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鲁迅与南社     
南社是中国近代乃至现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它的活动从辛亥革命前夕到抗日战争爆发,一直延续了三十年左右.其成员共达一千多人,遍布全国各地,在当时的文化界、政治界都有广泛的影响.鲁迅先生和南社成员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不仅在辛亥革命期间参加过南社的支社——越社,而且同这个组织的许多成员都有过交往.仅在《鲁迅日记》中,关于南社成员的记载就有七百多次;在鲁迅的杂文中,直接提到南社的也有三处.(仅仅涉及南社和提到南社成员的没有计算在内.)因此,研究鲁迅和南社的关系,对于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学习鲁迅的作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研究南社也是不无裨益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对“南社”的研究归诸近代文学,而把对鲁迅的研究归诸现代文学,忽视它们事实上是属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忽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它们之间的比较研究,致使一些史料湮没.就连新版《鲁迅全集》中的个别注释,也因编者未将视野触及到“南社”研究研究方面,而出现了误注的情况.在本文中,笔者仅根据见闻所及,提供一些零散的史料,以供读者参考、错误和不足之处.尚望博识者补充指正.  相似文献   

2.
南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也是辛亥革命前后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本文拟就南社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南社研究现状作概括论述,愿方家教正。 从宗旨、雅集、丛刻和成员活动看南社的爱国主义精神 南社的筹备始于1907年,这年7月29日陈去病发起的神交社可以看做南社的前身。  相似文献   

3.
关于南社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贡献,学界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1923年南社宣告解体之后,学者多倾向于认为南社的历史使命已经终结,因此南社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也趋于式微。然而,解体之后的南社并非仅是一项历史遗产,而是与社员的日常交游、文学、艺术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南社解体之后还出现了众多以南社为名义的雅集聚会、诗文唱和及出版活动,反映了社员对于南社这一文化身份的传承与认同。以1923年以后广东分社以南社名义展开的雅集、唱和活动为中心,讨论广东社员在日常交游和文学活动中对南社的看法,以此评价南社作为文化资源在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曾有文献论及1906年成立的台湾南社是近代著名文学团体“南社”的一个支社。本文提出了“南社”支社必须具备的条件,认为台湾南社与“南社”不存在着隶属关系,仅仅是同一时代两个同名的社团组织。  相似文献   

5.
陈去病作为南社领袖,交游甚广,其中与同是南社成员的徐自华过从甚密,二人自秋瑾之事结识,共同举社,秋瑾精神不仅成为了一条纽带,也在此后二人的社团活动中得到了发扬和延续,在辛亥革命前后二人的政治活动达到了顶峰期。陈去病与徐自华私交甚好,多有文人间的唱和往来,拥有着革命同志与诗文挚友的多重关系,从辛亥革命期间二人共同的政治活动与交游唱和入手,给予了探究革命大背景下南社成员活动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成立85周年。南社是由同盟会的著名会员陈去病、高天梅和柳亚子发起,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诞生。南社的成员以同盟会员为骨干,绝大多数是支持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社员遍及全国。它的宗旨是反清革命,社员最多时达到1200多人。南社社员藉诗文鼓吹革命“诗坛请自今日始,大树革命之旗。”(宁调无文)在中国民主革命史上和近代文学史上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社在历史上曾获同盟会宣传部的盛誉和“文有南社、武有黄埔”的美称。“它的光荣不仅辉煌于中国的文坛,而且也远照着世界文坛”(柳无忌语)。  相似文献   

7.
南社社友虽然在辛亥革命中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自民国成立后便开始消沉失落。新文化运动中,为了重振南社昔日的雄风,迎上革命的新潮,柳亚子与叶楚伧等共同发起成立了新南社,制定章程,选举柳亚子为社长。国民党改组后由于柳亚子忙于党内斗争以及国民党右派的反对,新南社只存在一年即告停顿,却在宣传新三民主义和动员群众投身国民革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南社成立87周年。南社1909年11月由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发起在苏州虎丘成立,先后在苏州、杭州、上海举行了18次雅集,还组织了南社闽集、湘集、粤集,编辑印行了《南社丛刻》22集。1923年柳亚子等人又发起成立了新南社,举行了3次聚餐。为纪念南社,’928年成立了南社二十周年纪念会,1935年成立南征纪念会.南社社员还组织了十余个市社外围组织,如同南社、酒社、分湖文社、淮南社、国学商兑会等,互相呼应.吴江的柳亚子、陈去病、范烟桥、徐蔚南、朱剑芒等人,在南社活动中起了重要的骨干作用,为南社这个革命文学团体作出了不…  相似文献   

