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六集DVD党内教育参考片解说词)第一集政治"改革"与多党制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成为苏共新一届最高领导人。他一上台即宣称要实行"加速"战略。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方向和有力的举措,不到两年,苏联经济便陷于困境,人民生活开始恶化。1988年6月,苏共中央决定"根本‘改革'政治体制","改革"重心由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1994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助手亚·尼·雅科夫列夫在回忆录中说:早在1985年12月,我就给戈尔巴乔夫写信,明确提出"民主化"就是要通过"公开性"等手段,结束苏共的"一党专制",在苏联实现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我"所讲的很多东西逐渐被采纳"。~①  相似文献   

2.
学界一般把戈尔巴乔夫执掌苏共时期看作是苏共晚期.戈氏从1985 年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开始,立志要通过改革,使苏联消除积弊,走向健康振兴之路.为了消除改革阻力,他提出“公开性”与“舆论多元化” 原则,为大众传媒松绑解禁,试图通过新闻自由化手段,促成百家争鸣的社会民主形态,推进苏联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进程.事实证明,戈氏的一系列设想脱离了苏联国情,最后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重新认识苏共晚期新闻自由化的内涵、特征与实质,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新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内外交困的囧境下,启动了意识形态、党的领导、政治体制上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结果竟是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苏联统一民族国家的解体和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崩溃。笔者以激进民主化为视角,考察苏联激进民主主义形成的社会基础,分析激进民主化与苏联解体的内在必然性,旨在通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悲剧总结激进民主主义的风险启示。  相似文献   

4.
苏联民族危机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民族问题之所以如此激化并成为联盟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固然与沙俄的民族遗产、以往苏联当局民族政策失误等因素有关 ,但更主要的是由戈尔巴乔夫偏离正确方向的改革所致。戈尔巴乔夫发起改革时对民族因素的致命忽视、“民主化”和“公开性”丧失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运用、否定党的领导的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实施加之不成功的经济改革 ,使民族矛盾和冲突日渐成为苏联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愈演愈烈 ,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纠合在一起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 ,最终导致了联盟国家的解体。  相似文献   

5.
《改革与新思维》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应美国一出版商的请求,为解释苏联改革的内外政策而撰写的重要著作。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所进行的改革为世界所瞩目。各种评论、分析、估价、展望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国内外报刊上,苏联国内各阶层人民也议论纷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据戈尔巴乔夫自己说:“本书的宗旨是:不通过中间人,直接向全世界的公民谈谈我对毫无例外地涉及所有人的一些问题的看法。”本书对斯大林的三十年代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的政策,对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1965年开始的经济改革等一系列历史问题,重新作了评价。详细介绍了苏联当前改革的根源和实质、措施和步骤、问题和前景,强调了公开性及民主化的重要性,还阐述了苏联对外政策的新思维,诸如时代的性质和世界格局、战争与和平、国际共运和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第三世界和亚非独立国家的发展道路等等。苯书出版于1987年,由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美国哈泼——罗公司分别用俄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同时出版。中译本由苏群译,1987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约18.5万字。  相似文献   

6.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战略是在围绕着第12个五年计划辩论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场辩论还在契尔年科时期就开始了,当时作为第二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已完全参与了管理经济和国际事务。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总书记后,第一个关于经济问题的讲话就尖锐地评价了过去在经济上的失败。讲话论述了新的经济战略,其中心点是进行根本的经济改革,加速社会和经济发展,改造苏联社会的大规模的解决办法有禁酒运动、加强劳动纪律、公开性和民主化。  相似文献   

7.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主政伊始,即针对当时苏联政治上的失误和经济上的停滞状态,提出了改革苏联现有体制的方针口号,但他没有采取简单地效仿南斯拉夫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的做法,而是结合苏联的国情,以民主化的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推行全面改革的火车头,并以法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支柱。四年过去了,苏联在法制改革成果的保障下,政治上的公开性和民主化进程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虽然我们还无法对苏联法制改革的最终结局下一个断然的结论,但对其法制改革的进程、步骤、理论突破、具体成果进行分析、研究,这对于加深对苏联改革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借鉴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苏联宣布推行公开性、民主化的改革,波罗的海三国民族独立运动开始从地下转为公开。运动历经三个阶段,最终三国取得了独立。这一运动表现出规模宏大、非暴力和平性、联合性等许多特点,其间三国共产党也发生了由反对运动到内部分裂直至加入运动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苏联的改革进程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密切注意到:党的工作和党的领导作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苏联人民把改革的进程、对未来的希望同党联系在一起,以致纯属党内的问题也成了全民关心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对苏共在改革进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作了多次论述,其内容涉及党的工作的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核心是苏共党自身的改革。本文试就下述几个问题谈些粗浅见解,以求得指教。  相似文献   

