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必然同步或非同步地伴随着社会意识形态体系的转变。因此,当一系列道德问题相继出现Z后,惊恐者高呼“道德滑坡”、“道德沦丧”、乐观者寄希望于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会理顺和抚平这场阵痛带给人们的纷乱与困惑。于是,出现了“代价论”、“爬坡论”、“二律背反论”、‘戍U界论”等等观点。这充分说明了这场变革对于中国社会的巨大冲击以及我们对此理论准备的相对不足。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问题往往是倍受关注的。道德的重要性在此时受到高扬,一方面是由干道德作为…  相似文献   

2.
对党与人大关系上一些提法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党与人大关系上一些提法的商榷郭道晖在1994年第1期《法学研究》上撰文,提出在党与人大的关系、党的领导权的实质问题上,有些提法似是而非,值得商榷。一日:“党与人大是统治力量与统治工具的关系。”这是把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领导力量等同于统治...  相似文献   

3.
刘丽文 《求是学刊》2001,28(6):103-109
本文认为 ,《左传》历史观是以“天德合一”为基础的“社稷无常奉 ,君臣无常位”。这一历史观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历史变易论 ,即“社稷无常奉 ,君臣无常位” ,历史是不断的改朝换代史。二是历史不变论 ,即虽然朝代更替 ,江山易主 ,但统治思想和制度—“德”、“礼”却是永久不变的。三是神学目的论与道德目的论统一 ,即历史是天命神意为实现其”美善”道德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作者通过为其已知的僭主提供神学依据和道德依据演绎了这一历史观。而《左传》的神梦巫卜与以成败论人则是作者对其历史观诠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秦草 《唐都学刊》2011,27(3):81+85-81,85
众多周知,《三字经》云:"禹传子,家天下"。中国历史从此由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诚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言:"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但是,人们在两个社会形态的交替中,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方式的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还要付出血的代价。秉承“家天下”的夏启与维护“公天下”的有扈氏大战于甘,史称“甘之战”,就是证明。其结果,有扈氏部被“剿绝”,首领被杀,部众全部被变成牧奴。这些都是有案可稽的。  相似文献   

5.
陈明珠 《浙江学刊》2023,(6):193-201
作为德国启蒙时代重要思想家、剧作家,戏剧的情感激发和道德功能是莱辛戏剧思想的核心关切。在《悲剧通信》时期,莱辛坚持颇具卢梭色彩的“同情说”,而到了《汉堡剧评》时期,则完全服膺于亚里士多德《诗术》的“净化论”。本文尝试梳理、分析和理解莱辛戏剧思想中从“同情说”到“净化论”这一今古之变,尤其侧重这一思想发展的特色所在,即在各种近现代观念掺杂的论辩逻辑背后,始终夹缠着莱辛对亚里士多德《诗术》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商代时期的丧葬习俗,主要表现在隆丧、厚葬。它在中国古代厚葬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厚葬史上出现的第一次高潮。本文将对商代时期厚葬的成因及内容予以论述。厚葬原因  在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厚葬一直占有着主导地位。厚葬,是一种习俗,一种现象,是丧葬礼制的具体表现,也是当时统治者通过倡导隆丧厚葬达到他们统治人民的目的。  商代统治者尊鬼敬神,以鬼神之名施政。有《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里所指的“鬼”与当时人们的灵魂信仰有关,表明商代统治者对鬼神是十分迷信和虔诚的…  相似文献   

7.
论“独尊儒术”思想的产生确立及其意义张如珍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镌刻着先秦以来百家思想争鸣局面的结束,也镌刻着一家思想主宰封建社会大一统国家统治历史的端始。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认识颇异,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8.
〈一〉《长恨歌》自问世以来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种矛盾而难解的现象:一方面它迅速流传,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当时就造成“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①的轰动效应,成为一首蕴涵深远隽永的千古绝唱。另外一方面,这首长诗究竟表现什么!作者当时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9.
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世代相传的民族美德。在我国建国后半个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国家、集体、社会、家庭相结合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中,家庭养老传统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推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精神文明与进步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我国原始社会家庭婚姻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其孕育的养老习俗我国的民族史研究表明,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的低级阶段蒙昧时代,其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体,这一阶段的婚姻形态是群婚,即“整个一群男子与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P30。)进入古人阶段,由原始群体向氏族制度的过渡期,在婚姻形态上开始向血缘家庭发展,这是迈向家庭的第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对政德、官德、行政道德的历史向度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德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而推行的道德准则 ,是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大德 ,是制度层面上的德性 ,也是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德性。官德就是为官者的道德 ,尤指为官者个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行政道德则是指管理国家事务的从业人员和行政部门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这三个概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共同支撑着中国行政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1.
婚外性关系是目前颇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对其的道德评判也有了较大变化:社会的宽容度在增大,人们逐渐将其作为“个人私事”来看待,对这一问题产生的分析也更趋向客观  相似文献   

