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中国驻屯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从七七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底,中日战争由日军积极主动进攻转入双方战略相持。为配合中国战略形势的变化,执政的近卫政府不断调整对华方针,在一年中,发表三次对华声明。本文拟对近卫三次声明的背景及其内容的变化作粗浅的分析,以就教读者。 (一) 七七事变爆发后,在日本各阶层引起不同反应。日本法西斯分子欣喜若狂。七月八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王向远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中日两国文坛平行对峙的文学现象,是中日两国在政治、军事上剧烈冲突斗争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在日本,人们一直把包括侵华文学在内的为对外...  相似文献   

3.
正他四次赴日本收集日本侵华资料,而且还在日本侵华85周年纪念日的当天,创建了"日本侵华文献资料馆"。"只要能起到不忘历史,警示后人的教育目的,我愿意把这件事做下去,让后人能够更多地了解日本侵华的历史。"董立,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商人,而且做得挺成功,但许多了解他的朋友都知道董老板更是个执着的文化人,他对文化和历史很认真。他四次赴日本收集日本侵华资料,而且还在日本侵华85周年纪念日的当天,创建了"日本侵华文献资料馆"。展览馆里收藏和展示的藏品近万件,均为纸质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友好的历史渊远流长,璀璨的汉唐文化曾敲开日本民族文化的大门,及至近代,日本先进的学术思想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但自甲午战争始,日本军同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终于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帷幕。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将侵华战火扩展至全中国,国家的灾难,民族的危机.迫使不想当亡国奴的中国人要奋战到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九·一八”事变为基点,论述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政策的历史渊源及其历次侵华战争,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卑劣手段和野蛮行径,提醒中国人民时刻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鼓励人们为祖国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6.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及其随之而来的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长达十四年的殖民统治,是日本侵华史上一个特别重大的事件,也是日本侵华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一直是着眼于当时日本的统治者、当权者的所作所为,关  相似文献   

7.
日本遗孤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产物,也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见证.根源于日本对中国的移民侵略,形成于1945、1946年的日本移民大逃亡与战败政府的弃民政策的推行.  相似文献   

8.
日本关东军和满铁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两个最重要的角色。关东军挥舞军刀,以武力和阴谋成为日本帝国义侵华的急先锋,满铁则以“文装”的面孔推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主要从经济方面进行殖民侵略和资源掠夺。两者在侵华的总目标上完全一致,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但在“权力的统一”上又有所矛盾,相互争夺。本文拟以“九·一八”事迹前后为历史时期,揭露关东军和满铁相互勾结的侵华罪行,并阐述两者之间关系的变化。一  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设立了若干侵略机关。主要有关东都督府(前身为关东总督府)、南…  相似文献   

9.
文化教育侵略是日本侵华第二战场,在其侵华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日华学会从1918年成立至1945年解散,经营留日教育管理事务20余年,客观上为中国人留学日本教育事业做出一定成绩.然该会被纳入日本"对支文化事业"体系之后,逐渐嬗变为日本与欧美抢夺中国留学教育话语权、怀柔中国留学生的重要工具.抗战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当局利用经费补给不断强化对其监管,日华学会文化渗透与怀柔色彩更加明显,妄图培养"大东亚新秩序和大东亚共荣圈的协力者".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时往往寻找种种借口,炮制种种谬论,企图以此蒙骗人心,将侵略战争披上“合理”的外农。并且这种谬论各有其特点。那么,日本军国主义在本世纪发动的十五年侵华战争中所制造的谬论有何特点呢?一、侵华谬论与侵华进程紧密配合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陆续地占领了朝鲜和我国台湾、澎湖列岛。接着,便对我国东北地区虎视耽耽,企图以此作为独占中国的突破口。为此,1927年6、7月间,在田  相似文献   