9.
在南社酝酿和初创过程中,虽然高旭、柳亚子都有积极活动,但陈去病是首倡南社第一人,并且实际上被视为社长。陈去病还在南社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协助组织越社,参加长沙、北京的南社雅集活动。南社成立后屡生风波,陈去病劝导南社成员相互宽容、维护团结、避免分裂,因此,他在南社中的崇高地位和声望始终受到南社成员的尊重。  相似文献   

10.
南社女社员张汉英、唐群英等都是辛亥革命后女子参政运动的发起者。笔者采用个体解读与群体解读相结合的方法 ,阐述了南社女性在近代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中艰难曲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南社女社员张汉英、唐群英等都是辛亥革命后女子参政运动的发起者.笔者采用个体解读与群体解读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南社女性在近代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中艰难曲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酒社作为南社支社,是革命形势处于低谷时期的产物。从1915年到1923年,酒社聚会了八年,存在了九年。柳亚子在酒社期间,由辛亥革命失败后的苦闷、彷徨而逐渐走向振作并最终奋起前进。本文着重描述了柳亚子在酒让期间的有关活动,对柳亚子的思想轨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古直(1885-1959)为南社广东分社的著名学者,早年参加同盟会和南社,1921年辞官归隐,沉潜于古典诗学研究。1925年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专注于古典文学教育与研究。古直一生中撰述约26种古典诗学论著,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上至汉代、魏晋诗歌与诗学批评,下至近代黄遵宪等人的诗文笺注;研究方法既有传统的笺注、年谱编纂如《钟记室诗品笺》《陶靖节诗笺》和《诸葛忠武侯年谱》等,又有专门论述如《汉诗辩证》《汉诗研究》。古直的古典诗学研究与民国时期的批评风气密切相关,其古典文学研究的价值仍值得重视。通过整理古直的诗学研究成果,考察其研究方法、诗学思想与研究特色,可以进一步从民国古典文学批评的视阈思考古直学术研究与文化立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学团体南社创作的"革命文学"作品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舆论宣传、思想启蒙中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在之后保卫胜利果实的斗争中同样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这一团体不仅创作了具有较强的批判力、号召力的战斗檄文,而且其中不少有识之士在辛亥革命反满反专制斗争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生命,文学团体南社在思想战线、革命战线都与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保持了较高的同步性,激励越来越多的人为辛亥革命不断奋斗,推动近现代中国的民族民主建设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15.
南社解体,论者多把唐宋诗之争看成是主要原因。事实并非如此。南社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三个方面:1.民国建立和袁世凯毙命,南社民族主义和几社复社的文化精神已完成了历史使命。2.新文化运动的冲击。3.柳亚子等人文化一元论的思维方式是南社解体的最深层原因。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南社的"诗争"不能正常进行,也影响了以后对南社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南社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和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南社的性质。过去,我们在给南社下定义的时候,总是说南社是辛亥革命前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其实,这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全面的。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南社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团体和文学团体相结合的特征。如果我们将南社仅仅作为一个政治团体来看,是片面的,因为这种说法忽视了南社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孙中山与南社人物的交往,浅述南社在辛亥革命时期所起的作用和南社人物与孙中山的亲密关系,说明孙中山善于利用先进的革命文化及文人为革命事业做贡献的伟大气慨。  相似文献   

18.
湘籍南社诗人以醴陵人为主,宁调元、傅熊湘以及醴陵三刘对南社的发展作有一定的贡献。他们的诗学与诗创作也取得较大成就。成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南社湘集为保持传统诗文的地位,与新南社针锋相对,对过激的文学主张未尝不是一味清凉剂。  相似文献   

19.
在民族主义旗帜下聚集到一起的南社 ,开创了一种民族民主革命的文学 ,它从国粹派“复兴古学”的理论获得学术支援 ,并把这一理论落实到发抉复社几社的文化精神、诗学传统和抗清的志节上。“几复风流”适应了排满革命的需要 ,也是区域性文化资源在近代的又一次激活。南社历时十数年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南社的研究现状需在研究队伍和研究观念上进行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一南社成立于一九○九年十一月。它是辛亥革命前夕被认为“应和同盟会而起的文字研究机关”,甚至竟有称之为同盟会的“宣传部”者。参加南社的成员多是倾向革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许多是同盟会会员,他们既是诗人、作家,也是革命家。南社的宗旨是利用文学鼓吹革命,使文学直接为革命服务,它的革命目的是驱除鞑虏,推翻清朝统治者,恢复“汉官威仪”,提倡民族气节,所谓“振唐音而不忘本”,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