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幼女性侵害案件倍增。幼女性侵案件具有隐蔽性强、受害者年龄低、犯罪手段多样、危害后果严重等特点。这类案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监护人疏于监管、性教育与安全教育缺乏、法律惩罚力度轻、社会道德沦丧等因素。要保护幼女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必须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加大刑罚的惩处力度、加强法律和安全教育,完善未成年女性受害者的救济措施、实施性犯罪者的信息登记与公示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少犯罪。  相似文献   

2.
对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性观念对人们的性举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数百名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分析,认为对大学生 加强性教育已迫在眉睫,并提出了性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幼儿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近年来我国幼儿遭受性侵事件时有发生,且多发生在农村地区,表明我国幼儿性教育并未普及,大多数农村家长性教育意识薄弱,性知识来源狭窄,农村幼儿教师缺乏专业的性教育观念。为此,建议加强对性侵幼儿立法,完善法律保护制度,增强幼儿父母性教育知识,加强监管保护等。  相似文献   

4.
3Q大战使网络用户的民事权益再次被凸显热议,具体涉及免费软件产品上的信息财产权益、网络服务中的消费者权益、隐私与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网络格式合同权益等问题。要加强和完善网络用户民事权益的保护,应着重注意:新增和完善相关立法,为网络用户提供权利基础和法律依据;强化司法规制、加强执法力度,为网络用户权益提供事后保障;增加网络信息法的课题投入与理论研究,为制度建设争取学术支持;加强信息法制宣传、培养网络法律意识,实现网络用户的自我防护;发挥行政政策的灵活功能,及时实施监督管理;培育网络伦理规范、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运用社会力量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5.
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的非商品性和劳动力的商品性决定了关于劳务派遣的立法应坚持在管制的基础上有序的放松。但是,我国目前的劳务派遣缺乏基本的规制,存在用工规模大、滥用、行业准入低、无监管以及派遣劳动者权益易受损害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相关立法价值定位的迷失和体系性制度的缺失。因此,我国应借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劳务派遣的行业准入、监管、派遣劳动者权益保障以及责任追究等方面加强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6.
网络婚姻是以网络为媒介构成的一种婚姻关系。文章认为,网络婚姻具有虚拟性、非伦理性和非道德性、非对称性和便利性等特点,网络婚姻与传统婚姻在构成要件、存在方式、程序、本质等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网络婚姻无论对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有相当大的危害。因此,在网络婚姻的法律规制及管理方面,要完善现行《婚姻法》的相关规定,要完善相关离婚案件及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制,要强化对网络婚姻的社会管理和约束。  相似文献   

7.
性骚扰在中国的问题化及其犯罪化动议是话语建构的结果,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中国式性骚扰"与西方主流性骚扰话语的建构存在较大差异,借鉴域外个别刑事立法例,贸然入刑是"刑法依赖症"的征表,有可能导致性领域社会治理的恶性循环、社会"软规制"的弱化、女性生存空间的限缩、性压迫/性歧视的加剧等负面效应。以"中国式性骚扰"之实际状况及现实立法为据,尽可能限制性骚扰的犯罪化进程是我国当前性骚扰刑事应然对策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8.
有害于未成年人的网络色情之法律管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色情信息在互联网泛滥成灾,严重威胁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法律是规范和管制网络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不仅要制定和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的一般法律,而且要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专门法律,还要制定专门规范网络色情有害信息的一线法规和司法解释等。还必须加强执法建设,加强监管,从源头上管制有害信息的传播;在必要时要开展专项打击活动,同时要加强民间自律。  相似文献   

