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政府为了增进老年群体的民生福祉,将社会组织纳入老年服务中,构成老年福利治理重要内容。社会组织在社会化养老福利治理中呈现出独特的服务、自治与联动运作逻辑。但在政府购买服务运作方式下,社会组织治理手段趋向行政化,与福利对象关系疏离,使服务过程缺乏实质性内容,又因资源动员能力弱化造成资源匮乏,在服务对象之间难以公平分配资源,联动意识不足使多元主体缺少持续性深入合作的条件。进而应从福利主体关系、信任机制、资源整合、福利网络化联动机制等方面来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养老的路径,打造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力、企业协同、老年群众自治的社会化养老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危机让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更加了解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事务、推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多元化价值,但同时也暴露了社会组织存在良性协同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多元协作应急联动问题凸显、高效管理运营能力亟需增强、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风险面前,社会组织要把“危机”变“契机”,就要看到城市危机事件影响下社会组织发展“转机”和改革的“先机”,通过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加快社会组织之间的联动协作、增强社会组织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性等途径,来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是我国“十四五”时期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发挥了“协同增效”的特殊作用。社会组织在应急状态下如何进行危机学习以快速实现新的环境适应,如何与政府部门及专业机构合作,以协同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治理机制,这些都是应急管理和社会治理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以危机学习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建立分析框架,系统研究了B市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X社工中心“服务型”和Q基金会“资源型”的“危机学习-协同治理”机制。研究发现,多元主体领导机制及时调整是社会组织适应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件的前提,坚持需求导向、资源的精准对接是协同防控的关键,信息化危机学习与角色定位可有效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当前,统筹协调机制尚不健全、政府职能部门的响应速度不够快、相关长效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应急管理中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基于此,在制度建设方面,需建立社会组织应急响应机制以提高公共危机中政社协同的应对能力;职能发挥方面,应利用好社会组织的人才专业优势,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联动的应急管理协同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4.
开展网络风险协同治理社会参与机理的探讨,关键是认识两个问题:一是网络风险协同治理为何需要社会参与;二是网络风险协同治理的社会参与何以能够实现。就第一方面来讲,网络风险协同治理的治理结构和功能发挥无疑都离不开社会参与。就第二方面来讲,社会中的企业、社会组织和网民个人是网络风险最广泛的承受者,但他们独自抵御网络风险的能力有限,需要聚群应对,同时,他们具有的慈善情结、自愿意识也能激发出社会贡献心理,从而产生参与网络风险协同治理的社会行为。据此,要实现网络风险协同治理,关键要明确协同治理需求,形成社会参与共识;建立协同治理体制,确立社会参与职能;完善协同治理机制,优化社会参与动员;创新协同治理组织,拓展社会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和作用逐渐被承认,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造成了冲击和挑战。社会管理体制和技术的创新,允许辽宁省非政府组织通过提供综合志愿服务、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参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和加快基层民主进程,补充政府能力和资源的不足,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果。为了确保辽宁省非政府组织继续健康发展,并积极地服务社会、参与治理,需从社会治理的制度支持和非政府组织的主体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会组织治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相比碎片主义、全能主义、多元主义,法团主义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合作,在政府主导的治理格局中吸纳社会力量,实现协同善治目标,合乎我国国情社情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打破政府全能的传统治理格局,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组织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组织治理体制,是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维系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实现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善治思路。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政府公共危机治理模式中的高成本、低效率以及低社会动员能力,使得这种单一线性的管理模式日益受到挑战。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研究视角,对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协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我国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模式,这对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笔者着眼于当前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中社会协同的现实操作,重点探讨社会协同实现机制的构建,详细阐述如何构建社会协同的政府主导机制、社会协同的责任分担机制、社会协同的合作动力机制、社会协同的成本分担和收益分配机制、社会协同的集体行动机制、社会协同的信息共享机制、社会协同的监督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9.
党和国家话语体系中,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话语经历了生成、提升与转折的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治理话语全面取代社会管理话语,话语的转变反映的是执政理念的深刻改变,社会治理创新将不断走向多元化治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论域中的社会治理内涵首先是公共服务,这是重点,其次才是社会规制。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呈现出比以往社会更加明显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只有优化治理结构,加强能力建设,非政府组织才能有效地服务社会、参与治理.对此,可以通过分类示范、强化公共责任、全过程评估与监督、实施保障与激励等方法,切实解决非政府组织在组织定位、产权结构、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宏卓  马英 《国际公关》2023,(14):86-88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越发凸显。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下,商会等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商会根植于民间,是工商企业及其从业者与政府、社会联系的桥梁纽带,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本文分析了商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定位:以地缘关系为纽带推动社会矛盾化解、助力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促进社会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12.
13.
在现阶段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社区生活和工作的城镇化背景下,须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当前,社会组织已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着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大、绩效不理想等问题。对这些问题,须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以提升城市社区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15.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是社会、市场和国家三者之间互相制衡,社会治理的目标往往以守护社会底线为基准,三者之间一直存在较大张力。中国社会治理强调国家主导,市场与社会协同。经过20世纪50年代以后近30年的计划经济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降的市场改革,意识形态逐渐由强调“阶级斗争”过渡到突出“经济发展”,与此相伴的中国社会原子化、碎片化现象突出。“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应该以民生型社会建设为逻辑起点,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协同创新,各自承担相应功能,并自觉维护各方使命与权利。  相似文献   

16.
近十几年,我国社会组织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国家治理中起到了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提升社会协同水平、创新精准扶贫方式、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和发展慈善事业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总量、能力和行为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尚存差距。要使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必须明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量大、质优、功能强的社会组织发展任务,采取有利于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科学举措,不断推进社会组织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志愿组织是推动城市社区多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政主导下的社会治理体系中,作为民间社会力量代表的志愿组织,与政府和基层社区的均衡互动关系是其有效、有序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前提。衡阳市志愿组织在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自主性”和“嵌入性”,向上接力政府、向下沉入社区,实现了志愿组织赋能社区治理,助推更为进取和多元的社区治理网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相区别的社会组织即社会第三方,在社会定位重新调整和社会作用逐步提高的过程中,要想成为真正独立发挥作用的社会力量,就应该形成自己的文化。第三方文化与行政文化、企业文化相区别并可以推动社会文化新格局的形成。第三方文化是社会第三方力量的精神纽带和行为价值观,是社会组织卓然独立和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精神支撑,可以促进第三方力量从制度到精神尽快走向成熟,为第三方在社会治理中找准管理定位,将第三方培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社会协同治理主张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平等性、协同性和有序性.实现社会有效协同治理,有赖于良好的社会资本.目前我国社会普遍信任缺失,正式规范先天不足、公民参与网络不健全、公共精神亟待培育等社会资本现状,这些都已成为社会协同治理实现的主要制约因素.强化公共精神和公民认同,规范协同主体权责边界、发展和壮大社会组织和健全协同运行网络,是实现社会管理中各系统、各组织、各阶层协同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组织根植于基层社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下,两岸社会组织被赋予了不同的治理内容和参与范畴,但就治理功能而言,它们都是促进社会福利及有效治理社会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两岸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核、治理目标和发展空间等方面的共通性,为其破除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禁锢而进行交流借鉴奠定了基础。推进新时代大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指向,借鉴和吸收一切优秀成果,加快大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