12.
对张作霖的评价亦应实事求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文史丛书《张作霖》(常城同志主编,以下简称《常编》)的《前言》说:“至今还没有一本较为系统的详细的 张作霖传记”。本书“对张作霖这个军阀的起家、称霸及其在北部中国进行反动统治的过程作一较为系统、详细的评述、使人们特别是青年同志们具体了解旧中国军 阀黑暗统治的一个侧面。”可见,《常 编》是一本张作霖传记,但却是只写其 “黑暗统治的”,因而结论必然是:“他.的一生,是反动的一生,祸国殃民的一生。”(第205页)这样评价张作霖是否恰 当,是值得研究的。 我认为,此书在评价张作霖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材料的取舍上不够…  相似文献   

13.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2,29(4):90-96
文章从成书、精神蕴含和数百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 ,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古以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观念意识的折衷 ,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又对其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新的阐释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这正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亚经典”存在的根据和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的原因。而作为比较近古的民族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其巨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仅仅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或仅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14.
最低工资制,宛如一把维护企业职工基本权益的“保护伞”。随着“伞”在各地陆续张开,人们也不可避免地产生思想上和感情上的碰撞与弥合。“享受者”评说不一自1995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来,实行最低工资制已进入法制化轨道,差不多全国所有的省市都确定了最低工资下限线。如上海220元,北京210元,天津210元.珠海38O元,深圳340元,厦门280元……这一工资制度既适用于国有、集体企业的职工,同样对三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职工或打工者具有法律效应。那么,人们是如何评说这一已“抓抓落地”的工资制度的呢?有人说…  相似文献   

15.
《醒世恒言》中有一则《薛录事鱼服证仙》的故事,很能发人深省。说是一个身为县堂三衙的薛录事,因生大病高烧不退,便在昏昏沉沉中化作一条金色鲤鱼在东潭遨游,当其感到饥饿时,恰有他治下的渔夫摇着渔船而来,鱼钩上挂着香喷喷的诱饵,便想去吃。但转念一想:“我明明知他饵上有个钩子,若是吞下这饵,可不被钓了去?”但终于忍不过饥饿的折磨,于是又想:“我是个人身,好不多重,这些钓钩怎么便钓得我起?”既生此念,便产生了令其后悔不迭的悲哀结局。冯梦龙在这一则怪异的故事中饱含着许多人生哲理,足以为训。训之一:欲望是人皆有…  相似文献   

16.
在论及有关法的本质和法的起源问题时不少文章都引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这一著作中的某些论述。有的引用恩格斯论述原始社会“无法”的观点,用以说明法不是从来就有的;有的则引了其中某些看来是主张原始社会“有法”的说法,来作为说明法是从  相似文献   

17.
“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古人历来将恕视为美德。如汉代的董仲舒曾说:“圣人之德,莫美于恕。”《春秋繁露·俞序》先哲们认为恕是孔子仁学一以贯之的思想。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回:“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7’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论语·里仁》恕德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另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员公》。恕,作为为人之则,是处理个人与他人道德关系的基本态度和要求,也是现代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8.
国家机器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产生的,而官制则是国家机器结构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战国,其实它保有许多奴隶社会的贵族统治的痕迹,如君位的继统制度、宗法制度、封爵制度等。作者以前编写过《历代官制概略》一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现在在原书“奴隶社会”部分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对中国奴隶社会的官制作一些探讨。一国家形态 (一)氏族机构发展为国家机关——宗统与君统合一中国历史上尧舜禅让的时期,已经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由于私有财产的出现,到禹时,部落联盟的首领,实际上已经成为贵族,自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以后,政权已开始集中于一人之手,权力很大。据《左传·  相似文献   

19.
阎锡山是一个异数。一个本地人统治一个省近四十年,只有在民国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出现,任何大一统的王朝或政权绝无可能。历史给了阎锡山一个机会。山西省是民国时期的“模范省”,美国的《时代》周刊曾对阎锡山治晋作过评价:“阎锡山实际上处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  相似文献   

20.
所谓“因俗而治”,在《辽史》中原本是概括辽朝统治机构中官分南北、蕃汉分治特点而言的,即“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综观辽朝的统治政策便不难发现,“因俗而治”不仅表现在职官制度中,还表现在辽朝统治政策的许多方面。“因俗而治”政策的形成,是辽朝统治者出于加强统治的政治需要,根据在不同时期面临的不同情况,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深入考察和研究“因俗而治”形成的历史条件,将有助于我们对辽朝实行这一政策客观必然性和这一政策在辽朝统治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