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学国 《求是学刊》2002,29(4):32-37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真正的“上帝” ,就是存在本质的真理。海德格尔通过对“上帝之死”的分析 ,指出西方思想二千年来的历史命运就是虚无主义 ,即对存在本质 (虚无 )的遗忘和逃避。在海德格尔晚期的四重性的世界图景中 ,神不是人借以逃避存在的庇护所 ,而是将人引向存在自身本质 (发生、四重性 )的暗示、线索。而海氏强调的“本体论区分” ,其神学意义就在于将神从本体神学的上帝的存在者性的桎梏中解救出来。毫无疑问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包含了一种宗教经验 ,但由于海德格尔的宗教思想存在一种暧昧性 ,他的“神”并不足以表达这种经验。我们认为在海德格尔思想中 ,除了那明显的“神”之外 ,还有一个“隐藏的上帝” ,它就是存在自身的本质 ;在海氏看来 ,只有它才是真正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文学艺术观源于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并包融在其中。而他的哲学思想核心就是“德”与“道”。这与老子是一脉相承的。“道”是万物的本源。《庄子·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相似文献   

3.
陇山秦汉寻踪─—古上畤下畤的发现王学礼“”是中国古代帝王专门用来祭把天神上帝的地方,指神低到此止的意思。距今见记载最早的“”,为轩辕氏黄帝建的“吴阳武”和“好”《周官》载:自古雍州积高神明之,故立郊上帝,诸祠皆聚云。又曰:当建在大山之下,小山之上,于...  相似文献   

4.
荻生祖徕(1666~1728)是日本德川时代中期的哲学思想家,古学派之萱园学派(又称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徂徕不满于后世儒者(中国和日本)对“道”的解释,主张通过“古文辞”方法来探究“道”之意蕴,以期对“道”作出经典的、切合先王本意的阐释,达到恢复儒学本来面貌的目的。在徂徕看来,“道”就是“先王之道”,“先王”指中国古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七位圣人。因此,“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5.
上帝在并且与我同在是康德终身的信仰,但上帝怎样在、怎样与我同在却是康德“批判哲学”神学观的核心问题。康德指出,上帝应是经验世界的非在,宗教神学本体论、教会神学宇宙论和自然神论证明等关于神的观念偶然随意,并不能证明上帝之在。经验界的上帝死了,道德世界之在、内心希望之在才是上帝的居留之所。人类只有通过对道德的探索才可能确立上帝之在。道德的核心是责任,责任的基础则是人对自由的呼唤和自由的实现。当人向道德的上帝敞开自身,人便开始了一种源于信仰、显于道德行为中的生命直觉:思。“思”使我们走向上帝,“反思”则使上帝接纳了我们。真正的上帝应是人的自由生存的注解  相似文献   

6.
宇宙图式·生命意识·季节悲情──中国文学春恨悲秋主题的“合力论”考察瞿明刚儒、释、道的血脉流注的中国古代文化具备一种令人心摇神荡的悲凉情调和忧郁气质,春恨和悲秋就是中国文化悲患兼风流,美丽杂哀愁的特质在文学上的典型体观。日本汉学家松浦永久认为:中国春...  相似文献   

7.
帛书《道原》和《淮南子·原道》《文子·道原》是三篇反映道家道论思想的重要文献。首先,这三篇文献从本体论的角度对“道”做了深刻论述,肯定“道体”具有“无”与“一”的特性;不过它们的具体诠释又是有差别的,如“无”有“虚无”“,一”有“统一性“”唯一性”和“本原性”的涵义。其次,这三篇文献都从“道用”的层面来展示了本体之“道”,但其如何展示有差异和侧重,如对于“道用”之“无”的诠释即有“虚无”和“无欲”两种。归纳起来看,这三篇文献所反映的早期道家的道论思想在宏观上是大体一致的,但亦有一定的差别、变化和发展,其中从帛书《道原》到《淮南子·原道》的间距较大。  相似文献   

8.
鸟叔工厂     
“好美丽、好妩媚,没错就是你。”PSY在《江南Style》里反复说唱。这支MV是低俗的,但又如此流行。你在思考的时候,上帝没准也在跳“骑马舞”。跳完舞的上帝可能会对你的思考略微嘲笑下:这到底是YouTube的成功还是“鸟叔”的??  相似文献   

9.
上帝说:“当我创造女人时,让她很特别。我使她的肩膀能挑起整世界的重担;并且,又柔情似水。”不管上帝是不是位“女权主义者”,他的这句话透彻地点明了当下中国的现实。种种迹象表明,即使摆脱了男人这个中介,女人仍有统治世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亚当一个人在伊甸园里孤独地生活着,他变得越来越沮丧。上帝问亚当:“怎么了?” 亚当说他寂寞极了,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上帝答应为亚当创造一个伴侣,一个女人。 上帝说:“这个女人将为你采集食物,为你做可口的饭菜;当你衣服脏了,她会为你洗,她将对你百依百顺,赞成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从不违背你的意愿。  相似文献   

