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深刻批判是马克思之所以成为马克思的关键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对于资本社会的批判维度,但是与马克思将批判最终落到无产阶级运动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理论更多地发展为无法把握的宏观现实,寄希望于意识、文化、艺术等层面上的解放,而社会实践领域则相对沉寂。在当代,资本批判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但是这种转机是否真正继承了马克思的精神是值得考究的。在为资本逻辑所统治的当代社会中,要充分理解当代社会并寻求人类社会的解放,我们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重新构建资本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当代历史与理论语境为参照系,将马克思哲学的精神理解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形而上学批判,这是马克思透视哲学观念的重要前提,由此将哲学视角转向了对社会生活及其文化逻辑的批判分析;第二是从资本逻辑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化进程及其内在的二律背反,这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第三是建构社会批判理论,为未来社会的变革提供一种理性的自觉.如何从马克思的哲学理念出发,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面对当代社会及其文化逻辑,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当代建构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的根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存在论.马克思把资本确定为现代社会的本质和基本建制,现代性在本质上就是资本现代性,现代政治文明是在资本逻辑中展开的.马克思揭示了资本政治文明的成就,也揭示了它的限度.要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发挥资本推动政治文明的巨大作用,同时,要警惕资本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力量仍然是资本,因此,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理论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批判是一种矛盾分析方法指导下的"内在批判"。辩证地把握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说到底是要把握住资本逻辑及其二重性。内在批判的根据和立足点都内在于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都根植于现代性自我扬弃的矛盾本性特别是资本逻辑的二重性之中。现代性的内在批判指向了现代性的"内在超越",超越的前提和路径也是内在于历史过程的,其实质是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趋势。批判与超越的内在性质,决定了社会批判中始终蕴含着社会建构的指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批判对于引导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外在化"局限的当代矫正、重建工具理性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多方面的教条式的和错误的理解.这种情况同样存在在对马克思的全部资本批判理论的理解中.本文通过重新回归研究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提出了以往我们没有充分重视的三个方面的理论,即马克思的关于资本不等于资本主义的理论,马克思的资本的历史普遍性理论,马克思的关于资本的历史能量理论.马克思的这三个重要理论将为进一步深化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运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较之于当代西方社会出现的种种绿色思潮,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态批判理论彰显出社会性、辩证性、建构性的理论气质。这集中体现为,在对资本进行生态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将生态批判与社会批判、生态批判与对辩证肯定、生态批判与未来社会建构等有机统一起来。全面审视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生态批判的“三个统一”,才能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认知,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并有效指导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作为追求自由的学问,哲学在本性上是批判的。马克思哲学与过去哲学的差别在于马克思不仅要批判思想自身的内在束缚,而且将这种批判推广到对社会生活的批判,特别是对资本的内在扩张过程及其内在矛盾的批判,因此,形而上学批判、资本逻辑与总体性、社会批判理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资本现代性叙述主要包括资本来到世间开启了现代文明、资本人格化、现代日常生活戴着神秘的纱幕、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和现代性历史使命等方面,它开启了历史方位意识.从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凸显出来的西方现代性批判理论及西方主流派的全球化理论制造出现代性的非历史幻觉,遮蔽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线索和历史方位意识,对当代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在今天,确立教育的历史方位意识,要站在马克思资本现代性叙述的历史高度进行历史定位和时代规划、将资本批判引入生活世界研究、通过总体性视域洞察现代性历史使命、建构和培植自为主体性、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气魄和特色的当代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历史哲学是基于"资本批判"这一理论视域来揭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并由此审视人类历史整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现象和事件的"历史科学"。"资本批判"不仅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原初语境,而且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变革的枢纽,将"历史唯物主义"提升成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哲学形态,即正是"资本批判"这一理论视域赋予了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新"之所在。因此,只有回到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理论视域之中,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变革的内涵、实质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理论体系结构研究的意义何在?这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法国的学者路易·阿尔都塞提出的资本理论森林体系的思路启发了我们。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形象地体现马克思的理论体系结构的科学性,这是马克思的理论体系结构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资本研究方面,目前有三种社会资本理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的社会资本理论;以我国的对策研究为导向的PPP(private public partnership)理论.此三种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视域不同.目前对马克思的社会资本理论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马克思主要从两方面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一是社会总资本:针对单个资本家所固有的私人资本而言,实际上此处社会资本等于资本的总和,其意思与资本的定义是相同的,在其著作《资本论》中集中得到体现;二是社会资本还指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和人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2.
"经济伦理学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也就是"经济伦理学与<资本论>",这个议题以往很少有人涉及.我国学术界的经济伦理学研究起自上世纪80年代末,其基本的理论框架、概念术语大都来源于西方经济伦理学,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似乎在经济伦理学研究的视阈之外.  相似文献   

