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徐朝君 《社区》2008,(20):27-27
下班了,同事早已走光,她怔怔地坐在办公桌前,又开始流泪。 爱情已成明日黄花,那个曾发誓要爱她一辈子的男人,背叛了自己的誓言,悄无声息而去。 她去他的单位、他的家、他可能出现的任何地方找,结果每次都是哭着回来。不是找不到人,而是找不回那颗去意已决的心。  相似文献   

2.
抗美援朝路上,他看见旁边的战友眼角挂满了泪水,于是,他低声问战友,你害怕打仗吗?战友摇摇头,男人怎么能怕冲锋陷阵和流血牺牲?他追问,那你哭什么?战友答,我怕再也见不到我父母,尽不了孝,他的眼泪也下来了,说,我也一样。于是,两人击掌盟约:如果哪个牺牲了,幸存的人一定要把对方的父母视为自己的亲生父母来孝敬。他们各自把家里的情况写在一张纸上,  相似文献   

3.
吉安 《社区》2010,(14):49-49
朋友讲一个山东人急性,是读书时交过的笔友,第一天刚刚收到他的信,介绍自己兴趣爱好种种,想要与朋友做精神上的子期和伯牙,第二天便又收到他的第二封信,急愤愤地指责他说:我给名人写信还很快收到回复了呢,给你这无名之辈怎么就一去杳无音信?朋友惶恐,恨不能插翅飞过去,安抚他那颗快马加鞭飞驰着的心。  相似文献   

4.
关于他心,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即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有他私密的意识感受,并且在相同条件下他人的意识感受与我们自己相应的意识感受是一样的。但是如何为这个我们与生俱来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信念提供在认知上好的理由和依据呢?这就是关于他心的认识论问题或者说挑战。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检验对这个问题的五个主要的解决方案;我们争辩说只有其中的两个方案是真正在试图回应关于他心的认识论层面的怀疑论挑战。接下来我们改进了这两个方案,即所谓的归纳类比论证与最佳解释论证。最后我们将这两个改进后的论证结合起来为他心的认识论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5.
一位从山区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怀着一颗报答山区人民、报效祖国之心,把山区人民殷切的愿望,寄情于他的事业。他就是中共乡宁县委书记、县长窦正森。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全县经济的发展中,把自己真挚的感情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赢得了全县人民的交口称赞。青少年说他有一颗爱幼心,贫苦残疾者说他有一颗慈善心,干部们说他有一颗富民心,老人们则说他有一颗敬老心。  相似文献   

6.
小马对我说了一件让他永记于心的事:帮人不小心也会惹出官司。事情发生在2005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小马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他开门一看,原来是他家楼下的邻居小吴。小吴着急地说,自己出门下楼倒垃  相似文献   

7.
李秋生 《中华魂》2014,(2):38-39
一个人如果已经离世百年千年,人们还会为他怀念,为他激动,为他不安,这个人当然不是平常之人。 孟子说,“养其大者为大人,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是指对心的保养,养其小是指对身体的保养。意思是说,一个注重品德修养的人是大人;一个只重视身体保养而忽视品德修养的人是小人。按照孟子的标准,说梁启超是大者,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8.
崔建丰 《社区》2012,(19):42-42
早晨一上班,我就看见一位小伙子站在社区办公室门口,一问才得知,小伙子把身份证弄丢了,过来开一封丢失证明信。我看了他的户口簿,快速地为他开好了证明信。开证明的时候,我问他证件怎么丢的,他说证就在家里放着,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社区每周都会有几个来开丢失证明信的,有很多人都是像这种情况,平时自己保管东西不上心,到用时才找不到。  相似文献   

9.
作为“心”学家的陆象山认为,宇宙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理”或“道”。他说:“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所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在顺此理而无私焉耳。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之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在这里,他认为,天、地、人同道,人的作用与天地并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因此,人当“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叫复措”就是整理、修养。精神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精神”在这里实际上就是“心”的代名词。《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心是有思想,能思维的器官。心…  相似文献   

10.
疑邻窃斧     
有一个人上山砍(kǎn)柴时丢了一把斧(fǔ)子,他找遍了所有可能丢失的地方,结果还是找不到。这个人认为斧子既然不是他自己弄丢了,就肯定是被别人偷去了。  相似文献   

