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五十多年来,我国的民族图书出版事业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分布在全国14个省、区、市的36家出版社,已经形成了编辑、印刷、发行、物资供应等一条龙的民族出版工作体系。这些出版机构的出版物包括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壮、彝、满、苗、侗、傣、景颇、傈僳、佤、拉祜、哈尼、纳西、柯尔克孜、锡伯、布依、汉等文种,除每年用23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各类图书近4000种、印数5300多万册、3.2亿印张外,还根据少数民族读者的需要,出版了一定数量的关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汉文版图书。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和汉语言文字民族类图书的出版是我国民族出版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出版,人们的认识比较一致。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以汉语言文字出版的民族类图书的定性尚缺乏一致的认识。汉语言文字民族类图书能否作为一种图书类别,它在我国的汉语言文字的出版中占据多大的空间以及地位如何,它所服务的行业和事业基础是什么,它有没有相应的学科基础,作为出版它在我国文化建设事业上的作用有哪些。上述问题是我们理解和认识汉语言文字民族类图书出版的关键,也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汉语言文字民族类图书出版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更好地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发展,国家对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加大了扶持力度,这对少数民族少儿图书出版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相较于全国少儿图书年产量来讲,少数民族文字少儿图书出版占比较少,与汉文少儿图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作为少数民族出版单位和从业者,需要抓住当前良好的时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少儿图书出版,以此更好地培育各民族少年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为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55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在党和国家民族平等以及使用语言文字平等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民族出版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出版、印刷、发行功能完备,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图书出版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工作,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于1980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工作座谈会。来自内蒙古、西藏、新疆、广西、吉林、辽宁、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等12个省、自治区的出版局、出版社和民委的负责人、编译人员,北京、上海部分出版社负责人,以及印刷、发行等有关方面的代表86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内蒙古蒙古文图书出版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得出蒙古文图书出版发展缓慢的结论。提出相关民文图书出版业的政策更新慢,教材循环使用政策的逐步推开和中小学生人数的减少,图书出版成本持续增长等外因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执行的蒙古文图书定额补贴政策,出版民文图书的民族出版社放开实施书号及"以汉养民"的出版模式风行,没有区别对待民文出版和民族出版,内蒙古没有设立出版民文图书的专门出版社等内因,为蒙古文图书出版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建国50年以来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的状况和民族文字在印刷传媒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对其成因和影响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市场上民族宗教类图书或是带有民族宗教内容的图书品种越来越多。这些图书为积累和传播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类出版物中,违反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伤害信教群众宗教感情的错误也有发生。 《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1983年以来,国家民委、中宣部、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1个少数民族拥有本民族的文字,共27种。如今,这些文字都实现了计算机信息处理。这样的便利条件,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国家设置的各级民族部门,为民族地区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营造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民族出版社今年迎来了60华诞。60年来,民族出版社矢志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主流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民族文化,引领行业发展,出版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汉文各类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2.4万多种、2.8亿多册(盘)。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族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0年来,作为民族出版领域的一面旗帜,民族出版社先后被评为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文明单位、"十一五"重点图书规划先进出版单位、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国家民委文明单位、有数百种图书曾获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出版奖项。60年来,各民族出版人艰苦创业,团结奋斗,首创了民族出版行业标准、行规,打造民族语文翻译的范本,促进了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新中国的第一部少数民族文版宪法、五种民族文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部少数民族文字工具书、第一个民族出版的国际奖项,都诞生在这里。一大批优秀的民族翻译、出版人从这里成长、成才,有的还被输送到民族工作的各个领域。60年,有梦想,有坚守。我们将一些人、一些书、一些事,以有限的片段,零散的文字,记录于此,以铭记历史,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11.
