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淑钏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8,(4)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社会,在这种特殊的社会中要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首先要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政治条件。因此,变革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中心内容及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从《中英南京条约》开始,清末中国被迫和自行开放的口岸城镇据统计有104个。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 相似文献
3.
4.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对船政的近代化起到了指导作用,而近代船政则经历了萌芽、发展、短暂“盛世”及衰亡的历程.船政近代化的历程显示,任一事物近代化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先进的、成熟的.在晚清,由于海防思想本身的不成熟,最终导致船政近代化的断裂. 相似文献
5.
范美俊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3):100-105
在近年的文史哲与艺术等学科的研究中,晚明时期被越来越清晰地描述成一个历史转型期。在书法史上,徐渭和黄道周为代表的书家的作品同样具有这种转型性特征。本文借鉴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勾勒了晚明时期中国社会早期近代化的特征并对应晚明书法的转型性特征,认为这股书法潮流与当时中国社会早期近代化的某些特征是相一致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很多,历年来人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战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透的研究,但从文化的层次、近代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则尚觉不足。从近代化进程考察,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中国的近代化较日本慢了一步,浅了一个层次。中国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易的规律。中国近代化发生缓慢、不能深入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中国人的封闭观念、天朝上国思想和“夷夏之防”、“哗夷之辨”观念等根深蒂固,严重地禁锢着近代中国人的思想。甲午战争以前的三十年,远东地区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对这一难得的振兴机遇,日本抓住了,明治维新以后深化了近代化改革,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在传统文化严重束缚下,近代化举步维艰。对大好机遇没有抓住,失之交臂。本文旨在阑明:从文化层次来看甲午战争,它给我们的教训是:今天,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尽快把现代化建设搞上去。 相似文献
8.
沉寂多年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近年来又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它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又有了新的进展。历史和现实是息息相关的,中国近代历史的许多重大课题,都是应时代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被提出来的。而这种课题一经提出,又往往是甚至必然是众说纷纭,各陈所见。一些一时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所解决了;有的则要留待后人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9.
黄保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5)
中国近代文化史应从何时算起,这是当前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有人提出近代中国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说,即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层次,显然是把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当作近代文化史的开端.实际上,近代中国特定的文化形态是随着资本主义侵入、半殖民地化的加深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谋 相似文献
10.
11.
关于中国文化的“早期近代性(EarlyModernity也译为“早期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欧美学者讨论得颇为热烈、深入,反观我国史学界,则还关注不够。200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江汉论坛》杂志社邀请明清历史与文化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以“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为专题,联合举办了一次学术沙龙,对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诸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这一讨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化“早期近代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文化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世界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兴起和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要求摆脱外来压迫和追求富强的民族化思潮。中国近代的中体西用论,乃是在外来化刺激下萌生起的最初的民族化反思,是后有梁启超新史学与国粹派振兴中国民族化向近代化转化的努力。这些虽与欧洲近代的化民族主义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则带有鲜明的中国社会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史上的所谓近代化,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出中古而发展成为近代形态文化的历程。论者多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中国文化近代化进程的始点,更进而认为若无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断无近代化的可能。这种观点似乎有部分真实性。但是,我们如果把考察问题的视野放得远一些,则不难发现早在明清之际(公元17世纪)中国文化即已开始其形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中国的文化地理格局中,湖湘文化完成了从文化边缘区演化为文化核心区,故而湖湘文化的近代转型特别体现出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5.
16.
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51—1864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一场伟大的农民战争。这场起义将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水平推向了顶蜂。由于这场起义爆发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即中国封建社会已到了穷途末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已打进了国门,中国面临着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给这场起义染上了一层斑烂驳杂的色彩,它既颁布了反映农民小生产者理想的空想色彩极浓的《天朝田亩制度》,将中 相似文献
17.
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早期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社会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由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开始起步的。洋务运动发轫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终止于九十年代中期,持续了三十多年,这段时间是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杂种文化与日本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种文化与日本近代化何兰任何国家与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文化,是具有融合性和创造性两大特点的杂种文化①。正是得益于这种传统文化,使得日本能够在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武力或政治经济干涉等方式改变亚洲国家命运的危难时刻,广泛吸收西方的科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