11.
儒墨康德基督教认为一个人的行为目的之所以能够无私利人,从心理上说,是因为他有爱人之心,他懂得自己的一切都是他人给的;从功利上讲,最初是因为利人给了他莫大利益;从经济上看,是因为物质财富的丰富已达到了满足他的生理需要的程度.于是,无论怎么说,人们的行为目的能够无私利人;但产生这种目的的根本原因,即行为之原动力,却只能是利己。  相似文献   

12.
老张今年64岁,身体很健康,去年,老伴因癌症不幸去世,半年后他便和一个同岁的女教师结了婚,儿女们也都支持他们的婚事,可是结婚不到半年便离婚了。两个月后他又和一个40多岁的女人结婚了,两个人过了不到4个月,又离了。别人对他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他在一次跟老朋友聊天时说出了自己的苦衷。  相似文献   

13.
陈献章提出的“万化我出”说,上承朱熹、陆九渊,下启王阳明,构成宋明理学发展史的重要环节。他认为,心是与道相对而言的主体,心虽离不开身,但具有至上性、主动性。人借助于心与道相通。基此,他提出天人一气、天人一理、天人合德、天人同体等命题,阐发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他认为,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于人,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陈献章的人学思想强调自我,强调在道的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任何人都有进入与道同体境界的机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市民倾向  相似文献   

14.
周一海 《社区》2013,(24):53-53
微信中有一则转载的小故事。说有一次林肯亲自面试一位应聘者,后来他没录用那个人。幕僚问他原因,他说:“我不喜欢他的长相!”幕僚非常不解地问道:“难道一个人天生长得不好看,也是他的错吗?”林肯回答说:“一个人40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40岁以后的脸却是自己决定的。一个人要为自己40岁以后的长相负责。”俗话谢‘相由心生”,是不是心情不好,脸部肌肉就会僵硬,长期下来变得脸色阴暗,而乐观的人看上去脸部更柔和?如果希望自己不要老得太快太难看,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天天像个开心果,说不定将来就会更好看昵,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种认识有道理吗?  相似文献   

15.
我手塑我心     
人,作为万物之灵,栖息于苍茫大地之上,唯有像雏鹰那样经过多次飞翔,磨砺自己的心,才能飞向更高远的天空。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双手,为自己塑造一颗心。洪战辉是一位天使,他用自己稚嫩的双手担起了他的家庭与一份毫不相干的责任。他用自己的手为自己塑造了一颗坚强而充满温情的心。他的心温暖了他的家庭,温暖了他那非亲非故的妹妹,  相似文献   

16.
命运如同一个人的影子,有谁能够摆脱自己的影子呢?可是,有一天,一个流浪者对于自己的命运实在不堪忍受,便来到一座神庙,请求神允许他和别人交换命运。神说:“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你就和他交换吧。”按照神的指示,流浪者出发去寻找了。他遍访城市和乡村,竟然找不到一个对自己命运完全满意的人。凡他遇到的人,只要一说起命运,个个摇头叹息,口出怨言。甚至那些王公贵族,达官富豪,名流权威,他们的命运似乎令人羡慕,但他们自己并不满意。事实上,世人所见的确只是他们的命运之河的表面景色,底下许多阴暗曲折唯有他们自己知道…  相似文献   

17.
杨海亮 《21世纪》2010,(11):20-20
说到胡适先生,很容易让人想起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这话给人的感觉是,似乎谁都和胡适沾点亲,带点故。不过,胡适的心是温和的,他的世界是平和的,他可以和各色各样的人交谈、来往,这都是无须争议的。  相似文献   

18.
骆统     
骆统小时候,有一年闹饥荒,乡里的和逃难的人没粮食吃,饿得浑身无力。骆统见了,吃得也一天比一天少。姐姐见他总是难过的样子,就问他有什么心事。他说:“看到大家连糟糠都吃不上,我怎么能只顾自己吃饱呢?”姐姐说:“你为什么不跟我说,自己一个人吃苦呀!”于是,她拿出自家的粮食交给骆统,又告诉了母亲。  相似文献   

19.
推门的勇气     
瘦马 《可乐》2008,(12):47-47
被人敲打,正好抖落身上灰尘。我从小就痴迷绘画。有人介绍了一位书画界老前辈,于是我拿着自己精心绘制的画登门拜师学艺。老先生却说,自己轻易不收弟子,除非我的画能打动他的心。之后,我拿着自己的作品三次登门拜师。第一次,老先生说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09,(5):18-21
从前有位王子,没有人有他那么多好看的书。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他都能在自己的书中读到,而且可以看到美丽的画面。他可以了解到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的事情,不过,从书中一点也了解不到天堂花园的情况,而这才是他最想知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