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智强 《公关世界》2023,(18):111-113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而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肩负生态文明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是一个关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方面仍存在意识淡薄、文明素养不高、资源浪费现象、知与行不相容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教学改革,强化“顶层设计”,以广阔的视野把青年、环境和社会有机融合起来,着力培育具有生态文化素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
国家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公民的发展推动的,公民是国家的主体,公民的文明素养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我国进入新时代后,对公民的文明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即我国公民的文明素养不仅要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同时还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本文阐述了新时代下培育公民文明素养的重要性,以期让每个公民认识到提升自身文明素养的必要性,同时还就现今公民文明素养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了实践路径,从而有效地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公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当前我国生态公民培育存在着生态环境意识淡薄、法律意识薄弱、生态道德滑坡、生态科技知识水平滞后等问题,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条件,必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公民培育中国路径。  相似文献   

4.
工业文明过后,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技术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明显,已经严重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如何解决当前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解决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使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是针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辩证关系进行阐述的,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统一的最高境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社会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社会现实和素质教育要求,初中生亟待加强公民教育,树立公民意识,提升公民素养,如何让品德课成为提升初中生公民素质的快乐舞台,成为初中教育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大力推进,青少年生态文明养成教育意义重大。上海市青少年环境保护类基础常识水平较高、生态文明素养较好、生态行为意愿也较强烈,但青少年的生态学知识还比较欠缺、宏观生态系统意识不强、生态文明意愿转化成实际行动的动力不足。上海市生态文明的教育内容主要为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实现的途径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社会实践。因此,应在政策上鼓励多方联动、拓展各方资源,在教育内容上结合青少年年龄特点确定教育主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生态问题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如环境破坏和气候变暖。自十七大开始,我国加快创建新型工业化的步伐,着眼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当下,我们应该自觉地尊重自然,主动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生态农村建设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从农村的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和农民意识等方面,探讨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加快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人类不断受到来自生态环境的威胁,而生态教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提出。提倡全民参与学习生态教育活动,是加强人民的生态意识、提升人民的生态素质的必要保证。在生态文明理念之下探究生态教育的内涵、意义以及发展路径,促进我国生态教育的迅速普及,是十分有效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繁荣,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资源和生态环境危机,这集中体现在“全球问题”的加剧。生态文明是工业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文明形态,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作为根本目标,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林岳曾经赴美留学和工作近10年。在海外期间,林岳注意到,较为系统的生态环境教育多是针对中学生和大学生开展的,而对于小学和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还很欠缺。2002年,林岳怀揣梦想回国。面对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林岳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不从孩子入手,提高公民整体的生态观认识,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会变成什么样?  相似文献   

12.
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化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文明法治化的相关问题,对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程度、法律意识等因素影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不够重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甚至威胁到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然而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因此,必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进而使大学生产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教改事业良性发展,育人思想不断革新,教学方法随之优化,教育质量得以提高,为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奠定基础。通过探析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价值、培育要点、难点,提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措施:营建优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氛围,科学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生态素养培育质量,完善高校学生生态素质培育体系,以期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以合肥市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的基础之上,对当前合肥市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增强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增强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增强小学阶段公民意识教育方法的创新性的思路。通过综合施教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小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正茂 《公关世界》2022,(2):135-13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直面国内日益严峻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论断.从现实维度来看,建设美丽中国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关乎中华文明的兴衰;从实践维度来看,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加强"生态立法"工作、加强群众宣传工作、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价值维度来看,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推动建成具有高度的生态文明的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利于推动建成人与自然共融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有利于培育具有高度生态文明意识的公民.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纷繁复杂,质量参差不齐,对人们获取、甄别所需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信息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魏则西事件",表明我国参与信息活动的社会成员普遍存在信息素养欠缺的问题。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下,为了解决公民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从顶层设计上为规范公民的信息行为提供制度依据;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应发挥其职能,对信息活动进行监督,保证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再次,针对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不足的问题,应该进行全面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信息素养,并且制定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使得信息素养的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学锋  白津夫  袁晓勐 《城市》2014,(11):14-18
正狭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和谐社会相对应的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空间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提高。广义的生态文明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文明要求保护自然和尊重自然,在建设良好生态的基础上,将"生态原则"贯彻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尊重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秩序,保持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共生,推动自然  相似文献   

19.
苏俊亮 《现代交际》2011,(11):106-106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演变成一个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问题,不仅危及人类的生存,而且影响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各国都在寻找解决生态危机的良策,国内外生态学的学者们更是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与生态问题相结合,试图找到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理论上的支持点。本文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的现状,进而提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对解决当前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健康水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水平、实现全社会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2015年5月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描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恢复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