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战国、秦汉之际 ,月氏和乌孙活动的“敦煌、祁连间”即指今河西走廊敦煌至酒泉、张掖一带 ,分布于河西走廊东西部的沙井文化和骟马文化就是月氏和乌孙活动的遗存。不久 ,月氏打败乌孙而独占了河西走廊。约在汉文帝时 ,由于匈奴的崛起 ,月氏又被迫退出河西。此后 ,一直到汉武帝元狩二年以前 ,河西始终处于匈奴控制下。  相似文献   

2.
“民族走廊”是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概念,是从整体性角度来理解中国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西北走廊”,是西北少数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包括了“河西民族走廊”和“河湟民族走廊”,以及尚未进入学术视野的“西河民族走廊”等,“西河民族走廊”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空间,是甘宁两省区穆斯林族群与文化互动的重要通道.在对“民族走廊”概念反思的基础上,从文化板联结纽带的角度理解“西河走廊”存在的动因,并以民族及文化流动的实例佐证“西河走廊”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3.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以前,现辖区称走廊南山或祁连山区,因其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迁徙频繁,故建制沿革较为复杂。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民族在河西地区活动,这里曾是乌孙、月氏游牧地,后为匈奴所据。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先后击败了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王休屠和浑邪,于公元前111年设张掖郡,祁连山一带正式归入中原版图。其后河西回鹘(裕固族先民)曾攻入甘州,随后占据河西走廊西部立国,设牙帐于张掖,统治河西约一百四十余年。辛亥革命后,设甘凉道和安肃道,肃南地区大部分属安肃道管辖,隶属酒泉、高…  相似文献   

4.
繁花似锦,美美与共。5月,古都西安,象征和谐团结的石榴花满城绽放,中国—中亚峰会盛大举行,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有了新故事。从长安出发,沿古丝绸之路穿越河西走廊,我们来到敦煌。曾经的丝路枢纽,见证历史风云,至今世人无不向往。这是“人类的敦煌”,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在此汇聚交融、偕行共进。“古城新读”,在这里我们将读懂中华文化,读懂丝路精神。  相似文献   

5.
裕固族中原来有一个部落,名叫Jalagar,汉译为“亚拉格”。这同唐代回纥的著名部落“药罗葛”、宋代河西回鹘中的“夜落纥”之称完全一致,说明“亚拉格”之称渊源于“药罗葛”。自鄂尔浑河回纥汗国破灭之后,“药罗葛”氏辗转迁徙,其中一部分入居河西走廊,至明代,汉文史料称作“牙兰”氏,拙著《试释<明史·西域传>中的“牙兰”氏》已有说明。本世纪以来,裕固族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属“药罗葛”后裔的“亚拉格”家,今日的状况如何?本文想以耳闻目睹韵事实,试作答复。  相似文献   

6.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远在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鼎六年)时,就已在这里设郡,与武威、张掖、酒泉合称“河西四郡”。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内地汉族人民和西域各少数民族人民友好往来、经济贸易的必经之地,也是我国与西方各国交往的重要纽带——丝绸之路的始段。它对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加强祖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团结,都起过重要的作用。从兰州乘火车沿着河西走廊西行,约二十四小时便到柳园车站。从柳园换乘汽车向西南行一百三十公里即到敦煌县城。到敦煌,主要是去看莫高窟  相似文献   

7.
青海道述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中外陆路交通,主要是指经甘肃河西走廊进入新疆,沿塔里木盆地两缘穿越葱岭,通往中亚、印度和欧洲的那条大干线,即所谓“丝绸之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不经河西走廊,而是走青海古羌人居住区而通今新疆以至域外的路线——为论述方便,故称之为“青海道”——其作用和重要性可能不让于前者。然而,由于文献材料缺乏,对它的开发与利用,特别是晋、南北朝以前的那段历史,迄未展开深入的研究,有的学者对该道在晋、南北朝前是否存在,表示怀疑。在此,笔者不揣浅薄,略述其始末,考其史实,作为引玉之砖,以就教于方家。 一、问题的提出 青海道交通,晋、南北朝前文献记载虽不甚明朗,但事出有因,最早提到这条路线某些线索的竟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史书《史记》,其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云: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  相似文献   

8.
文化即“人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的主要功能是“化人”,即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符号。文化符号,既蕴含一个地方的形象及个性,又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水平、人文风俗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当文化和旅游完美结合的时候,文化即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即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唐五代河西佛教与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佛教源远流长 ,唐五代时期 ,敦煌、甘州、凉州及炳灵寺等地 ,皆为佛教文化之中心。河西佛教经过唐朝和吐蕃王朝时期的发展 ,到唐末五代时期呈现出多民族交融的特点 ,当时河西各民族中佛教极为盛行 ,正与河西佛教的这种地方特点不无关系。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的兴起 ,就深受河西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肃北蒙古族、肃南裕固族和天祝藏族自治县,自1981年起逐步实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草畜承包到户,“谁使用,谁管理,谁建设,谁受益,长期不变”,使每个牧民同生产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扩大了牧民经营管理的自主权。但是,由于对牧区如何进一步完善生产责任制,深化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不够,实际工作又放松,致使近年来河西牧区出现了很多牧民雇工放牧的现象。据1989年底统计,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雇工放牧的占牧户总数的70%;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雇工放牧的牧业户占50%至60%;天祝藏族自治县部分牧区近一半牧  相似文献   

