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历史偶然性与“蝴蝶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偶然性一直困扰着近现代的历史哲学家:“克娄巴特拉的鼻子”是否可以改变世界历史?历史是否只表现为乌七八糟的偶然事件?木文运用混沌学的“蝴蝶效应”,对历史偶然性作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罗兰德·艾默里克执导的《爱国者》,是一部以美国独立战争为大背景的电影。影片中,主人公本杰明·马丁为了保护家园挺身而出,勇敢地投身到抗击英军的斗争中,客观上也为美国最终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通过研析发现,影片中所提及的"橄榄枝请愿书"、"带发头盖皮奖赏条例"、"法印战争"、"邦克山战役"和"美法联盟"这些事件,在历史上都是确有其事。对这些背景事件的历史真实性进行剖析性解读,可以加深观众对影片《爱国者》的理解,丰富了他们的观影感受。  相似文献   

3.
《五行》、《六德》是思孟学派在充分认识人类自我的前提下建构的和谐人类内外秩序的两大制度创新。《五行》依《尚书》洪范九畴之"五行"旧瓶装思孟学派重塑人类内在精神秩序之新酒,《六德》以《周易》之六位反观人类社会君臣、父子、夫妇之六职,设六德,教六艺,以生德于中。实现儒家所愿望的秩序原则、和谐原则的统一。其理论创制的勇气和思路在复兴中华文化的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秦帝国》是一出威武雄壮有着阳刚之美的大悲剧。作家牢牢抓住偶然,并通过偶然的人物和事件,揭示出隐藏在历史生活中的必然。在对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的具体描写中,真实地历史地塑造出扶苏、蒙恬的悲剧性格和李斯性格的二重性。赵高的"秘密伞盖"集中暴露出秦法中尊王、反智、愚民的"黑洞"和秦帝国短命而亡的内在根由。小说体现了悲剧与喜剧的转换:中华民族将经过若干历史阶段,微笑着与自己的过去诀别。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对偶然性的阐释为小说创作运用偶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小说流通的角度说.创作主体解释世界的企图、小说本体的娱悦功能以及读者的好奇心,构成了小说运用偶然的必然性。随着小说观念、形态的演变,从神话到英雄史诗,从传奇到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小说创作基于摹仿的对偶然性的运用,演化为再现生活和塑造典型。偶然性淡化了.必然性强化了。但在展示必然的过程中,偶然性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研究偶然,解释偶然。发现偶然中的必然,建立偶然事件间的因果联系,从故事到情节,成为小说运用偶然的新方式。后来,为了使偶然事件为读者顺理成章地接受,小说对偶然性的运用,采取了使偶然带上必然性特点的方法。所以说,小说创作对偶然性的兴趣是历史性的。  相似文献   

6.
《风雨祠堂》是甬剧编剧名家王信厚以迪伦马特《贵妇还乡》为蓝本成功改编的剧作,标志着甬剧在剧本创作上达到的新高度。对比分析《风雨祠堂》与《贵妇还乡》在文化结构、艺术技巧与人物形象等方面表现的区别,探究甬剧在改编外来剧作上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复杂性是世界的客观本质属性 ,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方式 ,复杂性思维方式将成为人类思维的主导形式。偶然性在自然界中存在普遍性和客观性 ,世界上存在着一类“绝对”偶然事件或内在随机性。  相似文献   

8.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经传在记载国君死亡事件时采取了不同的记述方式。《系年》在记述一国之君杀另外一国之君时均用"杀"字而非"弑"字,基本句式为"某杀某",这与《春秋》经传的记载类似。但《系年》在记载国君被该国臣子所杀的时候,几乎都用"杀"字,这与《春秋》采用"弑"字表明褒贬明显不同。《系年》对孺子王被灵王所杀,灵王被公子比所杀均未非常明确地采取"某杀某"的记述方式,这可能源于《系年》的记述者为楚国人,所以对本国国君的遇害采取了"内讳"的方式。对"弑君"事件的不同处理,可从另一侧面佐证孔子对《春秋》确实进行了修订及"《春秋》笔法"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是我党在国统区的代言人,肩负着重大的政治使命。《新华日报》所刊载的大量广告不仅具有为报社创造经济收入,提供经济保障的作用,更具有显著的政治社会功能。对《新华日报》的广告内容、广告版面设置情况以及该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国货运动"中所进行的广告活动加以考察,结合该报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归纳了《新华日报》广告所发挥的对敌斗争、抗战宣传、民族精神激励以及社会整合的重要功能,并指出它们在中国广告发展史上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后殖民视角出发,通过对《耻》中所发生的两次"强暴"事件的分析,揭示白人殖民者对被殖民者黑人所犯下罪行的恶果及影响,探讨库切在小说中是如何展现白人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求赎罪,重新建立自己的身份地位,及其对白人与黑人之间最终的宽容、和解与和谐共存所寄予的厚望。  相似文献   