11.
“道治”是与“礼治”、“法治”相对的范畴,是对道家政治哲学的新概括,它揭示了道家思想的政治哲学性质。“道法自然”是“道治”政治哲学的核心,代表着中国古代的自由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民主观念的萌芽;“清静自治”是“道治”政治哲学的特征,无为和自治是其内在机制,“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是其两种形态,二者之间体现为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韩愈“道”的具体内容《原道》是韩愈儒学复兴运动的纲领性文献,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佛老相对立的“道”和“道统”说,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文章一开头就对“道”的内容作了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他把孔孟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触为一体,作为“仁”的含义,从而指出,实行以“博爱为基本内容的“仁”,使一切言行符合现实的需要,就是“义”;“义”是“仁”的具体表现,由这种“仁”与“义”再进一步修行,就是“道”。一本正经的强调仁义道  相似文献   

13.
某些服务行业服务态度差已是人人皆知的事。顾客虽被尊称为“上帝”,但“上帝”正儿八经地去“早受”服务时,印帘帘迟到冷遇甚至得《,以致有人感叹:“上帝”难当。试举笔者身边的两个例子:去买公共汽车月票,顾客排成了长龙。柜台那边坐着的几个女售票员却不紧不慢,边喝开水边谈笑着卖票。此时不巧有个姑娘与售票员争执起来,那售票员站起身来,鼓起眼睛对她吼道:“你以为你是谁?老子凭什么侍候你?”旁边几个售票员也一起帮腔,吓得“上帝”赶快落荒而逃。妻子有一位二十出头的未婚女友去医院看病,在门诊部坐下后,刚开口向医生说…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文化上一脉相承。日本的相当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大多源自中国。然而在文化观念上却显示出两国的解释学差异。中国人最注重“道”而不轻言“道”。中国文化中的“道”更为沉重,更为超越,更为终极,是一个深层次的概念。而在日本文化中,音乐、书法乃至武术进击等都常以“道”名之,蕴涵着幽闲古雅的温柔之美,但缺乏一种撼动人心的气质和精神禀赋。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刻原因在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的核心理念与最高境地无非就是“澄怀观道”,这“道”,用庄子的说法是无处不在的,而用理学与禅家的说法叫做:“月印万川”.尽管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但这“门”与那“门”还是不同的.山水之门在哪里?当然就在山水之间.  相似文献   

16.
魏晋“言意之辨”的前期学术语境即是“经”与“道”两种诗学本体论的傅立与冲突。本文把“言”与“意”的冲突归属到两种本体论范畴“经”与“道”的傅立上,认为“言”就是“立言”,即崇尚在儒家诗学命定的终极本体──“经”的范畴上“立言”,“意”就是“立意”,即崇尚在道家诗学命定的终极本体──“道”的范畴上“立意”。在修辞学意义上,“经”与“道”均是超感性的抽象能指,是生命主体在本体论意义上设定的两个外延最大而内涵最小且具有恒定意义的本体范畴。“经”是一个遮蔽的本体范畴,而“道”是一个敞开的本体范畴。西方古典诗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在理论和思维形式上对应于儒家诗学的经学中心主义,而不是道家诗学的体“道”本体论。道家诗学的本体在敞开中没构筑起一个中心主义,因此道家诗学理论的直觉体验没有形成一种封闭而剥夺他者思想自由的权力话语。而儒家诗学的本体论建构者以语言游戏在本体──“经”的范畴上遮蔽了这个世界,在剥夺芸芸众生的意志自由中把思想统治者个人的“唯我自由”写真在本体论的语境表象上。  相似文献   

17.
生存实践哲学:现代哲学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明确现代哲学的性质及其在即将到来的对世纪的发展趋向,首先应当弄清楚传统哲学何以转向现代哲学。我认为,传统哲学(这里主要指西方前现代哲学)所达到的最高思想成就,就是将人自身及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判然二分,分成“形上”与“形下”、“超验”与“经验”、“道”与“器”、“体”与“用”等两重世界,并使“形上”、“超验”、“道”、“体”这一重世界拥有绝对的自由、无待;使“形下”、“经验”、“器”、“用”这一重世界为必然、有待所统治。这一划分,在思维方式上是很重要的,它使人有了观照自身及其生活的两大视域或两大…  相似文献   

18.
沈伟华 《阅江学刊》2012,4(5):76-81
老子提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负概念“无”,并将其作为“道”的存在方式,而与此相关的“自然”则为“道”的根本属性;继老子之后,庄子进一步将“自然”的意蕴加以扩充,“自然无为”乃成为道家理论的核心所在;郭象则以“性分”思想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对“自然”之义加以引申和发挥。在知识理性、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系列负面问题,传统的道家自然思想依然展现着其关怀个体生命、社会众生乃至自然全体的人文价值,并依然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月下旬,巴黎郊外举行了一次颇有特色的“中国与西方知识分子高峰会”,讨论中国发展模式及其国际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有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和理念,成了讨论的一个焦点。中国30年巨变背后有七个独特理念,即实事求是、和谐中道、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必要的善、励精图治的良政、政绩合法性,其中最核心的是“实事求是”。这些理念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可能会影响这个世界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采访上帝     
苇子 《东西南北》2009,(6):23-23
我在梦中见到了上帝。 上帝问道:“你想采访我吗?” 我说:“我很想采访你,但不知道你是否有时间。” 上帝笑道:“我的时间是永恒的。你有什么问题?” “你感到人类最奇怪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