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青少年中存在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究其原因,都同家庭和学校合作不畅密切相关。家校协同育人落而不实是新时代青少年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问题的根源在于家校协同育人共识度不高、政策法规支撑不力、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中小学班主任在家校协同育人中具有角色优势,应通过政策法规明确班主任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重要作用;对此,要更新观念,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班主任、家庭的协同共育意识;要加强培训,提高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水平;要明确任务,增强家校协同育人实效;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进家校协同育人高效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2.
冯姗 《职业》2024,(4):7-9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高度重视协同育人的教育功能。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通过创新家长会组织形式,征集管理“金点子”,民主协商教育问题;搭建智慧平台,畅通交流渠道,实现共同成长;举办“校园开放日”,开启家校联手育人的风尚;叩开“校门”,鼓励社会参与,助力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3.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从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标志着家庭教育从此有法可依。家庭教育看似是每个家庭的小事,是父母和孩子的私事。但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教育也是一个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国家命运和未来的大事。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正确适合的心理疏导可能引发极端行为。在此背景下,需要家校协同合作,共同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育人的重要理论,主张育人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和全方位参与,与家校协同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本文探讨了在三全育人视阈下,家校协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可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平等协作和目标明确的高校家校双向合作育人机制,要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思想、理论、素质和能力教育方面的作用,形成学校和家庭协同的状态,积极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标志着家庭教育全面纳入法治实施轨道。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意味着父母必须依法对子女进行家庭德育。那么,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之后,家庭德育应该如何开展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充分考虑家庭德育在教育场域和方法上的特殊性,防止家庭德育的异化。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深化三全育人,完善人才培养的家校合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着眼于家校育人现状,通过个体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生源地类型的学生家庭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对家校育人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剖析当前高校家校育人待改进之处,从而探索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该文从家校协同模式的视角 ,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探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失的因素 ,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基础 , 学校教育是方向 , 家校协同才能助他们健康成长。心理健康工作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互动 , 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层次 , 完善心理辅导相关体系。  相似文献   

9.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一部为父母带娃赋能的法律,那么,父母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既合格又合法呢?本栏目邀请家庭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为父母提供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总则第五条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应当"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这是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在我看来,"尊重"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李英梅 《职业》2023,(18):67-70
本文围绕如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中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理念培训强基础、协同组织搭平台、合作调研做支撑、思政元素提炼做重点,为全员协同育人提供保障;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牵引、联合备课为先导、课堂教学为关键、实训参与为辅助、其他活动做依托,为全过程协同育人明确方向;校内联动、校企协同、家校互动与社会融入,为全方位协同育人开阔思路。基于多元评价理念,探索出中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的内容、标准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董璐 《职业》2022,(17):51-53
学生管理需要学校和家庭两大育人主体的通力合作、一致行动。笔者以一线班主任的工作视角,基于长期班级管理中的家校协同实践与探索,对目前中职学校家校沟通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以期提高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质量。  相似文献   

12.
关于如何实施家庭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列举了9种方法,第九个是兜底性条款,所以,实际上是8种方法。这是在征求国家最权威的家庭教育专家的意见后写进法律的,严格遵循了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别被这长长的8种方法吓到了,其实我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来解读和学习。  相似文献   

13.
在家校合作理念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家校合作的实践中逐渐出现了学校教育向家庭领域的僭越,主要涉及教育功能、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三个领域。为纠正这种错误行为,必须明确家庭教育的功能领域,即其重点领域为人格塑造,为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提供经验来源和实践路径,在家校合作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配合的作用。在家校之间建立积极协作关系,使家校合作的理论实践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是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方面群体努力的结果。现主要从内部建设和外部推动两个维度进行探析,以使家校合作理念朝着良性健康的路径发展,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晓红 《职业》2024,(6):17-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配合。职业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工作护理的对象主要是临床病人。因此,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专业知识传授上,还需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临床思维能力等专业素养。学校可以配合家庭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高血压护理课程教学为例,阐述如何通过组织实施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护理家庭里的高血压患者,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孝道传统教育的策略,实现家校共育、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周斌 《职业》2007,(34):9-11
《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出台 [回放] 2007年6月29日,《劳动合同法》在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获得通过.此前围绕《劳动合同法》的订立、出台,争议不断,自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后,立法机关一个月内收到了19万余条意见,这个数量甚至超过《物权法》.2007年8月30日,《就业促进法》在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也获得通过.两部法律都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6.
现如今,家校合作已成为学校和家长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怎样才能形成家校合力呢?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特色家长会、举办家长读书会、巧用QQ或微信群、实行"家长考试"制度以及成立家长志愿者协会等途径来促进家校合作,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完美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7.
在疫情背景下,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紧密结合疫情防控实际,聚焦家校共育的契合点,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进步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如今己形成蓬勃发展态势。进入21世纪以来,家庭教育指导在国家决策层面引起了高度重视。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专门阐述了“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2006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家庭教育指导的法律地位;2007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八部委共同制定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2010年国家七部委联合颁布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在前不久由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制定家庭教育法律。这预示着家庭教育指导将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发展.也预示着家庭教育研究者和指导者肩负着更大、更重、更艰巨的社会责任。因此有必要对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审视,进一步明确工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国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三全育人"的思政工作理念,"三全育人"成为重要的育人课题。近两年全国各地各高校都在做相关的探索,其中有典型做法,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通过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统筹、为思政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研修机会、提高高校课程质量、思政工作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与社会家庭协同育人等方法,能够更高效、高质量地实现"三全育人",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对土桥镇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存在生活中亲情缺失和缺乏有效监护、学习兴趣低且缺少科学辅导、性格孤僻和行为偏激等问题。笔者从城乡壁垒的制约、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校配合脱节、社会链关照不足等方面分析了问题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策略,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