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民族问题与民族整合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真正的崛起,必须理性地对待本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印度的特殊国情在民族和民族问题方面表现为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而印度现行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则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民族整合应成为印度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印度的台语民族有两个群体 :日常使用台语的群体和不使用台语的群体 ,但两个群体都使用共同的文字 ,这两个不同群体的台语民族均来自缅甸。文章论证了台语民族中康迪、法克、爱顿和阿含名称的起源 ,认为缅甸北部和阿萨姆台语民族的特殊名称与他们迁移之前居住地的名称有密切的关系 ,文章还介绍了印度阿萨姆台语研究的状况和进展  相似文献   

3.
陈星 《中国民族》2012,(7):38-39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守的一种文化形式,是物质、传统、观念、风气等各种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民族高校因其自身民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校园文化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他们拥有各自民族的性格和心理特点,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对本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以本民族拥有的辉煌历史和对整个中华民族所作出的贡献而自豪。他们把促进家乡的繁荣与本民族的发展作为学习的动力,把对未来的期望变成向上的热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为报效民族、报效祖国作准备。  相似文献   

4.
一个群体通过感情的交流、性格的磨合、精神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等一系列文化的长期发展和慢慢积累就形成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核心,是我党执政的文化资源。十二五规划以来,澜沧县结合民族文化内涵,抓好党建工作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陶云逵作为中国民族学的早期研究者,将德国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和中国边疆的实地研究结合起来。在德国民族学理论中,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构成民族的两个重要维度,但在现实经验中,杂糅多元的文化与追求纯洁性的民族精神一直有难解的矛盾。文章尝试梳理和总结陶云逵如何破解这个问题,指出:(1)陶云逵在传播论脉络下,实际区分了以文化为载体的集体意识,和以社会为载体的集体意识。前者以传播作为文化和社会的前提,不断构建横向的社会关联。(2)民族志复合的机制是基于传播形成的,为民族性格提供事实基础。民族性格是可变的,不同于民族精神对纯洁、竞争和稳定性的追求。陶氏在处理云南民族志材料时,逐渐倾向于在民族性格意义上展开分析。(3)应基于民族志复合在边政学中的具体应用来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即,国家通过边政和边教在地方重建基于现代性的民族志复合/民族性格,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形成基于现代性的中国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印度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东方乃至世界文化发挥过重大作用,对人类文明有着伟大的贡献。几千年来的历史说明,印度的统一和发展是各民族共同完成的。不仅人口众多的印度斯坦等十几个大民族在统一和发展的大业中起了重要作用,就是广大少数民族,如桑塔尔族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印度历史上,王国林立,各霸一方,处于割据状态,但他们在局部地区的统一,也都为全国的大统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虽然印度不象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如此严重,但是印度的“相互争战”的严重程度,时间之长,比中国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如此,逐步加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印度独立后,印度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各民族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印度民族政策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贾海涛 《世界民族》2005,2(6):37-44
印度民族政策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本文认为,这是对欧洲“民族-国家”理论的歧解和误读,其防止国家分裂和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用心可以理解,但结果却并不利于国民团结的增强和各种矛盾的缓和。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民族压迫和民族同化。  相似文献   

8.
关于民族精神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民族精神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了分析。文章认为 ,民族精神概念的提出是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 ,并且从一开始就与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和推崇联系了起来。民族精神是民族活力、民族积极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信念、健康的民族意识、鲜明的民族性格四者有机的统一 ,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具体构成 ,集中表现于各民族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特定的文化现象和历史遗存之中。  相似文献   

