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廷君  喻中 《领导科学》2015,(10):20-21
<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模式和架构的顶层设计。有人认为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这显然是失之于偏颇的,有必要从法理上加以辨析。在法学理论看来,法治社会就是社会组织和公民权利的法治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社会治理的法  相似文献   

2.
正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中国的基石,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重要标志。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传统的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面临挑战,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必须善于用法治精神推进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切实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法治建设主题经由"法治国家"(1997年)、"法治政府"(2003年)的经年深化后,亟须落脚于法治社会建设,以扭转法治单极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协同推进。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  相似文献   

3.
法治精神推进社会治理 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中国的基石,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重要标志。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传统的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面临挑战,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必须善于用法治精神推进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切实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治发展模式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适合一个国家的法治模式,并不是在某一主体主导下建立的一套抽象的无背景的原则和规则,而是根植于能够提供大规模背景共识支持的生活世界和法治理念体系。这种背景共识不仅是世界性的,更不可避免地带有本土性。这决定了中国的法治模式在普适性法治价值序列组合上的特殊性,法治建设过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特  相似文献   

5.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自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来,对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的深化阐述和发展提升,更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新目标的理论扩展和实施构想,必将成为我国法治史上的里程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上,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法治既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当下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法治"已经成为高频词语。我们经常在内外活动中讲,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法治国家的更高标准和理想目标,显然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实现的。从总体上观察,实行法治的主要难点和阻力在权力约束、人权保障、差序格局三个方面。制约中国实现法治的深层次障碍和阻力,不仅来自权力约束和人权保障的缺失,而且还来自传统社会交往习俗、人际关系准则的排斥和扭曲。  相似文献   

7.
吕兴跃 《决策》2013,(10):I0012-I0013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 衡量人类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的依据就是文明的程度如何。人类由猿人开始不断进化,每一阶段的进化,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进步,所以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而法律作为文明其中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陈海松 《领导科学》2013,(20):37-38
当前,我们的领导干部并不缺乏"情为民所系"的情商,也不缺乏"利为民所谋"的智商,唯独缺乏的是"权为民所用"的法商,缺乏的是法治思维,不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无法适应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法治社会的实现有赖于法治思维的形成。所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传统理念。而今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主题,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共同理想。“和谐”不仅代表着安康、富足,更意味社会安宁有序、社会正义和公民权利得到保障。就“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而言,和谐是法的价值追求目标,法所具有的和谐价值,能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处于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状态。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通过民主法治建设这一根本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0.
法治作为一项人类历经千年所证明的治国理政之基本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法治必然是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法治原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以法治的力量助推改革攻坚克难,护佑改革涉险闯关。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构建上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代构建的实践基础:顺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要求,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创新精神、竞争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代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回顾3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我们从"人治"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这是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结果,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30年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为今后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出彩。法治是一种软实力,在执政兴国和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对于今后十年河南的发展意义重大。树立法治思维,建设"法治河南",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有力保障。一、为什么要提出建设"法治河南"  相似文献   

13.
提高公民法治观念、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冶国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由于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容易理解和把握.为此,作者借用自然科学上的"元素"概念,将法治与元素有机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物质属性的法活元素概念.法治国家是通过诸多法治元素,一点一滴,积小为大所构建起的庞大的法治大厦.法治元素理念要求我们时时讲法治、事事讲法治、处处讲法治.法治精神意识化是法治元素理念的核心所在.法治元素理念是我国法治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法治元素理念在法治建设中的理论探索〉是2010年度国家级软科学课题〈全国法治县创建工作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四川省泸县法治建设模式〉(项目编号:2010GXS5D254)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法治元素的内涵与特征,研究了法治元素理念的现实意义,并对我国法治发展的基本态势、法治元素与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法治既是人类的共同生活方式,更是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主要管理者,承担着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重大责任。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善治目标的实现。一、领导干部法治能力是由良法到善治的催化剂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所谓善治,从结果而言就是要实现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而要确保这种结果的出现,作为社会治理基本准则的法律必须是"善良公正之术"。实际上,法理应反映自然理性和社会正义,否则  相似文献   

15.
付倩倩 《决策》2014,(12):27-29
<正>从推进依法治省,到建设"法治浙江",再到出台"浙江标准",浙江省的法治建设在制度构建的同时,也始终探索着接地气、有实效的实践模式。累计拆除违法建筑2.9亿平方米,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的群体性事件和安全事故。这是浙江省"三改一拆"三年行动到目前为止交上的答卷。"砖土未动,普法先行。"2013年7月,浙江省深入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的三年行动正式拉开序幕。浙江省委省政府强调"三改一拆"到哪里,法治就跟进到哪里。  相似文献   

16.
试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泽亮 《决策导刊》2006,(12):13-15
法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法治是规则之治,而非意愿之治;法治是良法之治,否认“恶法亦法”;法治是民主之治,反对“权力无制约”:法治是平等之治,不承认“法外特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的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  相似文献   

18.
正早在1999年,依法行政被写入宪法,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10年又发布《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目标,并用"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24个字对法治政府进行定位,不仅明确了法治政府的内涵,也揭示了法治政府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9.
新视野     
《领导科学》2012,(12):20-21
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是以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管理模式,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社会管理的"善治"。法治型"善治"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兼容了社会主义理念和法治理念,意味着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管理理念的根本性变革。这既是现代社会管理的目标,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领导文萃》2014,(11):37-37
<正>2013年的中国法治记忆,归结到一点,依然围绕在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首先就必须用法治化的思维来反省和重建权力运转、制衡的国家模式。如果说以前的畸形维稳思路让国家治理陷入了被动,那么对依法治国中"治"的理解就需要有全盘翻新,实现从"治民"到"治官"的转变。最好的治理不是治理百姓,而是治理官吏,治理官吏的核心便在于限政一项——对权力实现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