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放伊始,我国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沿海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既出现了沿海地区的高速增长,也出现了因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而起的摩擦。与此相应,在理论上不仅出现了“梯度理论”,也出现了种种批评梯度理论的“西部学派”。进入8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周边开放的新格局,同时也冒出了中都要崛起的强烈呼声。究竟我国在经济的区域推进时应当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却至今不甚明晰。一、综合增长中心的含义1.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时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板上,…  相似文献   

2.
产业革命的实践证明,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区域中心的城市化过程,是区域经济创新的机会和领先的条件。因此,本文力求从增长极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就靖州城市化在西线开发和湘、黔、桂交界地民族区域弱极点的增长极作用谈些粗浅的看法。一、增长极理论的基本观点“增长极”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1956年提出的,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其基本思想非常简明,即:“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光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概念缺乏严谨和科学的界定。文章以探讨增长极的本质属性为基础,深入考察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空间尺度和时间维度,提出了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概念。并且,指出其具有动态演化性、空间依赖性和时空交互性的特征,为更好地理解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现象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构建经济增长极实践回顾及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长极理论是以不平衡发展理论为基础的 ,在发展经济的产业关联研究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各地区培育经济增长极的实践已有 2 0多年历史 ,各种不同类型经济增长极的形成 ,其影响因素是不同的。经济增长极实践的借鉴以及结合理论的分析 ,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增长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经济快速发展,被称为"小上海",其成功得益于与上海经济的互动联系.具体考察锡沪城市之间物资、资金、人口以及信息等经济要素的流通,运用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增长中心"理论分析锡沪间经济互动关系的特征,得出结论:无锡是由于上海"增长极"的创新功能作用而成长起来的新"增长极".两个城市之间经济要素流动越复杂,双方间经济互动关系愈密切.双方相互依赖,各自在对方的扶助下获得了协调发展的契机,从而奠定了不同等级区域中心的地位.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个体城市的转型,更是区域城市体系结构的变革,同时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区域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与现代增长极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国外早期的增长极理论及其沿不同方向发展了的各种形态都包含有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益的内容 ;新产业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是伴随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增长极理论的重要前沿领域 ;国内增长极理论的创新成果对区域经济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迫切需要对增长极理论进行多方面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高新区的增长极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0年代末增长极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就广泛应用于实践,这一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以增长极理论为依据,对作为我国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极的高新区的形成和发挥增长极作用的情况作一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高新区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增长极”概念自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后,后人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和发挥,使得增长极理论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目前这一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指导不发达地区制订区域发展战略。 尽管到现在为止尚未出现一个关于增长极的较为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但在一些重要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即增长极是某一区域内具有创新能力和较高增长率、并能够通过创新和增长的扩散带动周围区域发展的地理空间(聚集形态)。  相似文献   

9.
增长极理论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增长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一般经济学理论、区位论的发展紧密相关,特别是起初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与分析方法,脱胎于一般经济学,之后随着区域经济学、区域科学和地理学的兴起,使增长极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日益成为较为完善的区域非平衡发展理论①,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增长极的概念始于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n。qisPerr。u)②。目前一般认为,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内涵,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某一推进型产业或公司;二是在地理意义上特指某个地理区位或空间单元。在增长极理论向空间拓展过程中,其概念与术语…  相似文献   

10.
佩鲁增长极理论及其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们围绕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进行了激烈地论争,在这场论争中,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这一理论经过近几十年的演变,得到了逐步完善和发展,如今已成为西方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旨在通过对佩鲁增长极理论及其发展的研究,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增长极思想在世界各地的实践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长极思想在世界各地的实践透视李仁贵增长极思想①自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roux)于五十年代引入以来,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政策实践上都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增长极思想被用来解决各种不同的区域发展与规划问题,尤其被应用于各...  相似文献   

12.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卓华 《学术论坛》2005,(12):52-55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兴起的社会思潮和运动,其产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反映。它提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经济应适度增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若干正确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它在生态问题上、政治理论基础上、经济理论上、文化价值取向上等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和独特新颖的理论特征,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潮和流派。  相似文献   

13.
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经济增长迅速,但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文章以湖南为例,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旅游经济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湖南已基本形成以长沙为中心,以张家界和衡阳为两翼的"一中心,两劲翼".以及分别以长沙、张家界和衡阳为增长极的湘中、湘北、湘南三大旅游区的空间格局.进一步的分析认为,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不同是造成旅游经济区域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学想象与文化群落的身份冲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文艺社会学关于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社会观念问题曾经有过以“阶级性”为中心和以“人性”为中心的分野,但从学理上看,都是以一种一元论的价值观念和一元性的文学想象为特征的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痞子文学”的社会影响开始,出现了文学想象和批评中的身份分裂现象。而从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以来,文学想象中所体现的社会观念越来越离开了传统的价值冲突,而演变为不同文化群落的身份冲突,因此而为当代文艺社会学的研究启示了新的研究目标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正> 劳动就业问题既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经济问题。50年代,为了安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我们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400万失业人员进行了有效安置。从此以后,便逐渐形成了以统包统配和“刚性就业”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制度。由于国民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失去平衡,60年代尤其是7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大量的新的失业现象。因政策和理论指导上的失误,我们仍陶醉于“充分就业”的梦幻之中,形成劳动力分配制度上的“一  相似文献   

16.
地区经济差距变动研究的理论流派与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玉胜 《中州学刊》2005,24(4):22-26
地区经济差距变动的本质是地区增长差异.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出发,论述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源.新古典增长理论预言了区域经济增长在地域空间上的收敛趋同.新增长理论认为地区经济差距不是趋同和收敛而是趋异和发散.结构主义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非渐进连续的过程,非均衡发展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新经济地理理论突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对地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忽视及传统经济地理学对收入递增研究的空白,深入探讨了经济空间聚集的原因和动力.这些理论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互相补充,共同构成研究地区经济差异变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投资既是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也会通过改变公共服务供给的结构和分布来影响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的高速增长阶段,地方政府在"GDP增长竞争"中有过度投资的倾向,并偏向于实现短期内更快的经济增长而忽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增长极的培育过程中,地方政府投资会加剧公共服务非均等...  相似文献   

18.
分工、交易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自80年代以来,“新增长理论”的兴起标志着对传统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重大创新,然而,如何把握生产的制度结构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内在的联系机制,至今仍是一个需要深入发掘的理论领域。作者把分工看作是一种生产性的制度安排,它不仅具有直接产出效应,而且具有间接制度效应,即它规定着生产组织的方式、交易组织的发展程度和经济增长的制度特征。因此,文章指出,以分工制度为核心,把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市场依存度的扩大、市场范围的拓展和交易制度的逐步完善联系起来,就可以为收益递增和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一种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均衡态与转变前兆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 ,本文研究了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动态。分析发现 :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分别收敛不同的均衡点 ,目前已经出现国家整体上开始转向经济收敛、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 ,但是否收敛 ,与下一步的区域投资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作为美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之一,受战后各个时期美国经济运行的状况和政府官方经济学理论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特征。进入90年代以来,在变化了的美国国内外经济和金融形势下,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行了新的调整,并对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考察90年代格林斯潘主持下的联储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目标和特征基础上,探析联储货币政策对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及美元汇率政策产生的重要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双重性及指标体系综合性90年代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运作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1.1990~1992年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