11.
"立主脑"是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戏曲创作的重要理论,但对于"主脑"一词的解释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李渔《闲情偶寄》中所言"主脑"是作者在构思时所确定的中心人物及围绕其发生的关键性情节,是左右故事情节发展的枢纽。只有借助"主脑"才得以聚焦其他人物、其他情节,也才能整合出优秀的剧目。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抒情诗是中国新诗的重要成果,其在写作中所受到的多种影响值得探讨。其中,屈原辞赋的宇宙观和性别叙事对于郭沫若《女神》的想象力和抒情方式的构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女神》中的"抒情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极其"惠特曼式"的,因而能够对屈原的影响有着精彩的发挥。屈原和惠特曼的影响既使郭沫若的独特抒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时也正是他的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3.
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在情节处理上,往往利用偶然性事件促进情节的发展,掀起波澜,吸引读者,并在深化主题和揭示主题方面发挥着不可轻估的作用。泰戈尔短篇小说中的情节及其发展的每一进程,常常使人感到意外、偶然、奇特。但是又符合现实生活和人物性格的逻辑,令人感到真实。这种在情节处理上以偶然事件吸引读者,以偶然事件反映生活真实的高度技巧、是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一。在《河边的台阶》中,女主人公苦森“才不过八岁,就已经做了寡妇”。这即使是在盛行早婚的印度也会使人感到偶然和惊奇。但是,“十年一晃过去了”,(本文中的引文,凡未加注者,均引自《泰戈尔作  相似文献   

14.
"三纲"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三种最主要的道德观念。《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对其是恭奉,《红楼梦》对其是讥讽。《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不只恭奉"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主臣"的君臣观,而且还恭奉"执一而忠,有死不贰"的君臣观;不只恭奉"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的君道观,而且还恭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臣道观。《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对"父为子纲"是恪守的,意在"移孝为忠"。《红楼梦》则反对仕途经济道路,"父与子"的矛盾成了小说的主轴。《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皆宣扬"男尊女卑",《红楼梦》则反之,认为"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不合理的,认为"夫为妻纲"的观念是不合理的,认为以男性居于社会中心统治地位的封建等级思想和制度,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以《史记》所写人物、事件为题材而改编的戏剧很多,据杨燕起、俞樟华编《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所收的和《史记》有关的戏剧目录统计,就有233部。这些戏剧,对《史记》中所写人物、事件,有的做了改动,有的是稍加改动,而有的几乎完全是照搬《史记》(按《史记》中的情节框架设计结构,把《史记》中人物的语言直接用作唱词或对话)。这种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史记》的内容丰富生动,为后世的戏剧提供了大量的历史题材,二是《史记》中所写的人物、事件有明显的戏剧性特点,易于改编成戏剧。在这两者中,后者更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6.
《被控医师》中的医师因为偶然的医疗事故而面临"下流化"危机,体验着人生、工作热情的低下。经历了一段人生失落期的医师最终在为老人之家的老人们进行音乐治疗的过程中恢复了生活、工作的热情,这也体现了《被控医师》中"疗伤"所具有的双重指向。  相似文献   

1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规定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它以"现实的个人"作为新世界观的前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标志着马克思"现实人"思想的成熟",现实的人"是人类历史第一个前提,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春秋谷梁传》对《春秋》的时间性概念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提出了系统的时间观念。通过对《春秋》"不遗时"规律的总结,对"合时"观念的抉发,对"日月"之例的归纳和对谨而书"日"书法的提炼,《春秋谷梁传》将时间理解为一种有等级、有贵贱、有轻重的秩序结构;人类活动的正当性与这一时间秩序结构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人类社会的秩序正是通过效仿和提炼时间秩序结构而得来。  相似文献   

19.
在小说《人性的污秽》中,主人公科尔曼.希尔克的悲剧命运与"spook"一词的使用有极大关系。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发现,多种语境因素的合力作用将一件简单的语言事件转化成为个人悲剧的起因。这些语境因素包括说话者心理因素、参与者因素、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表面上看,歧视和悲剧是语言造成的,而实际上是人和社会造成的。罗斯用一个偶然的语言事件反映了整个悲剧故事的必然性,引发人们思考和挖掘希尔克悲剧的深层根源,发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宽容和公平公正的呼唤。  相似文献   

20.
曾朴主要以小说闻名,其《孽海花》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诗人,年未二十,即成诗集《未理集》。本文将其诗歌《赴试学院放歌》与小说《孽海花》进行"互文"研究,试图寻绎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他的思想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