10.
在苏联的改革进程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密切注意到:党的工作和党的领导作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苏联人民把改革的进程、对未来的希望同党联系在一起,以致纯属党内的问题也成了全民关心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对苏共在改革进程中的位置和作用作了多次论述,其内容涉及党的工作的政治、组织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核心是苏共党自身的改革.本文试就下述几个问题谈些粗浅见解,以求得指教.  相似文献   

11.
1929年苏联占领黑瞎子岛是因为黑瞎子岛与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只一江之隔,苏联认为黑瞎子岛对哈巴罗夫斯克的“安全”至为重要。1938年苏联占领张鼓峰是因为苏联认为张鼓峰对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安全”至为重要。苏联占领黑瞎子岛和张鼓峰拒不归还中国是苏联“侵害中国的事情”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日本对苏联的远东地区一直是怀有野心的,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后,对苏联展开了积极的情报搜集工作。为此,关东军制定了详细的情报搜集计划,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搜集工作。大量的中国人被日军派往苏联境内搜集情报,成为日苏军事角力的牺牲品。但改变不了关东军必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中亚和中东欧在冷战时期同样奉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同样的意识形态,都与前苏联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冷战结束后同时开启民主化之路,都受到前苏联、俄罗斯、欧盟和美国等外部力量的影响,但结果却存在很大差异。中东欧已经基本实现了民主化,而中亚尚处于民主化的缓慢发展阶段。本文从中亚和中东欧民主化进程国际比较的视角,探讨民主化的初始条件、目标模式、外部环境等因素对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日本的教育民主化改革是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全面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日本教育的改革是去除日本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因素以及将日本改造成为一个西方式的民主国家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占领日本后,美国不仅对日本的教育管理体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还对日本的体育、宗教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随着冷战的爆发,日本成为了美国与苏联在远东积极争取的目标,为了抵制共产主义在日本的传播,美国开始在日本的教育界展开了反共行动,并利用宗教作为对日本进行反共宣传攻势的重要工具。通过美国对日本的民主化教育改革的内容和过程的追述,认为在对日本的改革中美国采取了以专制的形式培育民主的政策,干涉了日本的学术自由和宗教自由。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苏东国家相继发生政治剧变,随后开始了民主化和市场化的制度转型。由于面临的初始条件及约束条件不同,同是民主化先行的原苏东国家呈现出"同途殊归"的转型结果,建立了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也显示出不同的转型绩效——民主化和市场化水平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通过对原苏东国家转型进程的总结和反思,试图说明,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通向民主化和市场化的道路应是多样性的,民主化先行式转型未必占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文艺"反修",当时翻译出版的供批判用的苏联文学作品,主要有三种类型。中国当时组织的对"苏修文艺"作品的批判有四方面问题。由此可以获得两点启发,即:1.文学批评不能全盘附庸于政治;2.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不会被意识形态分歧和政治偏见所湮没。  相似文献   

18.
从字形构造看,"义"一开始就带有"神圣命令"的意涵,墨家之"义"恢复了这个意涵。墨家之"义"还具有利他、不分亲疏、追求公平正义等特征。后世的"侠义",经过明代通俗小说的推衍和近代梁启超等人的论证,逐渐与墨家之"义"联系在一起。而"正义"这一术语虽然是在翻译西方著作中生成的,但它的内涵却与墨家之"义"有许多相同点,在墨家、儒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和改造"正义"这一关键词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赫鲁晓夫顺应时势,大胆否定和清算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专制集权方式,但赫鲁晓夫无法面对“集体领导”与威权丧失的两难困境,最终为体制所吞嚼。勃列日涅夫既得益于恢复斯大林时期的集权体制,又利用和享有了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果。但勃氏维稳怕乱、放弃改革的后果,是戈尔巴乔夫的迎合人心的“新思维”,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成为二十世纪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又一大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