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届党的代表大会都在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梦"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中坚力量,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消费无所不在的时代,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大学生所认同、接受、践行和传承,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这需要我们深刻剖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文化消费转向的原因、现状以及影响的内在机制,从而提出文化消费视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7):105-110
目前国内学界在中西价值观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现有成果在价值观的维度分解及内容比较上均存在一定不合理之处。参考边沁的分类解析策略,我们可从自然观、政治观、道德观、宗教观、人生观等五个维度对中西价值观进行分解,并以此为始基开展内容上的比较研究。文化与价值观二者之间具有双向互动的关系:文化发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同时价值观影响人们的文化认同。因而,为促进当前我国的文化认同,首先,我们要在多元文化比较中实现优劣鉴别与共同发展,为文化认同提供科学"质料"与"活水"源流。其次,我们需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来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认同奠定价值论根基。  相似文献   

3.
刘金才 《日本学刊》2013,(1):55-67,158
冷战结束以来中日间一直摩擦、冲突不断,探讨其深层的"文化冲突"问题、寻求相互间的"文化认同",成为中日学界重要的课题。这不仅需要在全球化发展与文化冲突相伴而寻求"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语境下对中日"文化冲突"的现象进行考察,而且需要对其主因——中日间的文化差异和对彼此关系认知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寻求中日"文化认同"所需的要素、思想理念和理性态度,以为中日间客观、理性地识解和认知彼此的文化传统,缓解冲突和建构文化认同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5.
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对法治的文化认同具有许多有益的启示。它要求关照各种不同的利益需求,形成和谐的利益关系,这有利于形成法治文化认同的合理的现实利益支点。“和而不同”思想对提高公众的民主与法治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合格的法治文化认同的主体,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而不同”思想还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法治文化认同的内容体系,形成全面的法治文化认同:从“和而不同”思想的视角出发,我们要创造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法治发展规则,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国家法律对民间规则、习俗的认可、接纳力度,使法律成为公众内心习惯的一部分,增强法律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8):18-2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通过理论解读、宣传教育、实践养成、利益协调、制度建设和榜样示范等方面的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2):10-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精神状态、行为规范,是中国共产党在价值理念上树立的一面旗帜。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状况,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认同是践行前提和基础,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学界对此虽有所研究,但尚存不足。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综合研究方法,从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战略意义、认同现状、认同影响因素、认同一般规律、认同机制及教育策略构建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廖波  王观慧 《南亚研究》2023,(4):130-152+157-158
印度人民党近年来在印度政坛强势崛起,其政治成功离不开印度国民志愿服务团的支持与引领。印度人民党的政治成功不仅是施政纲领、选举策略等技术层面的成功,更是其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成功,而国族认同以及国族建构则是这种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在国民志愿服务团的主导下,印度的国族认同建构日益向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方向推进。实际上,印度的国族认同建构是一种基于文化认同的国族认同,可被概括为“包‘熔’主义”,其是以包容主义为外壳、以印度教特性为价值内核、以印度教(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渐进式同质化的国族认同建构模式。包“熔”主义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伴随着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发展,其实践方式主要有身份改造、文化挪用和国民教育的“藏红花化”。  相似文献   

9.
吴保磊  赵红灿 《社科纵横》2014,(10):108-111
文化认同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中互联网络和网络新媒体,给中国大学生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冲击,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当前已有不少学者从文化认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状况和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如何处理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在网络社区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下一步开展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7,(7):137-140
少数民族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应强调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还应强调全民族成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应、认同与自信,使其不断统一于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要求之中。  相似文献   

