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误差与遗漏项目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文中结合近二十二年来国内外经济金融的发展变动情况,利用1985-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统计数据,通过对误差与遗漏项目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该项目与中国资本外逃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期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3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虽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的顺差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本文正是从我国近期国际收支双顺差这一现象出发,分析了其原因及消极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浅析我国资本外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自由化背景下 ,资本外逃严重削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文章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几组数字入手 ,分析了中国资本外逃产生的原因、种类、方式、影响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 1990— 2 0 0 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 ,与经常项目下出口额的变化有很高的相关性 ,并根据这一相关变化 ,讨论汇率调整的成本与收益  相似文献   

5.
国际收支“双顺差”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现象加剧,外汇储备也随之增加。分别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两个方面进行顺差原因分析,指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储蓄投资失衡,鼓励出口政策,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引起国际“热钱”的流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处于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交易规模逐年增加,并于2005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上升到4.3万亿美元,而同时国际短期资本也大量流入我国,特别是隐蔽性短期资本流入的规模急剧增加,大量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必然会对我国国际收支结构、资本与金融项目结构以及外汇储备和国际偿付能力造成影响。因此,逐步完善经济体制改革、汇率制度改革以及逐渐放松资本管制将减少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冲击,避免国际收支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平衡与否,不仅对其国内经济的运行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其货币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国际贸易与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对国际政治关系也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近几年来的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变动趋势、结构特点以及长期国际顺差产生的原因与不利影响,说明改善、调整当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汇率改革对重庆市国际收支的影响及调节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民币汇率改革带来了重庆市国际收支项目的变化,用外汇收支代替国际收支的提法,分析汇率改革对重庆市个人和对公外汇收支产生的影响,接着在深入剖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防范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对外汇市场的冲击,如何加强重庆市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口倾向、外汇储备持有的机会成本和国际收支的波动性(变动率)始终是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实证研究中,一国经济体的开放度、政府承担的外债等也会被看做影响因素。相关的实证研究还表明,一国(经济体)是否实行严格的钉住(固定)汇率制度,或者说是否会通过贬值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对外汇储备也会产生重大影响。这意味着汇率制度本身也是影响外汇储备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人均GDP、出口的波动、金融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1994年至今 ,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经常帐户和资本与金融帐户持续的“双顺差”(1998年除外 ,资本与金融帐户为逆差 ) ,开放经济下这种“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有其特征、形成原因 ,亦反映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国际收支成长理论析人民币汇率调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源于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从国际收支成长理论来看 ,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是结构性的 ,也即人民币升值压力并非是短期的。为此 ,如果保持汇率不变 ,政府将不得不继续大力干预外汇市场 ;如果为平衡国际收支而大幅放松外汇管理或调整货币金融和财政政策 ,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比调整人民币汇率更大。所以 ,合理的对策应是一方面渐进地放松外汇管理 ,另一方面允许人民币汇率有一定的弹性  相似文献   

12.
在明确我国经常项目结构特征以及 FDI对经常项目收支影响途径的基础上 ,就我国1982-2006年 FDI对贸易收支和经常项目收支的影响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 ,FDI是经常项目收支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能够解释经常项目收支波动的 14%左右。同时 ,FDI对经常项目收支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 ,通过推动加工贸易等途径促进我国贸易顺差 ,从而增加经常项目收支盈余 ;另一方面 ,FDI的利润汇回使投资收益账户持续逆差 ,从而部分抵消了经常项目收支盈余。因此 ,在调整“双顺差”国际收支结构时 ,应充分考虑两个项目的内在关联 ,统筹考虑外资政策和外贸政策 ,从而保证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资产价格与开放经济内外均衡——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结合中国经济特点,建立了一个简易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得到了商品—信贷市场均衡、货币—资产市场均衡和国际收支均衡,这种内外部双均衡下的资产价格和产出,并通过区分汇率对恢复外部均衡的速度大小不同,讨论了该均衡的稳定性以及两种情况下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效果,发现对资本项目的相对管制和更加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有利于实现均衡的稳定,并且在两种情况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都比较显著。实证研究还发现,随着我国对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宽及对汇率的相对管制,内外部均衡显示出一定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三阶段演进规律的阐述,认为中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处于从实现全覆盖的制度诞生期向实现公平性的制度成长期转变过程,随着人均社会保障支付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巨额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缺口所引发的社会保障制度财务不可持续性危机,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大难题;中国应坚持"保基本"、"多路径"的重要原则,借鉴美国401(k)税前收入供款的经验,建立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的积累式、保险型供款的个人账户基金制;形成包括个人账户资金、企业年金、社会慈善资金、商业保险资金、政府战略性调节资金等在内的基金体系;培育以政府为主导、专业投资公司为主体的基金保值、增值运营体系,实现从"人口红利"向"资本红利"的转型;并指出此举是防范社会保障制度财务不可持续性危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国际收支存在服务、收益项目发展滞后,净误差与遗漏账户逆差,外汇储备过大等问题,提出处理好货物出口与服务出口,汇率贬值与升值,储备增长与防范风险,加强收支统计与打击逃汇、骗汇关系等解决策略。研究结论对调控国际收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通过系统分析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汇率、利率和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研究一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当前中国面临的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国际收支非均衡状况,使得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文章分析了在外汇、利率双管制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对中国经济政策选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软件跨境交易产生的收入一般被认为是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各国参考OECD税收协定范本的第12条签订税收协定,对软件特许权使用费征税.但是,国际贸易实践中对此费用性质的认定存在诸多争议.根据支付费用的不同目的,软件交易费用有时也符合营业收入的构成要件,适用OECD税收协定范本的第7条.因特许权使用费和营业收入的计税基础不同,如果不能解决费用性质认定的问题,就有可能引发滥用税收协定的避税问题.因此,以立法目的为出发点,考量国际贸易领域的利益关系,对软件著作权费用征税性质作出更加明确的合理界定,能够在保护本国税权与促进软件产业发展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自资本项目顺差,因此,应采取"交易平衡法"和"改革平衡法"来缓解与日俱增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为了保持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中国不仅不能改变现行的汇率制度,还应当让名义汇率成为中国汇率政策调整的目标而不是政策调整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国际收支研究是国际金融理论研究的基础和重要部分 ,对一国国民经济政策决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认识可从解决我国国际收支研究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入手 ,利用我国近几年来的国际收支数据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以阐明国际收支研究应当被我国理论界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从“资本公积”明细科目的变迁看我国会计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会计制度中“资本公积”明细科目的变迁,阐述了从收益到资本公积的逻辑,揭示了绕过利润表进入资产负债表的思路及现实选择,从微观层面解读了我国会计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