9.
性骚扰行为侵害的权益具有侵权法上的可救济性。侵权责任法确立的雇主责任和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可以适用于职场性骚扰和公共场所性骚扰;但该法难以涵盖这些性骚扰行为的全部类型,需要与其他法律一起共同实现对性骚扰行为的规莉。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环境下证券信息披露的法律保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目前网络信息披露的现状,应从技术和监管两个层面加强法律规制的立法力度。一方面对网络信息披露相关技术问题如信息形式、信息量、时间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范;另一方面从监管的角度在新的监管要求、监管途径、监管形式等方面进一步保障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解读职场性骚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些年,职场性骚扰话题愈演愈热,然而多数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片面的、直观的。论文从职场性骚扰的定义、特征、主体、客体、对象等方面对其进行界定,兼对“如何理解性骚扰中的‘性’”,“女性可否成为性骚扰主体”,“同性之间能否成立性骚扰”,“双性恋者可否成为性骚扰主体”等争议问题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12.
性骚扰的法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骚扰,是国际人权组织和许多国家密切关注的侵犯女性人权的行为.围绕性骚扰的遏制,许多国家已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且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在我国,性骚扰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探讨性骚扰的法文化背景,是基于挖掘性骚扰的人性本质和道德内涵的需要,进而为性骚扰的遏制奠定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对女大学生遭遇性骚扰现象进行研究,可以看到,男权文化将女性(女大学生)当作性的客体,通讯的发达使得性骚扰载体多样化,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缺乏为性骚扰者提供可乘之机是女大学生遭遇性骚扰的深层原因。要防范女大学生遭遇性骚扰,必须消除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用法律的武器禁止和杜绝性骚扰现象,女大学生自身也要培植警觉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4.
两性关系主要是指性行为所引起的两性之间的人身关系,我国现行法律回避了两性关系中的诸多问题,应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在变态性行为、婚内强奸、传播性病、性无能、事实婚姻、婚外通奸、性交易、强奸和性骚扰等方面完善立法,以捍卫人伦秩序,维护两性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人权领域,性骚扰已被看作针对妇女的一种严重的性暴力.在国内,随着几起性骚扰案例在媒体上的大肆传播,人们对性骚扰已不再陌生.但是,迄今为止,中国法律对性骚扰的规定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在我国已将"人权"写进宪法修正案的时代背景下,借着此次妇女法的修改,适时地引入性骚扰,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妇女人权,也与妇女人权的时代潮流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论性教育权的确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性教育权是和教育权、性权利、人权教育权、人权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基本区别的独特权利,人们正在逐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依然未能全面、深入地把握这一概念,更未能在法律层面真正地确立这一权利.性教育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以适当方式接受一定标准的性科学、性权利和性文化教育的特殊教育权利.确立性教育权将有利于改善落后的性教育现状,根除普遍的性无知现象,并最终促进性权利体系的形成、发展和相关人权的进步.确立性教育权需要遵守"客观、多元和批评的性教育"原则,以保证性教育权的适当性.确立性教育权这一工作也需要每个国家的努力和国际合作来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17.
性骚扰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对于性骚扰究竟属于何种性质的行为,却存在颇多争议。由于其起源于性别歧视,因而被许多国家定义为性别歧视的一种加以规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性骚扰现象的复杂,如何定性能更好地保护被骚扰者的权利已引发很多探讨。本文将性骚扰定性为侵权行为,以为其规制创造更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课题项目组通过实证调研和文献比较,发现企业建立防治职场性骚扰机制有现实需求。在国家立法确立用人单位防止性骚扰义务之后,企业性骚扰防治机制的推广并不顺利。因为此项义务规定过于笼统而难以落实,职场性骚扰定义的缺位导致认定难,保护对象限于女性的褊狭令部分男性对防治职场性骚扰持消极态度,受害人多数不愿选择向主管投诉或向法院起诉,知情人不愿作证。基于此,有必要从立法模式及其理念、具体制度设计方面提出建立防治职场性骚扰机制的对策,以供在相关立法及决策时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9.
性骚扰对妇女人身权的侵害及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究性骚扰者民事责任在中国属于新颖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性骚扰概念界定以及特征的比较,研究性骚扰究竟侵犯公民的哪种权利,分析在认定性骚扰时适用哪些证据规则,并且比较了当今中外关于性骚扰立法规制,重点阐述了我国今后惩治性骚扰应当采取哪些有效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