11.
从17世纪后期开始,文化的观念经历了逐步的转变。一方面,最初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社会精英们“精致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欣赏和创作音乐、阅读文学作品、委托制作美术作品等活动);另一方面,流行文化通常指的是乡村和城市的劳动者们集体表演的实践活动。他们不仅被排除在精致文化之外,而且被认为是完全不相符合的,可能会产生危险的社会愿景。伴随着从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的重大社会转型,精致文化的观念被包括艺术和科学在内的“高雅文化”所取代:即那些宣称体现人类普遍意义的作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残余共存。正是由于技术的巨大进步,“高雅文化”真正的对立面“大众文化”才在20世纪之交出现,它声称具有经验的普遍性:对每个人来说都能理解并真正产生兴趣。在经济方面,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也有人认为,它们之间不可能存在文化竞争。因为它们针对的是不同的但却可能共存的接受态度。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这种差别进行描述并对这一明确概念图式却似乎特殊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从《小城风光》看美国人的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民 《学术交流》2003,(2):141-144
桑顿·怀尔德 (ThorntonWilder 1 897— 1 975 )是美国文坛上杰出的作家 ,他的剧作《小城风光》(OurTown ,1 93 8)是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这是一部完全表现凡人小事的戏剧 ,它用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地描写了新英格兰一个小城的风貌和两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剧中既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 ,也没有剑拔弩张的冲突 ,整个作品充满了一种温馨的田园诗式的情调。作者赋予这个小城以一种普遍的意义 ,谱写了一首歌颂生活美、赞美人生的田园抒情诗。美国文化中最主流的价值观———平等、民主、个人主义自力精神、美国梦式的自我实现、实用主义传统文化精神等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3.
陈若冰 《社科纵横》2012,(4):10-11,13
"主流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的长期混用,以及"主流价值观"的普遍惯用,以至于"主导价值观"的概念常常被"主流价值观"的概念淹没了。文章从"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的深层次因素谈起,对"主流价值观"和"主导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辨析,揭示了二者之间冲突、对抗和融合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化复兴需要打造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的解释力源于对社会现实的理性认知和对人生价值目标的正确引导,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复归人民的主体性价值,藉由建设主体多元化激发创新活力,借助价值认同扩展认同主体范围,并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凝聚社会主义公共精神,进而通过视觉文化载体增强传播成效,运用前沿科技营建现代大众传播体系。于此之中,主流文化认同的解释性建构为主体性建构奠定认同情感基础,主体性建构为实践性建构培育践行主体,而实践性建构则为解释性建构提供经验材料和现实佐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它们组成层层递进、紧密相连、有机统一的整体性建构体系,并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形塑与巩固提供着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5.
元代诗歌在特殊的历史进程中摆动发展。元初的北方诗坛承金末的演变趋势,在宗唐宗宋间摆动;南方诗坛则延续了对理趣诗的反思,在摆动中寻找诗歌真趣。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诗人北上,使南北诗风合流,形成了诗歌的文化心理归宗,引导了元诗创作高潮到来。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与外部世界、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致性确认,它主要包括身份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国际文化认同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我国的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积极进行文化建设、注重对外文化交流,更为有效地维护和重建我国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虞程盛 《探求》2014,(6):53-58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美好愿景,也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思想旗帜,还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号角。在实现这一美好愿景的征程中,要在世界拥有应有的发言权,要在国内凝心聚气,需要加强文化认同的建构,实现中国从经济的复兴向文化复兴的转型。为此,要明晰当前文化建构的现实背景,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追寻中国梦时代的文化认同建构首先需要解决文化建构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问题;其次要解决多元发展的社会现实背景下文化建构的包容性问题;其次要解决文化认同建构过程中文化认同形式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邓伟龙  尹素娥 《创新》2012,6(3):106-110,128
从多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刘三姐文化现象,探讨刘三姐文化符号对于多民族认同的作用、价值与意义,以及这个文化符号在多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的历史与变化是新时期刘三姐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实际需要。刘三姐的多民族文化认同不但没有导致民族文化个性和差异的泯灭,还为多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相互信任与包容的文化心理,这不仅为广西也为其他多民族地区和国家解决民族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9.
生活方式是物化的文化认同,具有实践的文化品质.不同生活方式包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代表了当时人们的理想人格追求.唐宋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唐宋诗词将诗词创作推向极致,以唐诗宋词为文化符号的唐风宋韵恰是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的显现.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更多呈现出的是文人的雅集活动,并与诗词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不仅只是一份“闲情”,这份“闲情”是有着厚重的文化分量的,是“东方文明”的“底气”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一个中国"认同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最高形式。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生效的今天,这一认同依然面临着台湾与大陆一百多年的政治困境和历史包袱。只有真正对两岸历史进行纵向分析,走出"一个中国"认同面临的政治困境,卸下并解开历史包袱,才能对当前"一个中国"认同在台湾地区的增进有所助益,为更加实事求是的对台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