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推进农业产业化创建食品工业县□胡新生南城是综合农业县,农业基础相对雄厚,农副产品资源比较丰富,食品工业有一定的基础,其中饮料酒业历来是食品工业五大支柱之一。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全县农业仍没有跳出传统农业的囿圈,远远跟不上现代市场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薄弱环...  相似文献   

2.
东兰是我区老少边山穷县之一。建国以来,农业生产有了发展,但是发展缓慢,人民温饱问题仍未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山区优势不能很好发挥。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古代的老有所为及尊老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冉冉 《兰州学刊》2008,(10):155-157
真正意义上的敬老尊贤,不但体现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待遇、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上,更重要的是充分重视老人的治国经验和政治生活积累,通过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发挥他们的作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敬老尊贤是统治者兴孝道、行教化的基本手段,也是传统农业社会从事农业生产的根本需要。重老尚齿、敬老尊贤的道德风尚,在促进政权稳固、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刘建和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农业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国范围内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明显地降低了。特别是近几年,加快经济发展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但是农业受到冷落,有人甚至对市场经济条件下...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发展经济学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从农业发展的角度对舒尔茨、刘易斯与缪尔达尔三位发展经济学家的农业经济思想做了总体分析.刘易斯认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主要是以低廉的粮食和劳动力支持工业,缪尔达尔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首先需要发展农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首先取决于农业部门,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在资源配置上是有效率的,通过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农业同样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三位发展经济学家的农业经济思想各有侧重,观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经济政策是调节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俄国政府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展开激烈争论,其中财政部、内务部和土地规划与农业总管理局围绕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农业发展的途径,农民经济和地主经济孰轻孰重,农业资金如何保障,农业贷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问题歧见甚深,反映出政府缺乏发展农业经济的统一方案,维特的农业政策、斯托雷平农业改革和巴尔克振兴农业"新方针"未果,加剧了国家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7.
张广翔 《北方论丛》2005,(3):101-106
经济政策是调节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俄国政府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展开激烈争论,其中财政部、内务部和土地规划与农业总管理局围绕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农业发展的途径,农民经济和地主经济孰轻孰重,农业资金如何保障,农业贷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问题歧见甚深,反映出政府缺乏发展农业经济的统一方案,维特的农业政策、斯托雷平农业改革和巴尔克振兴农业“新方针”未果,加剧了国家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8.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农业的增长与发展问题王崇理一农业,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古老的基本产业。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农业的发展状况,常常被认为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密切关系。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至今依然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感到困扰...  相似文献   

9.
<正>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中国农村,农业普遍取得了超常规的增长.在温饱有余的前提下,农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加速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等问题,比以往更迫切地摆在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面前.珠海近几年在发展外向型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它对探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子,颇有启发意义.最近笔者就珠海外向型农业问题作了初步调查和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一、没有农村经济发展就没有贵州经济的腾飞 贵州有3400万人口,3000万农民搞饭吃,1000万农民尚未解决温饱,700万农民等待就业。这一最基本的省情从总体上决定了贵州还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时期,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基本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这是考虑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历史的归宿。贵州经济发展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贵州工业化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工业化问题;贵州城市化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城镇化问题;也就是说,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工业化问题、农村城镇化问题,是贵州经济发展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抓住了这一本质和核心便抓住了贵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基本方向。总之一句话,没有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便没有贵州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经营管理方法已经不再适应于今天.因此,根据现代化农业的特点、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结合我国的具体条件,研究我们的农业,是改革我们的农业,促进我们的农业,是我们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当务之急. 本人在美国留学期间,研究了美、加、欧洲共同体、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并结合回国后将近一年的工作实践,就我区的农业发展问题,提出一些建设。 一、改变传统观念,认识现代化农业的特点 生产与消费是经济生活中的两项基本活动,生产是手段,消费是目的,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而消费又必须依靠生产.传统农业社会中,处于经济开发的初期,由于生产水平低,消费水平自然也低,人们只能求温饱,因此,“农业”的涵义是“农事的科学和技艺”.强调的是增加生产,特别是增加粮食生产,以达到维系生存的最低消费水平.这时,农业是经济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信息化: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无疑是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力量。发展中国家步入现代化的所谓后发优势,在21世纪必定是与信息化联结在一起的。中国正处于赶超西方社会的关键时期,如果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选择,那么,信息化必将是中国告别传统农业并建立起现代农业的技术选择。近年来,中国的农业信息化已进入发展快车道,它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了何种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显然,农业信息化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机械、农业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而且有助于通过科学施肥实现粮食增产。同时,将农业信息化因素加入到农业经济增长中,也降低了人力资本与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业产出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正处在从温饱到小康、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前提条件就是要稳定投入机制,增强对农业的有效投入.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才能保证农业的稳定增长.这是因为:其一,资金联系着再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它可以使原来处于分离状态的各种生产要素,通过一定形式,组合到农业生产领域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我国农业正面临着市场经济严峻考验: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需求大幅度增长;一方面受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原则驱动,使农业要素大量流失.我们要校正农业基础脆弱问题,稳定农业增长,除了增加活劳动的投入以外,还必须改变物质投入不足的现实问题.由于农业投入增长与农业产值增长之间存在一个相辅相成和超前增长的关系,所以只有资金的稳定和适度增长,才能保证农业的继起性、连续  相似文献   

14.
社区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经济发展是社区发展的前提,也是解决农村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要想实现农村社区的现代化,必须完成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经济的转变。影响农村社区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家的缺乏和有限的志向、财富有限的观念、人际关系中的互不信任心理、对政府权威的矛盾态度和传统文化价值观。推进农村社区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政府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商业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实行改革以后,农业迅速结束了长期停滞的局面,八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但是,农业在一度取得迅猛增长之后,又重新陷入了困境,出现了在低速缓慢增长中徘徊的局面。造成我国农业停滞、徘徊的原因固然很多,有经济的、社会的,也有自然环境的,但隐藏在当前农村经济大量表层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具有机制性作用的深层次问题,这就是由于某些经济政策的偏位所造成的工农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农业内部产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建国四十年来,特别是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以来,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自治地方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1988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达1092亿元,比1949年增长20倍。近十年,工农业总产值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超过了“一五”到“五五”计划28年间平均每年增长6.6%的速度。广西的经济建设也有很大发展,到1988年,全区工农业总产值达440.7亿元(当年价),其中工业总产值为271.8亿元,农业总产值为168.9亿元,分别比1950年增长93倍和4.5倍。但是,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仍较低,经济发展较慢,还有相当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因此,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赶上全国的发展水平,不仅  相似文献   

17.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如何实现农民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作者认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其必然选择。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意义所谓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充分而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达到单位产出多,产品质量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使农业成为充满生机与活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有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对于搞好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加强和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始终把农业作为整个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指出:“我们整个经济发展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又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九十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  相似文献   

19.
传统农业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与循环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耀武 《理论界》2007,(6):52-53
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曾给中国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粗放经营模式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消除传统农业增长中存在的路径依赖,发展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从1978年以来,中国食物产量的增长速度不仅是人口增长率的好几倍,食物供给的质量和品种也有了大幅的改善,农业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累赘,还对过去十多年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农业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力在中国也表现得相当明显.农业的低收益率是导致我国"三农"问题严重的一条重要原因.将中国的农业改造成现代化的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应该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