高原、民族与宗教:清代西藏城市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一民  赖小路  付志刚 《民族学刊》2010,1(1):95-104,166
西藏地区城市出现较早,但发展相对缓慢。清代是西藏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商贸的发展,清廷对西藏统治的加强以及政教合一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都对西藏地区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清代西藏的城市多分布于河谷低地区域,呈现沿河流、湖泊分布的地域特征。西藏的城市空间布局也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寺庙等宗教场所成为城市的中心或重心所在。西藏地区的游牧经济也深刻地影响到城市发展进程,与内地相比,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形态不完善,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单一。  相似文献   

12.
刘世哲 《民族学刊》2010,1(1):120-126,166-167
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形成的历史久远,而且,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有关民俗的记录和搜集整理,历代志书也非常重视民俗方面的内容。民俗形成的因素复杂,除了历史因素、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之外,地理因素、气候因素、民族因素、宗教因素、语言因素等,都对风俗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恒定不变的风俗是没有的,这些因素的变化必然导致风俗的变迁,风俗流行过程就是其本身的变化过程。鉴于以上认识,对待民俗文化,我们要持既传承又保护的态度。一方面,传承有价值、有意义的民俗文化,赋予其新的内容、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广泛收集,着力保护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杨明洪 《民族学刊》2010,1(1):72-87,165
德吉新村村民是从扎囊、错那两县集中搬迁而来的,此前这些村民生活在偏远的山沟里,耕地面积不足、基本口粮难以解决。政府民主决策,实施了朗赛岭扶贫综合开发建设工程以解决耕地和住房问题,并且,进行了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配套工程建设。工程建设是基础,村民"富得起"才是政府追求的目标。从2002年开始,农户的生产扶持也纳入了政府的发展计划。自村民搬迁至德吉新村,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善,政府也初步实现了其"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10,1(1):63-70,164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进,但是,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发达地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继续全面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处理好经济追赶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与其他发展机会,特别强调发展机会的平等,实现和谐发展和共享型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0,1(1):134-144,167-168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大量的资料,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基督教的发展及调适加以认识。文章列举了当时德宏基督教的发展及变化概况,揭示基督教主要在景颇、傈僳两族中传播,以及盈江县教徒最多这两大特点,分析了基督教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概括了基督教积极调适、适应社会主义的主要措施,阐述了政府有关部门从积极引导到依法管理,根据基督教的活动情况,指出以族群名义裂变三自爱国会等是当前德宏基督教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访谈中,纳日碧力戈教授以人生经历为主,谈到他在人类学历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思索的过程,也谈到了他多年来不断游走、研究人类学的很多成果和近期的新思考,还特别对于国内的人类学研究进行了反思,为人类学的初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0,1(1):127-133,167
缘起论是佛教,包括藏传佛教的重要内容。本文的理论旨趣在于深入探索藏传佛教缘起思想所揭示的缘起的内涵、种类,尤其是较为全面地分析论证缘起的宇宙生成论意义。辨析了宇宙缘起论与世界本体论不同的视域和各自不同理论边界,深入地揭示和分析了藏传佛教缘起思想非实体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8.
王铭铭 《民族学刊》2010,1(1):5-11,161
作为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葛兰言因其学术旨趣与英美主流的社会科学研究迴异,使得学界对其关注不够。尽管他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大多来源于其对古代中国文明的社会学理解,然而即便在中国社会科学界亦鲜有人追随之。分析个中原因,根源在于中国社会学侧重现代社会研究的趋势,以及在观念方法上忽视中国传统,追求西方英美模式,强调所谓"科学的东方学"的取向。这些问题最终影响了社会科学的中国研究在理论发展方面鲜有原创性的贡献,而重新认识葛兰言的研究对突破这一局限是极具启发的。  相似文献   

19.
汪洪亮 《民族学刊》2010,1(1):154-156.168
作为人类学家的李安宅,早期致力于科学理论的建设,而后则着眼于中国边疆地区尤其是藏族地区的实地研究,对中国边疆建设及边政改良多有论述,以其理论知识服务于"活的人生"。民国时期的李安宅党派关系及社会交游非常复杂,学术历经多次转型;其1949年后的人生遭际,基本上也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李安宅的学术人生形态,既有时代的规约,也有其自身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