作要抓住“个别出典型”这一关键,要从联系事实全部的总和及注重分析人物的性格等方面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朱水涌这个问题的提出,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必要,一是探讨文学发展规律和道路的必要。文 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情结”,从“五四”文化先驱提出“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两个最重要文学社团关于“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到40年代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从建国初期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以及这之后的几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争论,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重新呼唤回归“五四”文学传统而引发的重要的现实主义的理论争鸣,文学与现实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说,百…  相似文献   

10.
沈金浩 《学术研究》2001,(4):124-126
如果我们留心比较一下中西文学发展演变史的话 ,可以看到 ,西方文学 (主要指欧洲文学 )的发展主要是文学中的思潮的演变和发展 ,从神话到古希腊罗马的悲剧到中世纪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文学再到文艺复兴文学再到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文学的思潮型演进轨迹非常明显。诗、散文、戏剧、小说这几种主要的文体很早就已齐备了。文学思潮的演进基本上是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而中国的文学史却大不相同 ,中国的文学史曾被一些人看作是一种文体替代史 ,这方面的说法最为人熟知的是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所说的一段话 :“…  相似文献   

11.
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创。报告文学从萌芽、发展到形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侪身于小说、戏剧等语言艺术之林,已走过了一段不短的路程,它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在不断发展着。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艺术家为了影响别人,应该是一个探索者,应该使他的作品成为一种探求。”“只有他在探求,观众、听众和读者才会在探求中和他打成一片”。(转引自《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第一集,第201页)这种探求,不仅在于洞悉生活的底蕴,捕捉闪光的思想,寻找问题的答案,还在于寻找与把握最恰切的表现形式。时代生活的急剧变化、发展,在作家面前呈现出新的世界。这也要求作家以新的笔墨去表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文坛上“现实主义”的话题日渐升温 ,当我们重读“十七年文学”中所谓现实主义优秀之作时 ,却惊诧地发现 ,不少作品中缠杂了许多非现实主义的因素。其中让人从情感上最不愿接受的便是赵树理———这位曾用生命去维护真实、充分体现出现实主义精神的硬汉 ,他的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非现实主义因素。在肯定赵树理对现实主义创作所作贡献的同时 ,我们有必要对他作品中的非现实主义因素进行剥离并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一些探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赵树理对农村题材创作的贡献是独到的 ,这不仅表现在他话本小说形式的运用上 ,而…  相似文献   

13.
韩雪梅 《理论界》2023,(5):89-96
进入新时代,一大批富有责任感和为民情怀的优秀小说家,紧扣时代脉搏,把握生活主题,体察民生冷暖,以前所未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进一步壮大现实主义创作主流,努力拓展具有时代高度、精神向度和审美维度的新天地。以近两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代表的多部长篇小说,聚焦时代主题的重大节点和重要事件,积极回应民众关切,承载社会重量。作协组织遵循艺术规律“顶层构形”,营造引领环境和发展平台,更为现实主义创作的新突破创造有利条件。新时代长篇小说正呈现文学精神与美学创造有机融合的鲜明特色,在通往从“高原”到“高峰”的征途中,为时代代言,为人民立传。  相似文献   

14.
“新写实主义”是80年代末以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在90年代即将过去的今天,人们回视这一文学现象时,却发现“新写实主义”从来就不曾得到过准确的描述,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曾得到明确的界定。其实这一现象的命名就很混乱,曾有过“新现实主义”、“新现象小说”、“生态小说”、“后现实主义”等不同的称呼,而“新写实主义”一词的流行无疑与1989年《钟山》杂志推出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并取得很大影响相关。而更为混乱的是对“新写实小说”范围的界定。在批评家笔下,各路作家都有人被圈入“新写实主义”旗下。这不免令人感到困惑,也表明了人们在…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写实”小说的内容、意义、功能等,评论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认为其是由传统现实主义的注重对生活选择、主题提炼还原到对生活的纯客观的描写、主题意识的消解;也有认为“新写实”小说的最大特点应该是“主观真实的表达性”等。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所...  相似文献   

16.
王统照,谦虚、淳朴、恳挚,无论在生活还是艺术上.都堪称一位永远进取的探索者。他始终孜孜不倦地开拓着生活领域和艺术天地,以其坚实的脚步走向现实主义创作高峰,是文史界公认的新文学运动较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王统照的现实主义之路有一个颇长的过程,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序言中对王统照的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早年追求‘爱’与‘美’,从这理想的境界达到《山西》那样的现实人生的认识,当然是长长的一条路。”而作家二十年代的创作中,作品数量最多,最能充分体现这长长过程中的种种发展变化。探索作家在二十…  相似文献   

17.
所谓新写实小说,从总的文学精神来看仍属于现实主义大范畴,是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深化,是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相异的一股潮流。“新写实”的出现,是一批写实型作家审美意识调整的产物。如近期发表的高晓声的《触毒》、赵本夫的《走出蓝小河》、朱苏进的《在绝望中诞生》、《范小青的《顾氏传人》等。这些作品站在时代高  相似文献   

18.
从"推动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角度"重返80年代",会发现阿城小说在立场与观念、题旨与人物、语体与文体方面都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他为文学寻根,疏离宏大叙事,回归世俗精神和生活美学;他的小说"三王"复调多义,塑造的人物具有原型意义,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他进行语体试验和跨文体写作,创作出了具有文章之美的诗化小说和新笔记小说。以阿城为"文化起义发动者"的寻根文学疏离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而走向了文化保守主义,标志着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终结。  相似文献   

19.
谢泽杰 《学术月刊》2023,(2):148-158
“要贴到人物来写”被视为沈从文的“创作偈语”,是沈从文与汪曾祺两代作家间的珍贵传承。在沈从文的文学观中,“要贴到人物来写”指要对人物有符合其身份、性别、性情的正确描写,是小说发挥“真善美”感化功能的必由之路;同时“人物”一词也可广义地理解为“人事”,涉及诸多人物描写以外的组织方法。汪曾祺在1980年代初的特殊时期强调这句偈语,有隐在的对话意图,他通过把“人物”推到创作的首要地位,摆脱以主题先行为代表的固有文学观。汪曾祺的长期言说也体现出他对现实主义的肯认,他的选择与其自身的阅历、气质相辅相成。这一“创作偈语”的形成与接受,不仅是写作教学上一个意义非凡的成功范例,同时也反映了现当代小说观念发展中的某些流变。  相似文献   

20.
吴迪 《理论界》2003,(6):45-46
“意识流”文学产生于20世纪初、盛行于20年代。19世纪的小说艺术从描绘社会生活的宏伟画卷发展到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意识流”文学便应运而生。它的产生也与当时欧美的哲学与心理学发展有关。 意识流小说的作者不再老老实实地搬弄实实在在的基本框式,不再把生活的原来面貌认真的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