11.
从汉至西夏,以河西走廊为中心,形成了连接四方的交通网络。河西走廊不仅是连接西域与中央王朝的咽喉要道,也是连接南北的重要纽带,这种重要的枢纽地位使河西走廊在元朝之前佛教文化不断积累发展,并形成了两次佛教发展的高峰。第一次高峰在五凉时期,这里成为汉传佛教的中心;第二次高峰在西夏中后期,藏传佛教在此得以弘扬。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河西走廊的佛教都具有明显的包容性和融合性。  相似文献   

12.
藏族神山崇拜观念浅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草原民族的高山崇拜心理对高原的崇拜 ,原本是游牧人的一种普遍心理品格。居住在高原山地的牧人和农民 ,每天的活动可以不出山沟或家门 ,不用上高山 ,但人们总是有一种上山之巅登高远望的欲望。从低谷狭窄处上到高处 ,一种豁然开朗、心旷神怡的情感油然而生 ,“会当绝凌顶 ,一览众山小。”脚下四山尽伏 ,眼底八方风云 ,这与成日在山沟低狭处的感觉不可同语。即使在平原的人也有登高眺望的愿望。在古河西走廊两山间的平川 ,在宁夏平原 ,到处可见古代游牧民族在平地上建起的高层塔 ,通常在 13层或 13层以上。登塔遥望远处的贺兰山、祁连山…  相似文献   

13.
"祁连小月氏"族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单一族源"论的影响下,历来史家都将战国秦汉间曾活动于河西走廊地区月氏及"祁连小月氏"视为同源民族.不过中外历史文献与实物资料表明,河西走廊地区月氏本由突厥、乌孙和羌所组成的一族三源民族."祁连小月氏"虽曾是河西走廊月氏的一部分,但其并不与西迁西域的大月氏同源于突厥族,而实际上则源于羌族.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认定的"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熔铸了民族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文化符号.河西宝卷是彰显"走廊文明"和河西民间生态的"非遗"形式之一,其文本含蕴了河西人民的关怀伦理和价值诉求;宝卷活动体现了河西人民传承中华经验的"自组织"形式.作为陶冶精神和滋养宗亲惯习的资源,作为河西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河西宝卷活动演绎了河西大地的民风、 民俗和文化仪式,积淀了济世立人的民间智慧.对河西宝卷这类"非遗"的保护不应仅以其经济实用性来决定保护的力度,还应侧重其对民众文化心理的滋养和理想预期的认同与肯定.  相似文献   

15.
敦煌行     
从兰州坐上西去列车,沿着河西走廊,往西去,再往西去,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走廊最西端、一个叫柳园的地方下车,换乘中巴,又行110公里,便到举世闻名的敦煌了。柳园是安西县的一个镇。镇子很小,但车站很大。其实车站就是镇子。旅馆和饭店占去多半。居民少,旅客多,这现象别处少有。安西县在古代就出名,唐朝曾在这里设立都护府,这在史书里就有记载。而柳园镇的兴起则是近代的事。这可能与艺术圣地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有关。因为要去敦煌参观的人,必须在这里下车,人来人往就成集镇了。当地人说“如果没有敦煌,人不会来。”这是实话…  相似文献   

16.
清代西北的犯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历史上,将内地罪犯发遣西北边陲屯田实边,汉、唐、元、明诸朝都曾实行.清承前代遗制,自康熙年间开始,先后将罪犯发至喀尔喀蒙古、甘肃河西和新疆地区屯田.这种屯田在清代史籍中被称之为“犯屯”或“遣屯”,是有清一代西北屯田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就此作一考察.一纵观清代西北犯屯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二十三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犯屯主要实施于喀尔喀蒙古和甘肃河西西部;乾隆二十三年,随着准噶尔部被平定,清政府开始将大批罪犯发往新疆,兴办犯屯,至同治三年新疆失守,可定为第二阶段;光绪、宣统年间,是清代西北犯屯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清政府再度将大批罪犯发配新疆,但犯屯制度与前期不同,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清代西北犯屯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九朝,约经一百八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17.
吐谷浑与吐蕃之河西九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谈到河西九曲,首先就会注意到“河西”二字。不言而喻,所谓“河”就是黄河,所以从字面上讲就是“黄河西部的九曲”,正如《大清一统志》卷四一二,青海榆谷条所载:“按,榆谷在河南,九曲在河西,境虽相近,实非一地。”将九曲置于黄河以西,伊濑仙太郎也表示同意这一记载。但这种看法在以后研究九曲的学者中并未占上风,如佐藤长、严耕望都认为九曲在黄河以东。  相似文献   

18.
论裕固族源流的两大支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裕固族源流的两大支系高自厚一在裕固族研究中,不少论著认为裕固族源于古代回鹘。这是很有根据的,笔者也曾发表过类似的见解。但是,这只是裕固族源流的一支,裕固族源流有两大支系,另一支就是古代蒙古。笔者在研究唐初回鹘药罗葛氏的一部分入居河西走廊、至唐末五代...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也是古代中国去往西方的通道。自两汉张骞、班超通四域后,随着使臣的往还,商胡兴贩不断东来,长安、洛阳等内地城市固然有之;河西五郡,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金城等郡亦有不少中亚胡人在活动。对于商胡在中国各地的活动及火祅教在各地的传播,前贤已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证,近年又有学者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本文仅就魏晋至隋唐期间以武威为中心的河西地区胡人的聚居和特点以及火祅教在这一地区的发展问题,作些补充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甘肃素以贫困著名。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朝廷,称“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周总理生前曾亲自安排过甘肃的群众生活。到八十年代初,甘肃75%的农村人口仍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贫困生活。1983年,国务院开全国区域扶贫之先河,将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地区(即陇中)和河西走廊、宁夏西海固地区列入国家“三西”农业建设范围,历经十年,到1993年甘肃农村的贫困人口比例下降到21%左右。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