9.
王俭平  戴永红  王彦宏 《民族学刊》2020,11(1):60-65, 134-135
“跨界民族问题”作为国际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在南亚这个“世界民族博物馆”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印度作为与南亚大部分国家都接壤的地区大国,跨界民族问题不仅仅是“存在”,更是一个亟需加强内部治理的社会难题。与此同时,“跨界民族问题”对于印度的影响还有着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跨界民族的存在既导致诸如边境管理、跨国犯罪以及非法移民的问题,又为印度提供了干涉周边国家内政的“借口”,进而有利于巩固其南亚大国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的民族性格与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教育学从整体上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课程观、师生关系模式、教育方法、研究主题、研究风格和演变历程,而不像科学理论那样具有并追求着一个统一的样式。本文通过对教育传统的探讨,深入揭示了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提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下教育学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的观点。一、教育学的文化性格与教育学的民族性格的概念对于不同文化传统下的教育学,我们很难在一般意义上说谁比谁更“科学”,更符合或反映了教育的“规律”。我们只能说,它们各自在自己的文化传统内,形成和发展了不同文化性…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认真考虑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法治化进程,民族法治化的进程决定于不同地区民族法律信仰的培育和生成程度,所以在理论上研究民族法律信仰与民族法治化及其二者关系,就成为法学理论不能回避的命题.民族法律信仰是民族地区各民族依据自身的经济、文化、宗教、习惯等渐次形成的以当代中国法治核心思想为基础的关于法律的观念意识心理的综合理性,是推进民族法治化的依据和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民族审美文化”范畴及其意义。认为 :民族审美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 ,以民族审美活动及其成果核心的 ,以及包容于各个文化领域的文化成果之中的 ,具有审美特性和价值的民族文化观念和物质产品。“民族审美文化”范畴确立的意义在于 ,首先它廓清了民族美学研究对象的另一部分 ,即民族文化中具有审美特性和价值的部分。其次 ,民族审美文化范畴的概括 ,实际确立了民族美学理论的方法论框架。以民族审美文化为生长点 ,建立新的美学范畴、观念和价值体系。再次 ,民族审美文化范畴的确立 ,其现实意义在于发扬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品质 ,选择适合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1998— 1999学年 ,我们被国家教育部公派赴印度尼赫鲁大学做访问学者。同时 ,我们也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 ,在该校社会学系攻读了副博士学位。一年来 ,我们在导师、尼赫鲁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帕尼尼 (Dr .M .N .Panini)教授的精心帮助和亲切指导下 ,除进行了M .PHIL/PH .D(即副博士 )的研修工作外 ,还选修了印度社会制度的结构及其变化过程 ,文化、个性与社会制度 ,现代印度的人与社群关系及其观念 ,社会科学的方法 ,族群社区的民族建筑及其特性问题等课程 ;并分别确立了《中印民族问题比较研究》和《中印族群问题比较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廖波 《世界民族》2013,(1):69-75
印度的语言问题非常复杂,印度国语观念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民族独立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印度的独立运动中,在甘地等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印地语初步确立了印度国语地位,但独立后印地语的国语地位受到地方民族意识的严重挑战。后来的印度语言政策是政治妥协的产物,"三语方案"加强了英语在印度的地位。英语在许多领域的主导地位对印度有负面影响。为了真正使印度在精神上、文化上、发展模式上摆脱殖民主义的桎梏,印度应更大地发挥民族语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还原了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本质 ,同时还从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的时代特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其民族性团结性大众性和时代性展示了光辉的发展前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民族文化必须抓好观念转变、科学规划、设施建设、活动开展、人才培养、古籍整理等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肃慎、东胡、氵岁貊等各族系的人民互相融合,并不断发展与中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最终共同铸造了独具特色的东北古代民族文化.这一文化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剽悍的民族性格,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开放的文化体系.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中,东北古代民族文化以刚劲质朴、雄健豪迈、清新自然的风格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7.
在民族本质属性问题上历来存在着文化与政治的二元对立,由此对民族理论和民族实践带来诸多困扰。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的概念体系对此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并有望为现实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本文从民族构建的基本纽带入手,对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概念体系的理论形成、应用领域和局限反思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8.
论中华民族的多元民族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观是人们对一个民族包括自身民族与他民族文化的观念、态度和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观产生于多元的文化起源,形成于多民族长期的接触与交往。它既有多元的特征,也有一体的特征。在历史上,这种文化态度对中国各民族团结、国家和平统一以及社会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世界格局与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当今社会,多元民族文化观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吉尔吉斯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民族性格的形成,跟历史、自然环境与地理特点以及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由黠戛斯到现在的吉尔吉斯族,该民族形成了兼具游牧民族的崇尚自由和定居民族的安于现状、不能找准自身定位、矛盾性、崇尚权威、崇拜英雄等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20.
王彦宏 《民族学刊》2021,12(11):105-111, 133
印度电影作为印度文化的重要传播方式已成为我国民众了解印度、沟通两国情感的重要桥梁。印度电影具有丰富的叙事经验,善于在传统中寻找时代命题,民族信仰下的二元冲突和根植于民族特性的爱情题材,把民族性与时代性完美结合的审美特征,都是宗教世俗观影响下的印度传统文化特征。为了实现故事本土化与他者化兼容的高超叙事能力,印度电影的民族化审美特色以配唱民族歌舞的艺术方式成为印度电影产业长盛不衰的民族基因和民族符号。电影叙事他者化的现代改良,强调引入西方的视角思考民族社会问题;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巨星更是印度文化软实力输出的国家形象代表,以宝莱坞为首的印度电影业成为其国家“走出去”的文化品牌。而中印文化交流路径的搭建和“元故事”叙述体的创新表达,对于中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意义,对中印文化交流具有国家层面的外交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