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进行全局性谋划的新型教育观。本文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和必须遵循的若干原则,指出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观与教育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全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表达了人们对自身长期以来行为反思后的全新的价值定位与全新的伦理理念。这些伦理理念扩散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教育从狭隘走向宽广、从应试走向注重素质、从关注教师和书本走向同时也关注学生,从而形成了现代教育中大教育、素质教育、学生主体教育等重大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3.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赶超"发展观到"硬道理"发展观;从"硬道理"发展观到"可持续"、"协调"发展观;从"可持续"、"协调"发展观;从"可持续""协调"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发展观的历史演变呈现出的特征为:(1)从发展轨迹上,呈现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2)在发展现念上,实现了从手段论到目的论的革命性变迁;(3)在发展实践上,实现了由更多地的强调经济建设的"片面""单一"发展观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正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发展观的一次根本变革,是人类面对生态环境不断失衡、生活环境不断恶化而进行的历史抉择。《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本文拟从生物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探索生物学科的特点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生物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人类关于发展观念的清晰认识经历了传统经济发展观、生态伦理发展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观三次大的觉醒。从传统经济发展观到生态伦理发展观再到人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历史演变是发展伦理学依次递进的三个发展阶段。人的可持续发展观既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观对人的片面理解,又克服了生态伦理发展观对人的“非人”理解,是真正属于人的发展伦理学和新型伦理发展观,是发展伦理学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历史背景、具体实践及中国未来形势三方面展开论述 ,高度评价可持续发展观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国情、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涵义。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有本质的不同,从传统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是一次社会文化的根本变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三大转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其实现则依靠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形态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与时间和空间有着一体性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具有自己不同于传统社会发展观的独特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研究和阐明可持续发展观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及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和精髓。  相似文献   

9.
该文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过程,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观的社会哲学意义,指出了可持续发展观与经济人范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该文认为,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经济人范式的演进是必然的,而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协调的新范式也在孕育之中。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观是基于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产生尖锐矛盾、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而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具有鲜明生态环境保护特色的发展观。要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社会、经济三者统一起来,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观取代传统发展观表征发展观的历史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的自我批判构成发展观转型的重要思想背景: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的反思为发展观矫正目标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持,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发展经济学的演变为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而发展观转型的深层基础则是西方哲学的范式变革:当代哲学对近代哲学的消解为可持续发展观奠定了存在论基础,对人的全面研究为可持续发展观把人自身确立为发展目标提供了强大支持.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观取代传统发展观表征发展观的历史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学的自我批判构成发展观转型的重要思想背景: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的反思为发展观矫正目标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持,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发展经济学的演变为可持续发展观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而发展观转型的深层基础则是西方哲学的范式变革:当代哲学对近代哲学的消解为可持续发展观奠定了存在论基础,对人的全面研究为可持续发展观把人自身确立为发展目标提供了强大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从理性与非理性的整合来建构新的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与非理性都有自身的不足 ,理性主义发展观与非理性主义发展观也有明显的弊端。只有从理性和非理性的整合才能建构出我们时代的新的发展观。新的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是以经济发展为关键的整体发展观 ,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一种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观 ,是一种创新的发展观 ,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和谐”本质与全新的理性视野。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对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基石;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据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就要确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生态补偿和生态创造价值意识,强化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价值信念,并实现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的普及化。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观是至今具有普遍可接受性的发展观,主要体现为一种代际间的发展正义观。其破缺之处是是对空域谱上的公正性有所轻视,及对发展的本质和目的关注不够。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反思的延伸,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突破与升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维度是全方位时空的,表现为一种系统发展观,更是突出了发展的本质和目的是对人的关注、崇尚,是发展观的卓越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观的两大残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和主体性的理论视角出发,透视了可持续发展观存在的整体性和主体性残缺。可持续发展观的整体性残缺主要体现在:在时间维度上重视现实和未来而对过去反思不够;在空间维度上重视环境问题忽视社会问题、重视各国“自扫门前雪”,忽视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观的主体性残缺主要体现在:人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人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被扭曲;人在社会发展的自然必然性支配下,严重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应有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明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并与传统发展观进行了比较,论述了可持续发展观对我国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从传统的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当代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表明,21世纪的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于20世纪的文明世界中,如何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将是走向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任务。可持续发展观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最根本性的观念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发展经济学理论范畴内的"可持续发展观"与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质量间的内在关系,以及从经济增长、相互协调、以人为本等三个方面剖析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中国特色发展理念,来理解和阐述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对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建设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观是基于对工业文明弊端的批判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念,道教的理论体系则以深刻的反思精神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为特征.道教思想与当代可持续发展观的亲和性体现在:道教之道论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哲学思想上的支撑;道教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是当代新自然观可资借鉴的文化基因;道教的环境伦理思想则构成了对可持续发展观具有特殊意义的伦理学资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说明,道教思想可以成为当代可持续发展观重要的文化支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