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晋室先生主要研究语法修辞,造诣颇深,成就也丰。他写了不少文章,并且质量大多又是很高的。他的论文既有强烈的理论色彩.又有丰富的语料分析,理论与实际结合得很紧密。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博士生导师胡裕树张斌两位先生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胡裕树先生说:他的文章“勇于创新而又不搭异,富于理论性而又有对大量语言事实作出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善于借鉴外国新学说而又紧密结合汉语的实际,他的语法修辞论文大都是很有分量的。”①张斌先生说:“他的每篇文章都有新意,都能启发我们思考问题,都能打破某些成见,这是有目共赏的。”③…  相似文献   

2.
吕叔湘、王力、高名凯三位先生以普通语言学为理论指导进行研究工作 ,共同开创了语法时期 ,吕氏《中国文法要略》(《要略》) ,王氏《中国语法纲要》(《纲要》、《中国现代语法》(《语法》)、《中国语法理论》(《理论》) ,高氏《汉语语法论》(《语法论》)便是其间的代表作。朱德熙先生在《汉语语法丛书序》一文指出 :“吕、王二氏的书反映了前半个世纪汉语语法研究所达到的水平。这两部著作 (笔者按 :是指吕氏《要略》和王氏《语法》)几乎是同时出版的 ,同工异曲 ,各有千秋。”而高氏的语法体系同样在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中一直产生着深远…  相似文献   

3.
《马氏文通》中关于句子语义结构的大量阐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书语法体系的特点。文章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梳理,试图从语义成分、语义关系、语义结构类型,以及语义结构与句法形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文通》注重语义结构分析,一方面是该书实用性目的的体现,另一方面是汉语语法自身特点所使然。《文通》所反映出的“句法一语义”两个结构层面观以及该书对汉语“语义语法”的开创性研究,对后世的汉语语法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从1959年进入复旦大学陈望道教授主持的语言研究室起,就踏上了语言研究之路,至今已经是整整50个年头了。在这50年里,我的研究涉及语言理论、语法、词汇、修辞、方言等领域,主攻语法。已出版《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语法理论纲要》、《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语法述要》、《动词研究》、《动词研究综述》、《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5.
《语法新论》运用“三个平面”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来研究语法。主张既要区别句法的、语义的、语用的,又应使三者互相结合;主张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此书不仅有理论的阐发,而且还结合具体事实对汉语语法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和分析,材料翔实,内容丰富。作者不同于成说,敢于创新,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6.
复旦大学老一辈语言学者素有语文改革的优良传统。陈望道先生力倡“古今中外”派,提出中西合璧的“功能说”;郭绍虞先生熔语法修辞于一炉,提出修辞大于语法的汉语特质论;张世禄先生直接倡导现有语法体系的全面改革,提出语气涵盖结构的创见。近年来,复旦新一代的中青年语言学者继承发扬了语言学革新的传统。他们从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地理学、民族学、民俗学探讨中国语言的特质及其与文化的相互  相似文献   

7.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它们各自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作为深入研究来说,应该分科进行。但是,语法和修辞又有密切的联系(语法和逻辑也有密切的联系,因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暂不涉及),因为语法规律的形成,正如已故的语言学家黎锦熙教授所说:“原是以修辞的需要为出发点的”。(为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所作的《序》)郭绍虞教授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也  相似文献   

8.
一、“汉语语法图解公式”的贡献“三分法”的内容及其合理性笔者在《汉语句法分析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3)一文“词在句结构中的地位”一题中说:“句中词群的全部成员,可分为三种:一、句法结构成分词、二、句法结构关系词、三、非句法结构词。”这是就词在句中的地位而讲的;现在再进一步说明,这也是对汉语词类进行再概括分类的类别。这就是说,汉语词类不管分多少种(按现在所谓通用“暂拟系统”,词类分名、动、形容、数、量、代、副、介、连、助、叹十一种),不同语法书上的  相似文献   

9.
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的研制过程,可以了解到语法知识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教学语法体系有别于理论语法体系,它为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语法知识确立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确定了汉语的语法单位为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层层剖析了五级语言单位组合的特点,清晰展现出汉语语法的层次,并结合语义、语用多平面反映出汉语语法的特点。《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成功研制的经验,对于今后继续研制新的教学语法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八九八年问世的马建忠所著《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最近被作为《汉语语法丛书》的第一种再版了。为此,吕叔湘专门写了《重印<马氏文通>序》,提出了三点肯定的意见,即“收集了大量的古汉语例句”,“尝试指出其中的规律”,“常常涉及修辞”,认为《文通》还是值得一读。对我国这样一部最早的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今  相似文献   

