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歌”“圩”合称的历史推源及其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闻名遐迩的壮族歌圩,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活动,呈现的是一种复合型的民族文化形态(另详)。然而,从语言民族学的角度分解汉称“歌圩”一词,则可成“歌”和“圩”两个独立的字。壮称的“hawfwen”或“hangh sei”、“fawh 1wenx”等(意皆“歌圩”,但语序倒装),也可成“fwen”(歌)和“haw”(圩)或“sei”(歌)和“hang”(圩)。分解后的两个字,可说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我们同意杨文同志的看法,壮族歌圩是不该提倡的。歌圩本身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实质上是男女青年耍风流的场所;加上缺乏正确引导,使之走上革命轨道,因而歌圩中所唱的山歌没有积极的内容,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盘歌、故事歌、革命歌”。我们认为这种歌  相似文献   

3.
演唱民歌是历史形成的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之一,如在壮族的“歌圩”、苗族的“游方”、侗族的“会期”、回族的“花儿会”等活动中,都是以演唱民歌为其主要内容的。民歌来源于人民群众,有广泛的生活基础,所以它有很强的生命力。人民用民歌这种形式控诉黑暗的旧社会,嘲讽骑在人民头上作成作福的反动统治阶级,歌唱新中国的美好,赞美各民族的团结,抒发  相似文献   

4.
壮族“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棉飞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看谁慧舌制新词。这是清代广西龙州文人黄敬椿写的一首“风士诗”,它生动地描述了在繁花似锦的春季,壮族男女青年欢唱聚会的情景。《龙州县志》“风俗”条云:“四月间,乡村男女指地为场,赛歌为戏,名曰“歌圩”。这种“歌圩”习俗,自古以来,在壮族聚居的桂西,特别是左、右江一带和红水河流域普遍盛行,它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举行的传统唱歌节  相似文献   

5.
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一期(七月号)发表的《壮族“歌圩”》一文,引起了读者的注意。现将两篇不同意见的来稿刊载如下。我们认为,对壮族“歌圩”的看法,涉及到如何正确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而不同意见的讨论,则是澄清思想,提高执行民族政策自觉性的重要方法。我们欢迎读者就壮族“歌圩”和其他少数民族类似活动的问题,继续发表意见,进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歌墟源流──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比较(一)潘春见关于壮歌圩的源流问题,潘其旭的《壮族歌圩研究》、梁庭望的《歌圩的起源及其发展》、昭民的《广西壮族歌圩》、农学冠的《壮族歌圩探源》等,都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可以肯定,壮族歌圩在起源上与远古氏族的生产生...  相似文献   

7.
农历三月初三,壮族称之为“歌节”或“歌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于一体,是壮民族独特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集中反映。它应归属于何种类型?是壮家的年节,或者是古老的求育节、求偶节?其起源和发展演变情况又是怎样?笔者认为,它应是以唱歌为主要形式乐神择偶的大型群众性活动。本文试就此作一粗浅探讨,诚望指教。 一、壮民族的独特性格——以歌乐神和以歌择偶 壮族三月三歌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这天,壮乡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部分传统节日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歌圩” 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两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两三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进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理想为主题。其内容一般为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  相似文献   

9.
桂西壮族原始婚姻形态残余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左、右江谷地,自古以来是壮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行的地方。解放前,由于“限以高山”,“车道不通”等原因,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发展缓慢,至今虽日换星移几度秋,其社会的方方面面仍存在着许多原始社会的残余,令人惊异其固有的稳定性。本文试图通过对桂西壮族地区原始婚姻家庭形态残余的剖析,探讨历史上壮族曾存在过的原始社会婚姻形态。一歌圩,壮语称为“窝坡”、“陇洞”。在桂西壮族中流行歌圩,因其以男女结交,寻觅情侣为主旨,封建统治者或观念变化了的壮族文人称为“风流圩”。歌圩这种以  相似文献   

