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面向国际的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已成为全球性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部分。我国每年来自世界各地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人数有 30 0 0余人 ,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 ;派出大批既懂中医药专业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型教学人才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 ,向世界上 80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中医药文化和技术 ;成立中医药国际教育机构和开展境外联合办学。高等中医药教育大步跨出国门 ,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同时 ,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溶入国际社会也受到种种挑战。如何正确地把握好高等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的道路 ,是我们必须探讨的现实课题。1 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外语专业人才,建立了外语教育体系。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外语教育面临挑战和机遇,本文以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为视角,分析和探讨了我国外语教育体系在语种和学科分布以及外语教育层次和阶段划分问题,并根据我国学历教育体系提出了参照美国"5C"标准的外语学习层次划分方案,以进一步规范外语教育规划和标准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外国留学生教育比起美国和英、法、德国的留学生教育来说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并且在人才培养上著有成效。当代日本外国留学生教育政策主要包括"10万留学生计划"和"30万留学生计划",并相应地在招收、教学、支援等管理体制上为留学生服务。日本的经验对于我国的留学生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借鉴之处,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外国留学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我国外语教育的现状,通过对建国60年外语教育政策的回顾以及对当今英美主要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介绍,反思我国外语教育政策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才是创业之本 ,“2 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这已成为推动世界许多国家大张旗鼓进行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大批人才 ,而外语人才又是重要的一支力量。外语人才的文化素质如何 ,知识结构是否合理 ,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每年出国留学的学生达2.5万多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国家和地区有108个,中国的38万留学生分布世界103个国家。目前,位居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排名前几位的国家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法国和日本。在日本和美国,中国留学生已经成为这两个国家最大的生源国。在英国,中国留学生在近3年内增长了近4倍,总数突破1万人。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留学生派出国,主要原因包括:经济持续增长,家庭收入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投入已越来越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语的学习更加重视:世界各国看好中国的留学市场,纷纷推出招揽中国学生的优惠政策;国内现有的高等教育未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也是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主要为两大群体,一是高三毕业学生,二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其中自费留学生占绝大多数。对于即将出国或打算出国留学的人员来说,不妨先来一次纸上旅行。  相似文献   

7.
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外国留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专家和相关方面的重视。外国留学生中主要存在适应、人际关系、情绪、认知偏差等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包括跨文化差异、个体调适能力差异、个体人格差异等,承担培养留学生的高校应在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力量、留学生管理人员心理辅导能力、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建留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加强建设,做好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高留学生教育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集约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对专业外语的忽视,使得外语教育形成了起点与终点基本均为公共外语的这种粗放的教育模式,教育目的主要是为了应试而非国际竞争与交流。从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在高级公共外语基础上乘势继续专业外语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外语教育集约化问题。就目前而言。培养合格的专业外语的师资不是技术问题、它需要高校前瞻性认识及优惠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王奕萍  曲杨 《国际公关》2023,(18):158-160
来华留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教育是传播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主要途径之一。加强对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和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提高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性和中国文化认同感有利于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使高校来华留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本文探寻了目前来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和中国文化认同现状,并分析了制约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程度和中国文化认同感提升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外语语种单一化是我国外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外语语种单一化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尝试性地提出外语教育规划的相关建议:我国的外语教育一方面需要语种的多元化,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升温的"小语种热"我们也需要理性。另外,我国的外语教育亟需科学的语种教育规划。  相似文献   

11.
在世纪之交、世界经济朝全球化方向迈进的令天,中国外语人才的培养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同时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传统的教育现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中国外语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新时期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变化、外语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及当前外语教育所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阐述了笔者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演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的外语教育政策发生了转变,主要表现为:实行优先化语言政策,亚洲语言的学习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一政策转变的主要动因有:经济理性主义思潮、语言规划观的变化及澳大利亚对亚洲的认同。对中国外语教育的启示是:国家应制定明确的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应该从发展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实行优先化语言政策。  相似文献   

13.
洋务运动时期的外语教育规划得失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务运动的主旨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疗病起弱”,“御敌自强”,巩固统治的目的。外语人才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关键。我国现代意义的外语教育也因此开始。文章从外语学校的建立与语种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考察洋务运动时期的外语教育规划,讨论其得失并寻求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留美教育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美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已有 10 0多年的历史 ,它作为中国留学教育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回顾了中国留美教育从 1872年开始至今 10 0多年来的历史 ,从历史背景、形成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等方面对留美教育的四次高潮作了历史性的回顾与总结  相似文献   

15.
从外语磨蚀的角度分析“年龄小优势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起始年龄问题是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多数人认为: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学得好,即"年龄小优势论".从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如学习者年龄、学习动机、读写能力等,分析了"年龄小优势论"的片面性.通过实证研究并结合"关键期假说"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学生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提出了一些建议:外语学习应当从小学开始,不宜推迟到初中;小学开设英语课不是越早越好,9~10岁开始学英语可能会更好.  相似文献   

16.
基本掌握了英语以后,在选择学习第二外语时,建议选择俄语作为第二门外语.其理由是:俄国有优秀的文化、发达的科技与教育事业,以及长期以来与我国有着多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7.
2010年,中国外语界的语言研究稳中有进,在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类型学、对比语言学、翻译、语言哲学、外语教育、语言习得等各个分支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创新"已成为时代主题,但并未完全落实到实际研究工作中来;"融合"已成为研究趋势,但真正称得上"融会贯通"的研究人员却屈指可数;"质量"已成为学界共识,但真正称得上高质量的代表性成果却凤毛麟角。展望"十二五",外语学界需要将"创新"思想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研究环节。  相似文献   

18.
从1999年底第二次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到2004年汉语国际推广的提出,这段时间我们称为学科深化时期。在继续做好原有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同时,新时期开始了海外对外汉语推广和新媒介汉语教学的尝试,为新时代事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原有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走向了科学化与规范化,新形式教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加入WTO在即 ,“入世”标志着中国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对我国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以及加入WTO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为此 ,必须改革人才培养途径 ,拓宽培养渠道 ,提高学生外语综合素质 ,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20.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外语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外语教学与课堂外语教学完全不同,强调以个性化学习为主。在网络外语教学中,为个别化学习服务的学习课件设计是保证网络外语教育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