11.
甲文没有被动句式,西周金文中已出现被动句式,汉语被动句式究竟是如何形成发展的,素无定论。本文首次对今文《尚书》被动句进行穷尽性的全面考察和分析研究,不仅填补了今文《尚书》专书语法研究的空白,而且还系统论述了汉语被动句的形成机制和发展动因,对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些传统结论也提出新的见解。诸如:汉语真正的被动句式不是“春秋以后的事”。最先产生的汉语被动句是语义被动句,然后才出现语法被动句,后来语义被动句和语法被动句并行,语义被动句不断衰减,语法被动句的形态也经过简单—繁化—再简化的发展过程。“于”字句表示被动是汉语语法被动句的最早形式。汉语被动句产生的直接动因可能是基于修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充分借鉴了现代语义学理论,把很多语义理论引入语法分析,这大大丰富了语法分析的方法和理论。针对现代汉语中受事主语句进行研究,并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视角分析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关于拟声词的问题,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到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高明凯的《汉语语法论》,都没有阐述过这个问题,就是在1956年制订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也仍然没有提及拟声词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都没有给拟声词以应有的语法地位。但在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和丁声树等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却重视了拟声词(他们叫“象声词”)的研究,在张静先生的《新编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也承认了拟声词的语法地位,并把它列入形容词的范围。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则认为拟声词有同叹词相近的一面,也有同叹词不同的一面,并把它归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语言学界中,老中青三个阶层,知道王希杰的是很不少的。”①胡裕村先生如是说。王希杰先生1940年10月生于江苏淮安,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留在著名语言学家万光寺先生为主任的语法理论研究室做实习研究员,成为方先生的关门弟子。早在1960年,还是二年级大学生的王先生就在《中国语文》上先后发表了《列举和行承》与《鲁迅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两篇文章,引起语言学界的注意,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在修辞、语法、语义、文章、语言理论等领域锐意进取,辛勤笔耕,写下了一系列很有影响的论…  相似文献   

15.
语义功能语法是重视语义、表达的语法研究理论。20世纪末《结构、语义、表达研究琐议———从相对义、绝对义谈起》的发表标志着这种理论的建立。汉语语法范畴与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有其独特性,所以其建构也就与印欧语系语法范畴的建立不同。时量范畴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义语法范畴,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意义重大。《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对其进行的深入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40年代,吕叔湘先生关于近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释您,俺,咱,喒,附论们字》、《说汉语第三身代词》、《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等的发表,被誉为"近代汉语研究的黎明"。此后,近代汉语语法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有关近代汉语代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复句形式,是讲汉语语法时使用的术语。使用的人多,对它给予解释的人少。笔者查阅过《辞海·语言文字分册》、《汉语语法修辞词典》①均未收录。一些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学著作,在使用“复句形式”这一术语时,下定义的不多。在查阅中,看到下面三例有关“复句形式”的说...  相似文献   

18.
遵照现代汉语规范化要求,以“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为指导,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方面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60篇朗读作品中语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辨析,认为其词法方面存在词类运用不当,句法方面存在单句句子成分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多余、句式杂糅以及复句方面存在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复句被误拆为单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逻辑是人类思维经验的结晶,被称为“思维的文法”。运用逻辑理论分析语言表达中的问题,属于逻辑应用的研究课题。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维,既要合乎语法,又要合乎逻辑,但对语言的语法分析不能代替逻辑分析,因为逻辑是语言表达中的深层结构,即语义结构。同样,语法错误也不能涵盖逻辑错误。因此,对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有必要予以专门的分析和研究。 一般地说,语法上的毛病,往往是思维中违反逻辑造成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指出:许多语法错误,“严格地说,都不是语法问题,而是逻辑问题”。吕叔湘先生也指出:“一般地说,语法要服从逻辑,一句话不但要有适当的结构,也要事理上讲得过去才算通。”(《语法修辞讲话》)由于思维中的概念不明确,就会造成用词不当;由于思维中的判断失误,就会出现语句错误。 下面仅就在语言表达中容易出现的概念和判断方面的逻辑错误,做出若干分类与例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马氏文通》词(字)类有定无定说的“矛盾”为例,从对“矛盾”的分析中得到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三点启示:一、照搬西洋语法理论框架来范围汉语是行不通的;二、不为理论而歪曲事实,也不为回护理论而掩盖事实;三、研究语法(包括语言的其他方面)必须坚持从语言的民族特点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