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戏与徽商     
周筱华 《江淮论坛》2002,(4):126-128
徽戏的发展与徽商有着密切联系。徽商为徽戏的兴盛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徽商的审美情趣影响着徽戏的思想和艺术。徽戏的诸腔杂奏、不断演变的特点,体现了徽商兼收并蓄、开放创新的风格;徽戏的追求排场豪华、武艺高超等舞台表演艺术,也是徽商的精神需求、审美选择的结果。没有徽商就没有徽戏艺术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
《戏里戏外的事情》,是剧作家杨利民近期出版的散文随笔集。收入集子里的文章,多是剧作家戏外的生活际遇和所思所悟。他秉持一颗热爱生活、热爱阳光、热爱土地、热爱大庆的善良正直的心灵,把戏外的感悟融入到戏里,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找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不论戏里戏外,皆体现着一个对人民负责的剧作家对人性本质的坚守以及对崇高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吴毅安  张雷 《江淮论坛》2011,(3):183-187
黄梅戏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产物。近现代中国社会封建士大夫文化、民间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与当代多元文化的文化语境,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在知识类型、文化性格、精神气质、表现风格、艺术趣味等等方面.给特定时期的黄梅戏创作主体性形态烙上深深的时代精神、文化精神。同时也使当代黄梅戏主体发展呈现出统一、开放、多元、竞争的新态势。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说徽戏     
一、微戏正名微戏自始以来,叫法比较混乱,概言之,计徽腔、微调、徽班、徽部、徽戏、徽剧、弹胜、石牌腔、安庆调、安庆二黄、安庆梆子、安庆花部等名称。这些名称,有的是指整体而言,有的只指整体中的某一部分,有的有时间概念,有的则无,因此,严格说来,它们之间存有区别,不能笼统都称之为微戏;而其间异同之处,大致可分为三类谈及。第一类为“徽腔”、“微调”。据明万历刊刻的《词林一枝》、《玉谷调簧》、《八能奏锦》等曲本,其“微地滚唱新白”、“海内时尚滚调”、“新刻京板青阳时调”、“南北时尚徽池雅调”等,名称虽然各…  相似文献   

5.
释“台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台戏”赵华富休宁县人赵吉士的曾祖父在《赵氏日记》中记载说:“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9年),休宁迎春,共台戏一百零九座。台戏用童子扮故事,饰以金珠增彩,竟斗靡丽,美观也!近来此风渐减,然游灯犹有台戏,以绸纱糊人马,皆能舞斗,较为夺目。邑东隆重阜载...  相似文献   

6.
师公戏的形成与发展是广西壮族自然环境、人文内涵、历史积淀的自然性产物,表征了壮族文化系统诞生于发展的生态整体性、和谐性与开放发展性.师公戏对生态观念的契合不仅显示在内容层次,更在形式层次面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与注解,其本身所蕴涵的壮族人民生态观念,是后现代语境下艺术生产、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精神领域反思与重塑的借鉴与标榜.  相似文献   

7.
刘成国 《江海学刊》2012,(4):191-197,239
假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俳谐文体之一。它创自韩愈,兴于北宋,至明代臻于高峰。假传创作的基本艺术机杼是戏拟——游戏性模仿,从中体现出强烈的"以史为戏"的创作精神。从中唐到晚清,假传作品中的戏谑、讽喻、寄托、抒愤等多重主题意蕴并存。假传作品的不足之处是情节的编织大都依附于历史上广为人知的典故、传说、轶事,颇多重复。这一文体以其特有的调侃戏谑精神,冲击了史传叙述的庄重性,其影响远及东亚邻国。  相似文献   

8.
朱仰东 《船山学刊》2011,(2):177-180
相对于大家热衷于对《水浒传》研究的梳理,元代水浒戏则显得有些落寞。实际上.元代水浒戏研究自上世纪初至今,其进展也是很大的,成果也很丰富。对水浒戏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不仅能够对研究特点有清晰的了解,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益于改进。文章从三个阶段对水浒戏研究做了划分。明晰了研究中学界所关注的热点,通过梳理,也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指正。  相似文献   

