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旨在为王力著的《同源字典》、刘钧杰著的《同源字典补》、《同源字典再补》拾遗补阙。有些字王力、刘钧杰的上述著作虽已收录、考释,但这些字还有另外的意义,尚可以与另一些字构成另一对(或一组)同源字(或称“同源词”)。本文依照“音近义通”的原则考释同源字。  相似文献   

2.
潮汕方言古语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汕方言中存在着许多“写不出字”的词语,这些词语大多在汉民族共同语中已不再作为日常语使用,而只存在于古籍中。本文继李新魁、林伦伦的《潮汕方言词考释》之后,对潮汕方言中的另一些古语词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读若”作用类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传统认为“读若(读如)”的作用是注音偶或说明通假不够全面。本文经过对《说文解字》750个读若字中一些字的分析,发现“读若”有5种作用:说明同源字、说明异体字、说明古今字、说明通假字、为被释字注音  相似文献   

4.
说“义”     
对“义”字的口头语言和古代文献的部分意义用法进行归纳,认为从先秦到现代,“义”字都含有“与众人共同抵御灾难”及“分财与人”的意思。又通过分析同源词来推求古义,考释出“义”字的本义应是分配猎获物分得公平。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思想史上“义”字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研究领域,“同源字”与“同源词”两个概念确切的内含和外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人们为同源词或同源字所下的定义,往往字、词不分,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本文认为,讨论同源词。应该从词的音与义出发,而讨论同源字,则必须从汉字的本体——字形出发;同源字与同源词尽管有时候在字形上具有重合关系,但是,却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不应该混而不别。本文从汉语与汉字的关系、从汉字的构意性质、汉字的孳乳过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同源字与同源词之间的本质上的区别,从而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分析了同源字与同源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说“赢”     
说“赢”胡新生周代金文赢、赢字所从的偏旁“”有多种写法.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种构形为:方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卷十二释此字为赢(蜗牛),谓其“象赢出首负壳其纹重叠之形”。又有学者根据前一类构形将此字释为螺蠃的“赢”字初文,谓其象黑蜂之形。③按,两说均可...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有辉煌成果,文章从“实践与成就”“思想与方法”“地位及影响”三方面论述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等著作是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实践及成就。郭氏的甲骨文字考释思想及方法总结有六:古代社会研究与甲骨文字考释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跨学科综合考释甲骨文字、借助字形分析考释甲骨文字、结合辞例内容考释甲骨文字、利用汉字演变特征考释甲骨文字。他的许多观点及研究对甲骨文字考释影响深远,甲骨文研究的百年间取得的成就多与郭沫若的探索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8.
说“郭”“墉”王蕴智郭、塘诸形可以溯源于殷周古文的(甲骨文作)字它们是一组同源字,殷周时期有些同源母体在字形分化之前;本身多囊括一个混沌未开的意义场,每个意义场包融着后来确立出的几个概念,这也就是说,后人明晰的几个概念可能共缘于当初某个较为笼统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传统命题,中国现代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和邓以蛰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前者从生命本体和艺术意境的角度认为,书者生命之如,画者笔墨之舞;后者从文字发生学和工具创造论层面认为,书(字)生于画,画如笔通心。本文提出“差异中汇通”的“书画同源”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藏语康方言和彝语北部方言为例,根据“声近义同”和“声义同源”的原则,对2400多个基本词进行了考释。经比较研究,同源词占12%。同时对藏语和彝语的语音作了比较,考释藏彝语语音演变的共性。  相似文献   

11.
王力先生一方面在《同源字典》中提出"通假字不是同源字,因为它们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即凡通假字双方其意义是一概"不相通不相关"的,另一方面又在其《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将许许多多通假字同时列为同源字,前后相反。从汉代至清代对通假字的注释一般不将其意义相通相关者排除在外,这是已经形成的否定不了的历史传统,所谓"不相通不相关"论不但不符合通假字产生的历史事实,而且更是难以推行的,应当承认通假字与同源字是有交叉的。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中隐喻性表达的出现也许源于语言系统中的的经济原则(以少喻多)。隐喻在扩展词义和句子表达中突显的以少胜多的作用表明隐喻是不可多得的表意、传神的简约的语言手段,因此,它的出现和受青睐是语言系统本身选择的结果,是语言的经济原则和隐喻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虽然汉维语味觉词语所传达的是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对味觉的感知,在翻译中不会有表达的困难,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相互对译,但由于味觉词语的意义丰富,引申性比较强,在不同语言中的引申意义和表达方式也不同,汉维语味觉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及其意义之间的交叉关系呈现出复杂状态。文章拟对汉维语10个味觉词语进行对比,着重展示味觉词语在汉维语中所表现出的抽象的引申词义差别和词义文化差别。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说文广义》在汉语词义研究理论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说广义》着眼词的形义变化。词形方面,他揭示出形义相近相关字的内部关系,正定字形;词义方面,他揭示出词义变化的内部或外部理据以及一些词义与汉语化的特定关系。对于词义之间体用关系的认识,是他在汉语词义理论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简帛文献中的异文别字除异体字外,学术界一般通称“通假字”或“古音通假”。这些“通假字”里有一些异文别字是同源词(字)。这些异文别字是因同源而相通。同源词可以是同义词,但更多的是近义词。这样的异文别字相通(同源相通)才有分别词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是汉语语源学的一部力作,是语源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然其对同源字语音关系的标注尚留有疑窦。本文依据王力先生在《同源字论》中确定的语音标准,对字典所收列的1029组同源字的语音关系进行了全面核查,在已经刊布的《〈同源字典〉语音关系标注献疑》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变通存疑、归类待商两个方面的问题,呈请方家释疑解惑。  相似文献   

17.
前秦王嘉所撰十卷本志怪小说《拾遗记》,所记内容生动有趣,其语言既袭用古语,也采用了六朝时出现的新词,并赋予新义。文章对此作了较为细致的梳理、辨析与研究,试图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分析其独具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词源的角度辨析了一组包括八个词的同义词(其中譏、诽、诋、诉、谤、诼、讦为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所无),证明了从词源角度分析词义、辨析同义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严格采用王力先生《同源字典》的上古声韵标准,广泛系联同源词,推求词源义。  相似文献   

19.
在"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李壁《王荆公诗注》晚出而博采众家之长。"宋人注宋诗"的一大特点,是寓诗学批评、研究于注释之中。李壁本人擅长诗文创作,在注释中,除详引王诗的典故出处之外,还寓研究于注释之中,发挥艺术理解力,对王诗创作中的句法、字法、章法、用典、对偶、立意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王诗审美效果进行点评,从而揭示了王安石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