11.
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一些政治家和专家学者就已对日本侵华政策做了大量的揭露和批判。其中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日本侵华政策的文章著作,成为建国后我国学者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根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学术空气的不断宽松,学术交流的增多,大量中日双方史料的不断发掘,我国学者研究日本侵华政策问题的领域也随之不断拓宽,具有史料价值或者思想性、思辨性的佳作不断问世,在日本侵华政策研究领域形成一批稳定的博学多识的研究群体。据不完全统计,有关日本侵华政策的专著现已有十几部,专论不下数百篇,课题的广度和…  相似文献   

12.
空间产生记忆,记忆会因空间的变更而发生形变.北京八宝山的社会记忆在抗战胜利前后经历了由以日人为主体的侵华记忆,向以中国军民为主体的抗日记忆和以中国革命先烈为主体的革命记忆的转变.日本占据时期,日方为纪念在侵华战争中战死的日本军人在八宝山建造忠灵塔,借以动员 日军的侵华战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将其改建为忠烈祠,用以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中国军民,忠烈祠成为承载中国抗战记忆的国殇圣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八宝山修建革命公墓,以其作为先烈的安息之地和教育后代的场所,革命公墓成为红色圣地.从忠灵塔到忠烈祠再到革命公墓的空间变更,显示了政治变动下八宝山社会记忆的形变.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战争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战争赔偿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杨栋梁1931至1945年,日本向中国及亚太国家和地区发动了连绵十五年的侵略战争①,造成该地区约2000万人死亡,物资损失难以数计②。中国是这场侵略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据统计,仅在1937至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的八年...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华侵略的思想、方策的设计者,大都不是在朝的政府官员,而是民间学者、文化人。日本的侵华,往往是“有思想能力”的学者文化人首先提出设想、加以论证,并首先在民间制造舆论,然后思想舆论一旦形成,则影响政府决策,并由政府加以组织实施。本文对其主要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是一个历史的、客观的存在,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中应以历史文献学的方法正确呈现和描述史实,从而填补日本侵华史研究中的这一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5.
赵春荣 《探求》2007,3(4):58-65
发生在70年前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70年后的今天,抚今追昔,既有宝贵的经验、沉痛的教训,但更多的是深刻的历史启示和对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16.
战前日本对上海的鸦片输出复旦大学历史系王明星本世纪初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曾不择手段地推行其侵华政策,使用毒品以残害中国人民是其既定政策之一……中国人民受烟毒痛苦和损失或许不亚于战争直接给予的灾难和损害”。①上海作为日本在华鸦片毒品走私贸易的主要...  相似文献   

17.
万鲁建 《社科纵横》2010,25(7):116-117
在中日关系日益恶化的大环境下,中国民族主义日趋高涨,1928年的济南惨案更是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各地纷纷掀起抵制日货运动.天津作为日本侵华的前沿阵地,更是首当其冲.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侵华战争记述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尚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能够比较客观地记述日本侵华战争历史 ,但在指导思想和基本史实方面却存在严重问题 ,主要表现为 :极力回避对华战争的性质和责任 ,蓄意淡化和掩盖侵华日军的战争暴行 ,刻意强调日本受害和日本民众全力支持战争 ,根本无视中国军民的抗战力量。这样的历史教育导致许多日本学生和民众不了解乃至不承认对华战争的基本史实和侵略性质 ,拒绝反省侵华战争历史并承担战争责任。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日本国民意识的日趋保守化和新民族主义的滋生 ,为这种历史教育提供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笔部队”及其侵华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笔部队”及其侵华文学王向远一、初期前往中国战场的特派作家1937年的“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骤,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大举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日本政府强化了国内的军国主义体制,要求举国一致进行侵略中国的战争。事变爆发几天后的...  相似文献   

20.
近代日本的崛起是与对以中国为中心的殖民地掠夺分不开的,而对华金融政策是其殖民地掠夺的核心政策。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深入,其对华金融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其金融掠夺体系最终随着法西斯统治的崩溃而瓦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