10.
歌圩壮称的语言民族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歌圩,是壮族的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性民俗文化形态。它以人们相互之间的对歌唱和,尤以青年男女对唱情歌为主要内容,并在这一文化形态诸因素中居主导地位。歌圩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涵丰繁,形态多样,历经各种社会制度及不同意识形态的变迁,它仍保持了顽韧的生命力与鲜明的民族风格,至今仍盛行流存于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继续  相似文献   

11.
"歌圩"是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对唱山歌形式.大新县壮族"歌圩"在明清时代土司统治时期最为兴盛,以后历代被视为"风流圩"严加禁唱,但壮族人民歌圩情结深厚,屡禁屡唱.历史上,大新县有歌圩点70余个,目前只恢复7个,在一些没有恢复的传统歌圩点,每年歌圩日,人们仍在旧址上聚集对歌,重现其歌圩盛况.  相似文献   

12.
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源远流长,在壮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在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和新时代的冲击后,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又在壮乡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团结》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刊登了赵来同志《壮族“歌圩”》一文后,有的同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歌圩”在解放三十年来的今天,不应提倡,而应加以制止”。理由是:“‘歌圩’是广西农村男女青年耍风流、互相斗殴的埸所”,“往往是造  相似文献   

14.
靖西是壮族聚居县,唱山歌、赶歌圩历来比较活跃。但是,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干扰破坏下,壮族人民喜爱的山歌、歌圩却被强行禁止了。近三年来,在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中,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过程中,我们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到群众中做了一些实际调查,使我们认识到,过去禁止山歌和歌圩,完全背离了党的民族政策,违背了广大壮族人民的意愿。  相似文献   

15.
云南广南县壮族八宝歌书是刻写在日常器物上用于提示民歌内容的表意图符,图符及民歌反映了壮族人民的人生价值观、生产生活知识经验、社会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歌书图符共收集到1072个.八宝歌书与云南富宁坡芽歌书同属一个符号体系,它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文字学价值、文学价值、音乐美术价值及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广西中越边境沿线有防城港、宁明等八个县(区、市),除了东兴市,其余7个县区都是壮族聚居区,历史上盛行壮族歌圩风俗.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功能丧失,壮族歌圩面临着歌师歌手后继乏人、歌圩听众不断流失、传统歌圩点风光不再的窘境.运用文化恢复、文化重建理论方法,实现壮族传统歌圩的恢复和重建,对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越边境民族文化交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歌圩文化的特征及其开发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圩是壮族人民定期聚会唱歌,并以男女对唱情歌为基本内容的传统风习。刘三姐文化自从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一直是歌圩文化的主要代表。本文以刘三姐为切入点,从歌圩文化的起源、文化特征及其开发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论述歌圩文化的开发利用以带动广西经济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审美人类学主客位视野中壮族歌圩及其文化符号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歌圩并非纯粹的文学研究对象和孤立静止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歌圩的内容、形式、功能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停留在传统的文艺理论指导下的歌圩研究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为使“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们对壮族歌圩的变化有清晰的认识,应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整体观、时空观,把壮族歌圩看作一种动态的文化现象,运用主客位互换、解释人类学等方法及文化变迁理论对其进行立体性的研究,以提升壮族歌圩在与经济、文化互动中所体现的符号象征意义,使人们对其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嘹歌》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麽经布洛陀》记载的“嘹三妹造友”(即造爱情)的歌以及汉代《说苑》记载的《越人歌》、晋代《交州记》记载壮族先民的“辽辽之歌”。这里的“嘹”、“辽”是壮语“玩乐”之意,是汉字记壮音。《嘹歌》传承与传播的媒介有家庭、歌圩、歌书以及现代的广播、电视、录音磁带、VCD光盘等。在现代传媒介入之前,是有文字传承传播与无文字传承传播相结合;之后则是无文字传承传播、有文字传承传播与现代大众传媒传承传播相结合。政府、社会团体在《嘹歌》传承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嘹歌”是壮族歌谣的经典之作,它具有篇幅宏大、内容广博、以情为主、纪实史诗、风俗尽显、手法独特、音韵优美、魅力四射的特点,在壮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