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有义先生的《汉夷杂区经济》是一本研究中国农村社区经济方面的著作,是首批见之于学术界的"魁阁"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也是抗战期间云南社会学、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论著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该书一直未曾正式刊印,于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便慢慢湮没在了尘埃之中,而被后来的学术界所鲜知。如今,随着此书的整理重排,必将使它已尘封50余年的学术价值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并将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发展史尤其是对"魁阁"的研究起到丰富和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回顾几十年来学术研究的道路,开始把鲁迅研究以专著形式系列化。这里的系列,只能说是“小系”,而不是“大系”。在这基础上,扩大研究领域,撰写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论著,同时进行散文创作,出版几本散文集。学术界的前辈、同辈、后辈的学者,在著作和文章中对我的论著、作品,进行热情的评论、分析,至感。  相似文献   

3.
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陈庆英主编《中国藏族部落》,是我国藏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在国内外均属一流水平。该书以今溯古,解决了藏族史研究上的许多问题,全面而具体。此书的问世,意味着今后国内的藏学界将会有一批第二代论著问世。但瑕不掩瑜,该书也有一些缺憾,如在藏北三十九族的研究上有以下几点不足:1、未能充分发掘汉文和藏文史料,2、未能使用外文史料(在此仅指西方人及日本人实地考察三十九族地区的游记),3、缺乏整体的比较研究,4、对汉文和藏文史料缺乏辨析。下面,我仅就其中有关三十九族的论述部分作些考辨,妄断谬执之处,敬请原著者们批谬是幸。  相似文献   

4.
<正> 安子介先生所著的《解开汉字之谜》是为外国人学习汉文字而撰写的,所以行文、解析都以外国人的立场上来设计的。我想外国朋友读了此书以后,在学习掌握汉文字方面,虽不能达到一步登天的境地,也至少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本书的读者对象虽说是对外国人的,但其中有不少的新论点,对我国的汉文字研究爱好者、专家学者来说,都应该有所启发,并加以学习和吸收的。以本人的感受,想从三个方面来谈。  相似文献   

5.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是元、明两代最通行的李白诗集注解,明朝屡经翻刻,甚至当时朝鲜和日本都有汉文翻刻本,可见其影响之大。由于此书是元萧士赟删补宋杨齐贤注而成,又称杨萧本。单行杨注原本早已失传,此书亦简称萧本。现在最通行的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就是以萧本为底本的。乾隆以后,王注盛行,此书不再翻刻翻印,于是就不流行而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6.
汉文古籍索引自动化实践与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欧美地区相关机构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编制汉文古籍索引,汉文古籍索}I自动化从此滥觞。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已普遍使用电脑编制索引,使得日本在汉文古籍索引自动化方面成果卓著。韩国虽收藏大量汉文古籍,惜其利用计算机编制的索引成果不丰。作为最大的汉文典籍收藏区域,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在古籍索引自动化领域均有建树。台湾肇始于1984年,大陆启动于1988年.香港发韧于1992年。不仅其机编索引成果丰硕,学术界还对汉文古籍索引自动化理论了探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7.
域外汉籍研究答客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域外汉籍的定义是什么?它的研究范围有哪些?所谓“汉籍”,就是以汉文(主要是古汉文)撰成的文献,而“域外”则指禹域(也就是中国)之外,所以“域外汉籍”指的是存在于中国之外的用汉文撰写的各类典籍。具体说来,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历史上域外文人用汉文书写的典籍,这些人  相似文献   

8.
战争和文化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弗素教授,素以研究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饮誉学术界。但他在1975年却出版了一部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现代文学意识的影响的论著——《大战与现代回忆》(The Gveat War And Modern Memory New Ys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弗素写作《大战与现代回忆》的动机,大抵可以从他把此书献给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战死于自己身边的同胞这件事中窥见一斑:他其实始终未能忘却战争在他和他的同代  相似文献   

9.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是苏维埃国家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联共(布)和共产国际中著名的活动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毕生除了从事大量的政治实践活动外,还撰写了大量的有关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列宁称赞他是“学识卓越的经济学家”、“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的主要哲学著作足《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此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通俗的阐述。在其它的一些论著中,布哈林也阐述了他的一些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文艺创作,我们总会很自然地注意到它的情感特征,而在阅读和评价文艺方面的论文、著作时,似乎不大作如是观。或许受歌德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的影响,学术界对于文艺论著的干枯、冷硬往往给予过分的原谅和宽容。其实,这既不符合歌德的本意,也不是文艺著作的本性。当前,“文论无文”,“美学文章不美”,已成为学术界的通病。对此,我们好象只看作是无伤大雅的“不足”,却很少想到剖析其原因、诊治其病症。其实,我们并不缺乏优秀的范例和遗产。现代美学家之中,朱光潜先生的论著久已被  相似文献   

