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清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语文课本(试用本)中文言课文的思考和练习里有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指出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所属词类以及比较各组里加点的词,哪是一词多义,哪是词类活用,哪是同义词等等。要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就得知道什么是活用词,兼类词,两类词,多义词和同义词。 首先看看什么是活用词。甲类词临时用作乙类词,叫作活用词。例如: 相似文献
2.
众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为了邦助中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统编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我们准备将1——6册初中部分及高中部分1、3册的文言文选自的书名,作家作以简介。现将第一册的简介发表在这里、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为公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本文认为“词类活用”是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语言现象。古代汉语的活用类型大都存在于现代汉语中,反映了语言的连续性;汉语的古今演变又使活用的类型产生了新陈代谢,折射出了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我们认为:从语境的角度可以寻绎出“活用”这种看似不规则语言现象的规则,活用词由于语境中相邻语法成分功能的同化而“转类”。 相似文献
5.
侯晓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语法现象。在上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尤为突出。关于词类活用,几乎每本古汉语著作都要谈到,但是对于词类活用的原则、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区别、兼类词的活用以及有些语法现象是否属于词类活用等问题则谈得不多,或者谈得很笼统。本文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 相似文献
6.
马天祥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根据汉语史 ,着重对文言词较多的活用情况加以归类论述。指出陈承泽的“致动”、“意动”词用法是他的创见。而 30 0年来 ,尤其近 2 5年来 ,新编的大型和通行的四种语文辞书 ,对词类活用问题仍无统一处理的定论。要解决此类问题 ,实有待专著的编定与学术界的认可与赞同 相似文献
7.
郭清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
“而”字在中学语文文言文里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根据现行统编教材1978年第1版或1980年第2版来看,共选入诗文80篇(按入选诗文的题目计算),“而”字出现了564 相似文献
8.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概念。但这一概念的外延仍然模湖不清 ,不少语法著作把一些不属于词类活用的问题看成“词类活用” ,如词类的兼用、动词形容词的代用、谓语宾语之间特殊的语义关系等等。本文对这三方面的语法特征进行分析 ,指出它们不属于“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9.
冯玉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2)
一 词类活用作为一个学说提出,始于清末民初的马建忠。他之前,虽有唐代陆德明、宋人黄震、清人王夫之等的论说,但都零碎,不成系统。《马氏文通》则有系统的分析,并以“字类假借”的术语命名。1922年,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取消马氏属于“六书”假借的实字借为虚字类别,修正术语而命以“字类活用”,确定原则,为以后关于词类活用的研究,起到指导作用。陈氏以后,王力先生在《中国文法学初探》及《古代汉语》中,三次缩小词类活用的范围。到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类别减少为八条,直至1985年唐启运先生《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将词类活用的条例由马建忠的十四条缩小为:“一、 相似文献
10.
李延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近十年对词类活用的研究李延安一”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沦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 相似文献
11.
王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本文试图从修辞学的格位上,参以语法学理论,深入探讨词类活用问题,指出在特有的语境中,语辞为达意传情而临时地由甲类词用为乙类词。在譬喻格中,名词作为喻体比譬被喻体时,该名词被活用。在转类格中,因上下文的拈连而带出活用的名词。而在对偶和排比格中,出于句式整齐的要求,使得名词活用。这些现象表明,语言中某类词用为另一类词,有时完全是出于调整语辞的需要,因而追求修辞效果是词类活用的原因之一。而且,活用使得语言内容的表达更形象、具体,形式更趋于凝重、整齐。因之,词类活用又使语辞有了较高的修辞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词类活用的修辞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帜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论词类活用的修辞效应张帜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形式。长期以来,人们把对于词类活用的研究框定在语法范畴之内。实际上,词类活用既是一种语法现象,又是一种修辞现象。对于词类活用,仅从语法角度认识它的组合配置规律是片面的、肤浅的,只有从修辞方面进一... 相似文献
13.
刘晓英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2):99-101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 ,不同于词的兼类 ;词类活用的范围需限定 ;在实际应用中 ,词类活用不能以今律古 ,要从语义、句法、语用几方面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剑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在高校古汉语语法教学中,"词类活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教学效果常常并不那么理想,学生在找句中活用词时,常有漏险或误检。如《盐铁论·相刺》;"不讲而食,不蚕而衣。"活用词为"蚕"、"衣"(名词活用为动词,据郭锡良本),一些同学将"食"也当作名动词;相反,在《苟子·天伦》:"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中则往往漏检"强"字(形使动.亦据郭本)。而在古文语段的今译中则大多能正确译出活用词限句子的语义关系--使人困惑。近些年来,不少语言工作者都在反思这个问题,对"词类活用"说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归纳之,主要有下述两种看… 相似文献
15.
孙思信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谈谈词类活用的修辞作用孙思信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语言现象。以往人们主要是从语法角度去探讨它,对它的语法功能有较深的了解,但对它的修辞作用研究不够,了解较少.实际上,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修辞作用是很大的,也是很常见的。只有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修辞功能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安银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99-101
词类活用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应用甚广 ,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叹词、数词等都有多种活用方式。它能使用词形象鲜明 ,简炼紧凑 ,生动活泼 ,幽默风趣。本文试图通过词类活用的分析 ,探讨其特殊的修辞功能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7.
张敬仪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8,(3)
通常,一个词一般都属于一个固定的词类,如“delt”(国家)、“adm”(人)、“moktp”(学校)、“jngqi”(战士)、“kitap”(书)等词都属于名词;“kermk”(看)、“okumaK”(读)、“kulmk”(笑)、“tuzmk”(制订)、“barmak”(去)等词都属于动词;“qiraylik”(漂亮)、“yahxi”(好)、“naqar”(差)、“yaman”(坏)、“kizil”(红)等词都属于形容词。但有些词虽然 相似文献
18.
方平权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5):72-76
先秦汉语名动同形有两类,一类以名词引申出动词,一类为动词引申出名词.由动词引申出名词的通常视为兼类词,由名词引申出动词的则有两种不同看待,一部分作兼类看,一部分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从本质来认识问题,名词引申出动词者,都属于体用引申范畴.只是由于后代词形的分化和使用上的分工,原来体用同形的词,有一些只剩下名词的用法,活用论者往往依据后代的用法,来律定先秦汉语的词性. 相似文献
19.
“词类活用”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词类活用”说的提出是研究者在语法观念上以外律中,以今律古的结果,不符合汉语的实际。“活用”说要想建立,必须从理论上规定“本用”、“活用”、“兼类”的区分标准,但这些标准根本就无法建立,使用“词类活用”说进行教学实际上也是姑妄言之,应当通过对汉语语法的每一个子系统进行多角度的微观考察,对其族系生成的过程进行合理的排序,树立起历史的观点,彻底抛弃“词类活用”说,排除它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和教学带来的烦扰 相似文献
20.
陈北郊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词类活用论在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中的科学价值究竟如何?本文想就此发表一点意见,以就正于同行诸君。一“词类活用”这种提法最早出现于陈承泽在一九二二年写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该书在“活用之实例”一章中当谈到“非本用的活用”时说:“此种活用,说明之时,大抵须补他字,其所补之字即为表示其性的变动所必须之字。”接着列举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所谓词类活用的例子。单就名词来说,就有“名字象用”、“名字副用”、“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