9.
自唐以降,弄孔子、戏儒流之优戏表演绵延不绝,尤以宋代优戏为著。它以戏谑性的妆演,隐含复杂深刻的历史内容,因其牵动道德、宗教与文化学术方面的敏感神经,尤其与时事政治相抵牾,而屡遭官方惩禁,但它渎经侮圣、诋贤叛道、戏儒刺奸、讥时揭弊的俳谐精神,则演绎了儒家思想民间接受的另一面,显示了戏剧文化与社会政治渗透消长的态势,作为早期戏剧不可多得的“真戏弄”,在戏剧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梧 《天府新论》2020,(5):封二-封三
阳戏是傩戏系统中具有较完备戏剧要素的剧种,起源早、流行区域较广、地域特色鲜明,被誉为“戏剧活化石”。马鸣阳戏为阳戏之一种,流传于梓潼及周边区域。2009年,马鸣阳戏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1.
《中文信息》2008,(1):35-35
安顺蔡官地戏博物馆是于1988年4月成立的贵州省第一个民办公助的博物馆,馆址是一座清代庙宇,该馆现有大小面具251件,道具252件,服装78套,模特2个,地戏唱本《薛丁山征西》全套,《征东》、《四马投唐》、《三战吕布》、《潼关遇马超》、《返荆州》等折子剧本。  相似文献   

12.
论中古假面戏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是我国假面(头)戏流行的时代,本文对这些戏剧(弄)进行了汇集,以"假面戏群"这一新的概念对之作出概括,对假面戏群的共同特点作了分析归纳,认为:第一,这一群体与中古的参军戏、傀儡戏、傩戏、百戏、歌舞戏之间存在着若干联系;第二,这一戏剧(弄)群体多数带有悲剧的性质;第三,此群体中的大多数与西域艺术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读了许祥麟同志著《中国鬼戏》(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深感这是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在中国鬼戏研究领域最为系统全面,而且发明最多的研究成果,一部很有份量的戏曲史论著作。该书的一个重要贡献,即在于它是第一部中国鬼戏发展史,填补了中国鬼戏研究领...  相似文献   

14.
戏谚是指划定在戏曲范畴内的一种戏曲行业谚语.戏谚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背负着中华戏曲艺术传承的重任,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广义的戏谚既有语义认知价值,又呈现出系统性、关联性、通俗性、常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历史传记著作为什么发展这样快近年来,历史人物传记的编写和出版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出版各类历史传记逾千种,而其中近十年间占了一大半。如果细察一下还会发现,五、六年前每年出版的历史传记不过五六十种,而最近二、三年每年都在一百种以上,甚至超过二百种。而且历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酷刑史造就了两类特殊人群:行刑者与看客。由于杀戮示众具有表演性,看客就将行刑者的身份转变成戏子,将杀戮看作“杀戏”,一场杀戮就是一场戏:在“行刑者-受刑者-看客”这一链条上,于看客而言,杀戮是杀戏;于行刑者而言,杀戮是戏杀;而受刑者则是被杀戮裹挟进戏场的戏子。刑场与戏场也因此有了异质同构的特征。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深刻表现“杀”与“被杀”现象的有鲁迅、沈从文、莫言等作家,他们的相关作品形成了现当代小说中极为独特的杀戮主题。作家们分别选取“行刑者-受刑者-看客”这一链条上的不同对象加以表现,借此,鲁迅声张启蒙理念,沈从文关注宗教意识,莫言则挖掘历史症结。  相似文献   

17.
黄梅戏是与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齐名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但现代化、信息化乃至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黄梅戏生存的巨大危机,我们必须对黄梅戏的生存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文章探讨了黄梅戏与旅游联姻发展的模式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文信息》2007,(12):36-40
薄荷片推荐:地戏是屯堡人的一本大书,是最能反映屯堡人的行为方式,思维倾向的一项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它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戏剧学等方面富台的文他因子。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媛神与娱人相结合、古朴、原始、独特,所以地戏叉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西秦戏,源自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具有极高的文化保护和学术研究价值。西秦戏能够根植广东,原因有三:首先,西秦戏传入之初,广东还没有成熟的纯方言戏剧;其次,明清两代,官话的推广,使得官话念白、官话行腔的西秦戏可以被广东的观众欣赏和接受,而海陆丰方言中的文读音与西秦戏所讲的官话的相似,为当地保存西秦戏成为可能;再次,与北方"听戏"的习惯不同,南方一开始走的就是唱、做并重的路子,形成了南方观众"看戏"的习惯,即使有部分语言障碍,也不妨碍观看。  相似文献   

20.
汪超 《江淮论坛》2011,(3):188-192
影视与黄梅戏的有机结合,可谓黄梅戏焕发青春的催化剂,《天仙配》的成功与轰动效应,在大陆、香港等地陆续掀起黄梅戏影视的热潮。引起黄梅戏影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建国后黄梅戏影视事业的整体发展而言,呈现出两种较为鲜明突出的差异,究竟是以影视艺术为本位,还是以黄梅戏艺术为本位,从而达到叫好还须叫座的双赢局面。黄梅戏影视产业虽然尚未规范成熟,但在新时期又不断提出新的命题,要求黄梅戏影视产业化必须与时俱进,紧承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开拓大胆创新,尝试产业化发展的方法与思路.努力实现黄梅戏艺术的再度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