11.
明末著名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批评了当时一些教内人的汉文伊斯兰教著述,提到了《证主默解》一书,并引述、批驳了其中的部分言辞。现代的研究者大多认为《证主默解》一书已佚,但通过对《正教真诠》中引述的话和现存明末汉文伊斯兰教著述的比较,可以发现王岱舆所批评的《证主默解》即另一位著名伊斯兰教经师张中所撰的《克里默解》。从而,我们可以看到明末江南地区伊斯兰教汉文译著运动兴起时穆斯林学者之间的分歧和论争,而纷争在很大程度上与穆斯林学者对待汉文化的不同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汉字不但记载了中国文明,而且塑造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该文认为汉字对中国人传统的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及统一思维方式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并分别从汉字的作用、这些思维方式的表现及其利弊等角度进行了论证和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一书由日本江房时代古学派学者山井鼎考文、物观补遗,是《四库全书》中仅有的两部由外国人纂集的经学著作之一,在日中两国学术界都有很大影响,也是中日学术交流史上的珍贵文献。日本中国学家狩野直喜有《<七经孟子考文补遗>考》一文,考证作者生平、成书经过及传入中国始末。本文则主要论述其学术背景、卷数问题,重点是学术价值的认定和异文校勘等。  相似文献   

14.
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如今已事关国家软硬实力特别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家的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然而首先要抓好基础性建设工作,具体而言,一是要不断提升国民个人的语言能力,二是要确保汉语健康而稳健地走向世界。要不断提高全民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中小学的语文课必须进行积极而稳妥的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大量阅读,大声朗读,适度背诵,勤于写作,以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汉语书面语的语感,也有助于学生接受并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另外,汉语教学特别是汉语国际教育需要及时调整,要编写出具有普适性、高质量的汉语教材,培养本土汉语教师,并需以科研引航,做好汉语教学各方面的基础性研究,以确保汉语稳步而健康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英语热潮下对汉语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学习热潮在我国不断高涨,相比之下,汉语却受到不应有的冷漠。汉语的书面形式———汉字不仅扫除了不同方言之间交流的障碍,更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中华民族身分标志之一。在当前学习英语的热潮中,不能忽视汉语的学习,要从语言政策层面和民族意识的高度确立汉语的地位,才能在新世纪重铸汉语辉煌。  相似文献   

16.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中古时期的一部重要语料.其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很具有代表性.从中可以看到被动句发展到《水经注》时期各类句式的演变情况:"见"字式趋向衰落;"为……所"式占主流;"被"字式有新的发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被"字句开始取代"为……所"式早在六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这一现象为连接"被"字式在六朝时期由15%的频度陡变为唐朝初期100%的频度的"断裂"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7.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往往与地域、民族、情感、思维等因素密切相关。汉语语言具有丰富的感叹词,这得益于汉语言对语言自然属性的保留,它已被西方有些学者所肯定。汉语感叹语的思维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意象性、视觉性、音乐性、动态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汉语国际推广的地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性"是笔者用来考察汉语国际推广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地域和文化两个相互依存的层面.笔者认为,"地域性"概念是汉语国际推广中一个潜在的重要命题,一直是重要的存在却从未有学者整理挖掘.以往的学者基本上是从母语是否是汉语这一角度展开论述的,但我们发现这种以语种和文化圈的概括并不能解决所有重要的问题.从"地域性"的角度,一些问题反而可能得到较贴切较合理的解释说明,虽然也不是全部,但这至少是观察和研究汉语国际推广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认知视角,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对理解、研究并提升这个学科具有独特的价值.文章从"地域性"出发,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多种教学形式、教材建设等相关论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结合国内、国外教学及面临的问题做了可能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兰亭序》真伪论辨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亭序》传为王羲之的千古书法名作.宋人开始对传世《兰亭序》是否为右军所作表示怀疑,但因缺乏出土文物的印证而不得深入.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学者对此进行考证,主要立场是否定此帖为王羲之所作.20世纪60年代,南京近郊出土的东晋墓志为《兰亭序》真伪之辨提供新线索,中国大陆学界开始进行比较严肃的学术争论,史称"兰亭论辨".这场论辨继承了明末清初兴起的实学思想和清代乾嘉学派的传统,围绕隶书笔意、文字出入、文章风格、智永依托《兰亭序》等焦点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20世纪80年代的论辨呈现出一种维护传统、驳论否定论者的走向,学者们不仅考证兰亭真伪,而且把反思的视角投向前期论辨,使学术研究趋于客观冷静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出土的《高崧墓志》为全面认识六朝书法提供实物资料,"《兰亭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兰亭现象作了综合探讨,真伪之辨日益深入.《兰亭序》真伪是关系到书法史、汉字发展史的问题,意义重大.围绕此帖展开的真伪论辨涉及了社会科学学术探讨的种种层域,对已成定论的学术观点进行新的探讨,体现了学术的开放性和独立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自近代起历经了国文教授法、国文教学法、国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材教法并存、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八个主要时期,一路坎坷地成长起来。由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先天对教育学的依附,使得它至今难以完全独立;又因为它对语文学的依托,其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明显。当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仍为边缘学科,可谓境遇尴尬,亟待有识之士戮力同心,使其再现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