13.
郗戈 《学术月刊》2012,(8):48-54
传统教科书模式系统地遮蔽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性,因而也就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要超越这种片面的解释模式,亟需阐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的统一性,并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逻辑与实质等根本性问题。从历史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意识不断生成、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相统一的科学方法不断成熟的过程。从逻辑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内含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三个理论层面,三者彼此交织,结合为一个理论整体。由此,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革命,其核心在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意旨并不在于建立某种包罗万象的思辨哲学体系,而是在于开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与内在超越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14.
顾海良 《学术界》2022,(10):5-14
马克思资本理论是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章”为思想历史逻辑和理论叙述逻辑起点的。“资本章”对资本理论的开创性探索,一是在资本理论“六分结构”和“三分结构”基础上所作的开创性探索,确定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结构的理论基础和学理依循;二是在“资本一般”和“许多资本”范畴及其关系为主线的资本理论“二分结构”探索基础上,形成了资本特性和资本行为规律研究的理论主题;三是在对资本理论“总体”关系及其特征所作的创造性探索基础上,揭示了资本关系内在的历史性、社会性和阶级性的基本规定。这三个方面的开创性探索为理解习近平关于中国新时代“加强新的时代条件下资本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理论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深厚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具有一种根本的存在论意义。在马克思看来,正是由于资本的存在,才导致"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因此,对资本进行揭露、批判和消解,成为了马克思最主要的工作任务。他认为,资本在本质上作为社会关系,是一种抽象的统治力量。资本的抽象统治具体存在于生产、交换和消费领域中,并且以全球化的形式全面地实现了自身。马克思对资本的存在论批判,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深刻体现了实然分析与应然指向的辩证统一。伴随当代中国经济关系的嬗变,资本拜物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流行。如何运用马克思的理论结晶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资本拜物教现象和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任剑涛 《学术研究》2022,(6):52-62+177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在资本时代刚刚显露生机之际的先知性批判作品。他对资本与权力展开了双重批判,从中凸显了理想的社会模式。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明显是秉承马克思的思想余绪,在资本取得全球胜利之际,对其展开持续批判。但相比于马克思对资本的双线批判而言,皮凯蒂的批判仅限于对资本的单线批判,而对权力不仅网开一面,甚至认定那是矫正资本造成的不平等的希望所在。这是一种落单的批判。不问国家权力是否能够矫正资本错失的单线资本批判,其系统性、彻底性与有效性都将受到影响。在影响人类社会活动方式的资本与权力两种巨大力量面前,只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就处于一种要么坚持马克思的批判理念,要么将其放弃的决断状态。  相似文献   

18.
需要理论在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中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资本论》及其《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不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研究需要,而是与《资本论》的内在目的一致,是从资本批判的视角来研究需要的,是资本批判的需要观。集中体现必要需要、奢侈需要、社会需要;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需要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和"需要体系"几个问题中。马克思认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需要才会作为人的需要被提出、实现和满足。  相似文献   

19.
王淼 《青海社会科学》2015,(1):52-57,108
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尽管是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共同理论出发点,但二者在性质上却全然不同。现代西方哲学对于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一种"理性批判",这种批判由于其理论局限性并未能完全脱离形而上学。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的批判,使形而上学批判由"理性批判"转向了"社会历史批判"。此种批判,澄明了资本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内在关联或同构性,提出了以消灭资本逻辑的方式来从根基处清除形而上学的滋生土壤,因此真正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20.
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理论中,关于资本的理论既混乱又匮乏,急需创新;同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急需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资本理论以填补空白。《资本论》是马克思论资本的标志性著作,其丰富的内涵仍然是创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思想源泉,其中关于资本内部结构二重性的分析,为创建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理论提供直接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