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人工智能从产生到现在仅有60多年,但因其产生的社会巨变却越发深刻。人工智能逐渐从生产领域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科技进步的标志之一,并正在引导和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解决时代问题的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的发展使人的存在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但也不乏人工智能威胁论、技术决定论,以及关于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性的争论,等等。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有责任、有能力去解答这些争论。当人工智能技术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就不再是一个机械工具,而是一种具有拟人化能力的智能人。智能时代人机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最终带给人类的是"奴役"还是"共存"?关于这个问题,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的实践、自由、本质、价值、发展方面的影响,以人学视角把握当代人机关系,思考当代人工智能对人的现实意义,构建未来人工智能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翟屿潼 《现代妇女》2013,(11):39-4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是这样解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一直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帮助我国解决社会矛盾问题,也能很好帮助人民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的规范,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按照人成长的规律特征。促进人的发展,帮助人们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凭借价值观的确立,激发人民内I心的情感、提升人们自己的需求、改变人们的利益观念.激励并鼓舞人们追求更崇高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陈京奕  刘灵 《现代交际》2023,(11):41-48+122
劳动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前提。人工智能为促进劳动解放创造了生产力条件和时空基础,为实现劳动到“自由的生命表现”的复归提供了技术准备。然而,在私有制和资本逻辑的渗透下,人工智能催生出新的“异化”形式,使劳动解放遭遇一定的现实挑战。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经济制度、价值导向和教育等层面规制资本逻辑,将人工智能的应用融入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工智能促进劳动解放的应有路径。  相似文献   

4.
发端于17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人对神的“叛逃”和“祛魅”。在摆脱了精神上的束缚以后,人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保护个人的权利,实现个人的自由。在此以后的几百年中,以自由、理性和个人权利为核心的“启蒙价值”成为推动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精神力量,成为现代性社会的价值基础。当代“普世价值”就是“启蒙价值”经过人们几百年的认识和实践演化而成的。  相似文献   

5.
林奇兆 《现代妇女》2014,(3):199-200,194
萨特在考察人的问题时把人放到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与人的关系的不可超越性是人必须面临的关系。处在关系中的人之间的冲突消解了人是实现自由的可能性或者至少使这种可能性大打折扣。因而在自由是人的绝对需求的前提下,为了克服人与人之间关系对自由的压制,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改变这种状况。因而人的活动成为克服矛盾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我国思想政治哲学都在探索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研究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哲学对于现代人们处理政治关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套与现实社会结构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不断地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与正义,从而实现人们长期以来所追求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中外诗人始终追求的理想。自由在龚自珍的《无题》诗中是通过揭露时弊,愤怨统治者的独裁并追求个性解放而体现的一种精神宣泄;这与拜伦诗《哀希腊》的主题是一致的。两位诗作者都生长于同一时代。出生背景极为相似。因此.文中结合当时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对他们在诗中的精神宣泄进行分析比较,帮助了解当时人们对于自由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注重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矛盾,不要让矛盾堆积,不要让矛盾恶化。当发生矛盾时,矛盾的双方要保持冷静。冷静会使人们变得理智,冷静会化解一切矛盾的烟云,从而使人们成功度过矛盾的危机,从矛盾之中解脱出来。矛盾发展到僵持的时候,不妨通过正确的途径,寻求老师、家长、学校的帮助。通过帮助,使得矛盾的双方从危机的边缘走向合作的、伙伴的境地,这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高"。借发生的不良言行事件,在课堂上警醒全班同学以后引以为鉴,减少学生中矛盾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分别对各种气质类型的特点以及自由防守人在排球运动中的特点加以阐述,得出多血质气质类型和胆汁质气质类型比较适合做自由防守人,而粘液质和抑郁质气质类型不宜做自由防守人,希望本文为今后自由防守人的选材和使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诚信问题归根结底涉及到对人及其价值的理解,目前,对市场经济的实用主义态度干扰甚至破坏了这种理解。市场经济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为人们验证其存在意义和价值提供了自由的背景,它弘扬的是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性精神。只有以人之应有水准来关注人,才能为人际交往创造良好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林海 《职业时空》2008,4(7):29-29
价值观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价值理念。人的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认识,是评价理性成果的集中表现。具体说,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如对自由、幸福、自尊、诚实、平等、金钱、家庭、朋友等,在心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则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由于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或社会的各时期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参加社会实践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纵观历史,人类价值观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都有了大大提高。基于此,探讨人工智能的概念、特点和优势,计算机网络存在的问题和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优势,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符合时代发展之需。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时代,网络传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传播使人人得以自由表达的权利,但由于在网络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就会被网络工具所控制,对自身造成伤害,造成人的异化。目前,网络传播中的异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格的异化和行为的异化两个层面。针对网络传播中异化的危害,本文分别从教育、制度、技术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使现代人处于海德格尔所说的"被抛"状态,人们找寻不到自身的存在,遗失甚至遗忘了存在,为了找寻能使现代人更好地存在的方式,笔者将从分析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对"人之为人存在根据"的探讨以及人的存在方向和价值三方面来加以说明。总之,在马克思哲学的人学存在论思想下,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运用实践活动,以人为本为人的存在方向,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为存在价值,实现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人工智能化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作为电气工程自动化过程的重中之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直接关系到电气工自动化的稳定持续发展。人工智能领域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了图像识别、机器学习、智能搜索、语言识别以及专家系统等。为了推动我国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创新发展,相关企业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发工作,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效益。本文将进一步对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展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闫旭阳  权麟春 《现代交际》2024,(2):28-35+122
对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自由人联合体与社会整体发展的追求和探索,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是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它是一种指向每个人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又是一种指向全人类的解放与发展,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基于《共产党宣言》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来探究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和理想社会的阐述,领会其中涵盖的内容和价值,有助于探明马克思主义的初心,矫正对现实的人和理想社会的歪曲理解,还有助于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共产党真正的初心,在新征程上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工具合理性的冲突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就当前中国现实而言,文化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于两种合理性的矛盾,而在于,一方面,两者都还发展不成熟,分化不够;另一方面,作为规范人们社会行为基本手段的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的法治观念还很不健全。因此,今后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在法制的基础上,在两种合理性之间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相互制约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吕红 《现代妇女》2014,(4):197-197
自由是人性的本质特征,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自由赋予每个人不断获得自我创造或自我实现的动力、理想和责任。教育是充满人性关怀的活动,教育自由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本性的体现。本文以教育与自由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进一步去探求教育自由的实质及其实现方式,并对当前我国教育缺失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现实的人在马克思那里,是通过感性活动即实践方式存在的。人以劳动实践为中介作用于自然,在获取维持自己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能够自由地创造自己的现实生活,是人的本真状态。在资本统治下,人自由自主的劳动变成资本增殖的工具。作为主体的人受到资本的奴役和剥削,人的自由名存实亡。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解放,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看到人受剥削和奴役的现实困境,把共产主义的实现看作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20.
传统发展观和消费主义价值观建立在接受性价值观之上,它诱发并强化了人们的贪婪动机,物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是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接受性价值与创造性价值的统一体。本文指出“作为人”的消费的三重规定,并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背景,阐述了通过自主性消费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