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词汇化是根据语法化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本文以汉语中的能愿动词"可能"为例,通过对其词汇化的分析,从历时的角度探寻了能愿动词"可""能"与"可能"连用时意义的变化过程,推测"可能"意义发生变化是从元代开始,完成于清代.经过演变最终与现代汉语中能愿动词"可能"所表达的意义相同.并运用认知语言学中重新分析理论和情境、语境理论对这种意义演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讨厌"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论述了"讨厌"的成词过程、语义演变.明清时期,它由短语融合成复合词,演变途径为:动宾短语/兼语短语>复合词."讨厌"最初表达"令人厌恶",清末发展出"厌恶"义、民国时期发展出"嗔怪"义.认知凸显和高频使用是其词汇化和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东道主"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词,从汉语词汇的历时演变角度看,它实则是由短语凝固而成的合成词."东道主"作为短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僖公十三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相似文献   

4.
汉语量词"头"最早出现在汉代,日语量词"頭"是借自汉语,借入后在长期使用中演变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汉日量词"头"与"頭"的语义,结合其语义演变机制以及不同的称量对象来比较它们的异同,以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它们的区别,为比较词汇研究和二语教学与习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论词义演变对句式演变的影响--以"请"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请”的句式结构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直到明代才开始稳定在“请 P V”格式上,而“请”的句式结构之所以发生演变,是因为“请”的词汇意义在不断变化。所以说,汉语的词汇意义和句式结构关系密切,词汇意义的演变决定着句式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颜师古在训诂著作中,常用注释用语"今"来指称唐代通语,说明从东汉到唐代汉语词语的演变发展轨迹.这些唐代通语与被释词相比较,在形态上,主要有一成不变、貌合神离、改头换面、面目全非等四种变化,而以后两种为主.在构词法上,单音词演变为复音词,以合成词为主且偏正式最多.今天仍有一部分唐代通语作为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一般词汇或方言词汇在沿用.  相似文献   

7.
与名物类和动作行为类词语比较,"外形"类词语的发展变化不太容易被人们捕捉到."外形"范畴涉及特征和空间两个认知域,概念的划分更为复杂多样,其语义场的历时演变尤应值得关注.通过对<国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外形"类词汇的量化分析,现代汉语"外形"类词汇百年来发展演变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外形"类词汇内部各个子场的构成比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词汇场是个不断调整自我达到平衡的动态系统,词语意义系统在时间的纵坐标上变化很大,其中单音节词的意义和词性更易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史上,先后使用"譬"、"比"、"喻"等词语来指称比喻这一修辞格.但在先秦时期,这些词语之间还存在着显著区别.自战国至东汉,它们的意义分别发生变化,并且在"比喻、比方"的意义上逐步接近.本文简要分析了这三个词在意义上的区别,并勾勒出其各自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汉语词汇很早就出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虚词大都是通过实词转变而来,通常是由于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或者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意义。本文对"却"、"了"两个虚词的语法化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描写,并从历时的角度对其演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左传词汇研究》是先秦汉语词汇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的价值在于:填补了先秦词汇研究的空白,对汉语词汇史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创造了一种值得借鉴的词汇研究方法,这就是将专书词语的断代研究放到汉语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比较的方法;成功地运用义位理论和语义场理论来分析词义的演变与聚合,使传统的词汇研究中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的虚词一般都是从实词中演变而来,词义的演变通常会引起词汇功能的改变。诸如句法位置、组合功 能等的改变,最终使其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在句中只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语法 化”。这些虚词在句中表达什么意义、充当什么成分、与什么词搭配,都与它的义源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模因论和框架理论,分析了英语"-gate"词汇向汉语传播的模因动因,同时对汉语"门"词汇意义泛化的认知理据作以解读。研究发现,英语"-gate"词汇跨文化传播过程就是"门"模因形成的过程,而汉语"门"词汇意义虽发生严重泛化,但泛化轨迹仍旧发生在"门"框架内部,是其核心概念向边缘概念扩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动结式是汉语复杂补语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往关于汉语动结式的研究大都着重考察特定的动词在不同组合中的功能演变,对动结式的内部类别缺乏充分的关注。在构式化的理论背景下讨论动结式的内部类别,汉语中典型的动结式"V完"、"V却"、"V破"、"V醉"可以分为由语法化而来的动结式和由词汇化而来的动结式两种类型。由语法化而来的汉语动结式中表达结果的补语的词汇意义基本消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表达完成意义的体标记的某些语法功能。由词汇化而来的汉语动结式中补语除了表达结果之外,其词汇意义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4.
汉语"看视"概念域从古至今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上古时期,其词汇系统中单音词众多,主要采用综合型的词化方式.中古时期,受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各子域主导词逐渐演变为"X+V视"式偏正复音词.在近现代汉语口语中,各种不同方式、方向、情态等的看视动作多采用"修饰性词组+看"的句法格式来表达,由此导致该概念域常用成员的数量剧...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强调转折功能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是"和"可"是现代汉语中一对使用频率最高的转折连词."可"也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多功能语气副词,是由表疑问的语气副词"可"转化而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的教学,也是一个难点.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它的用法演变过程也有利于对"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路径"含义的词汇化模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快的要素,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词汇系统.近年来兴起的认知语义学通过广泛调查各种语言词汇化的事实,研究了词汇化的类型、模式、机制和动因,极大地拓宽了词汇学研究的视野.在词汇化模式中,物像运动的路径是指一个事件得以完成的核心特征 .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考察英、汉运动事件中有关动词隐喻词汇化模式中的"路径"意义, 能够深入到抽象的认知、概念词化过程,揭示汉语在"路径"含义表达上的词汇化模式及其相关触发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汉语、藏缅语“致使”义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历史层次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究其原因主要是语音演变对语法结构的影响所致。这不仅说明语音、词汇、语法三者之间有着极强的相互制约性 ,也表明汉语、藏缅语的语法结构类型发生过转型 ,具有典型的类型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语常用词汇手段来区分性别,凤和凰是运用专门称谓区分性别的一组词.表示雄性的"凤"开始属于无标志范畴,可以表示整个类别"凤凰",包括有标志词"凰"的词义范围,雌雄统称,后来经历了专指雄性到今天专指雌性的发展演变,其演变过程与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和宗法制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自"本义为鼻子,因其自性特点,在认知上发生转喻而引申为"从、己、自然"等义。在上古汉语词汇系统中,"自"是行为、认知的第一主体,第一起点,称代一切存在,表一切行为起点,分布非常广泛。它的语义特征可概括为[主体]+[起点]。然而在中古时期,"自"在一些组合中两个基本语义特征都丧失,成为语义虚无的词缀。"自"在整个词汇系统发展中,本为普通名词,再引申为第一主体,又发展为语义虚无的词缀,这两次变化是由于整个汉语词汇系统调整而造成的。"自"的语义演变,说明汉语词汇系统整体发展对内部成员的语义会造成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VP到底"可表空间、过程或程度,"到底VP"可表主观时间和确认等意义.导致"VP到底"语义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的语义特征,导致"到底VP"用法差异的主要原因是VP的时体特征.此外,"到底"和"说"等言说义动词紧密结合,还可表总结及本质分析的篇章功能.汉语"到底"的语义演变,充分体现了汉语方所成分去范畴化的连续性,以及空间认知模式在汉语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