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实践中 ,开展了不同意见、不同理解的论争 ,活跃了学术空气 ,丰富了教学内容 ,但同时在认识和理解上也出现了一些脱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本意的偏差 ,对列宁物质定义中感觉的理解 ,就是一例。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在总结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给哲学物质范畴作了这样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 2 0页 )。有的同志把“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2.
<正> “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存在范畴”?“社会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社会存在”范畴?近几年来,有些同志提出并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也想谈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首先,我们来讨论:“物质”范畴是否完全等同于“存在”范畴? 什么是“物质”呢?列宁定义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就是说,物质即是客观实在。物质即是对于一切形态的客观实在物的总和的科学抽象。什么是“存在”呢?人民出版社1980年再版的《哲学名词解释》(上册第25页)说:“存在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哲学范畴,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感觉以外的客观实在,也就是物质。”照这么说来,“存在”和“物质”就是完全等同的了。  相似文献   

3.
"诚"是传统儒家的一个重要范畴,儒家论"诚"极为丰富.儒家"诚"论不仅提供了统一完整的价值体系,而且提供了丰富的道德心理内容和多样的道德思维方式,这对于当前的伦理学和道德建设都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家族相似"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对于系统解释范畴内部的"原型效应"、多义范畴的结构和扩展方式以及语言本身的范畴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族相似说"颠覆了范畴本质的"共相说",是对经典范畴观的一次革命,深化了我们对于范畴本质和语言本质的认识.虽然"家族相似说"自身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即混淆了共相与本质,进而认为范畴无本质,但这并不能消减它对范畴化研究所显示的重大的启迪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反讽的存在依据、涵义、分类、与荒诞和狂欢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释了作为文学批评关键词的反讽。它不仅是各个时代作家和理论家偏爱的手法和范畴,而且非常具有理论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地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唯一特征,作为物质概念的内涵。理解列宁的这一定义时,很早就提出了两个难点: 其一,运动、时间和空间等等,不也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吗?为什么称客观实在性为物质的唯一属性呢?通常在世界的物质性这一章的第一节里讲物质,断定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但翻几页,讲第二节运动时,马上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不是有点矛盾么? 其二,根据形式逻辑下定义的规则,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外延上应当相等。既然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然运动、时间和空间、规律等等,也是客观的,列宁甚至明确说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实在性”,那末按照定义,应当认定运动、时空、规律等等也是物质。但是这同哲学常识有所抵触。辩证唯物主义其他原理告诉我们:运动、  相似文献   

7.
论点摘登     
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三次大飞跃邬在《学术界》2 0 0 2年第二期撰文 ,讨论了古代哲学和经典物理学以实体概念所阐释的物质范畴与现代科学与哲学以客观实在的概念所阐释的物质范畴之间的区别 ,并按照古代哲学和经典科学所坚持的物质、能量二分法的原则对物质思维、能量思维和信息思维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和阐释。在此基础上 ,文章从古代哲学、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科学的多重维度上探讨了人类物质思维、能量思维、信息思维发展的历史进程 ,通过这些探讨具体描绘出了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三次大的飞跃。二十世纪的中美“专家政治”邓丽兰在《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8.
在苏联的哲学文献中,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这两个范畴,不仅从认识论上去考察,而且从本体论上去考察(即从世界统一的角度,把世界看成是运动着的、在一定的层次上具有意识特性的物质,而不是从把世界分成物质和意识两“部分”的角度去考察)。也有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系统概念和系统方法广为流行,人们发现它和唯物辩证法颇为相似,并为此展开了争论.有的认为,系统方法论就是唯物辩证法,不仅能包容唯物辩证法的原则,而且还胜于唯物辩证法;有的侧认为,唯物辩证法仍然是迄今为止最根本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它不仅不应和系统方法论相提并论,而且还能吸收和概括系统方法论的新成果,用它来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我们完全同意后一种观点.  相似文献   

10.
"活动"范畴,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也是皮亚杰理论中最复杂、最不易把握的概念.皮亚杰的认识起源于活动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十分接近,而且从个体认识发生的角度支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起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而不是单纯起源于物质本身的观点.但是皮亚杰的"活动"范畴不是尽善尽美的,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有着原则的区别,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镜子说"从古希腊"摹仿说"衍生出来,经马克思恩格斯赞赏,被列宁所接受.列宁借用"镜子"概念,从辩证唯物主义维度,改造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理论,创造性地构建了"反映论"文论.  相似文献   

12.
论“一分为三”与思维规律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探讨人类思维和意识的由来和思维的逻辑形式及逻辑规律的特点 ,论述了思维规律与客观规律与一分为三的辩证关系 ,并阐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一分为三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主张将张岱年先生哲学称为"新气学"."新气学"的显著特点,就是用"辩证唯物论"来阐释、理解与发展中国传统的"气学"思想.分三个部分论述之首先论述张先生一生始终信服"气学"思想,并揭示他所以信服"气学"思想与其一生信奉辩证唯物论,主张将辩证唯物论与"气学"创造的综合有直接的关系;其次阐述张先生对"气"范畴的现代诠释,以说明他对传统"气学"的超越;最后对张先生超越传统"气学"的理论贡献予以评论,以强调"新气学"对中国古代"气本论"哲学的现代诠释与超越,不仅为我们正确理解"气本论"哲学提供了新范本,而且使我们找到了谋求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新路数,即创造性的综合辩证唯物论、逻辑分析方法与中国特色的唯物论(气本论)于一体的路数.这一路数对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指导意义是重大的.其之所以重大,是因为它有别于牟宗三一派之承继陆王"心学"、冯友兰等人之承继程朱"理学"以求中国哲学现代发展的设想,足以与现代新儒家所设计的路数相抗衡,使中国哲学现代化运动不至于一味地走唯心主义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模型,广泛吸收系统科学成果,建立"社会系统的新模型",并在这个新模型上讨论社会系统矛盾与和谐的辩证关系。提出"社会和谐"的三种定义,并指出"社会系统和谐指数"以及社会学数学化的研究方向。联系实际,讨论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五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列宁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并进一步提出了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的基本原则,且提供了若干体系雏形。苏联哲学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狄慈根、普列汉诺夫、列宁、德波林等人的论述,于20世纪20至30年代建构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基本上是科学的,但不是严格根据建构哲学的科学体系的原则来建构的,因而有不少缺陷。  相似文献   

16.
近代哲学的物质并不是以原子为典型的物质个别,而是心灵之外的全部真实存在的并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物质性实体的总和。列宁所界定的物质并不是包括全部客观实在的最高的物质一般,而是和近代哲学相同的、可感的物质性实体的总和。传统教科书对列宁、恩格斯和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的理解和诠释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7.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两个务必"的时代内涵,提出了坚持"两个务必"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也是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简论客体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体性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古代西方的客体性哲学,它的的重要特征是把美当作某种实在,当作客体的属性,而把主体排除在外,在方法论上,客体性美学仅研究美的本质,而不关注审美。美学史上,古西方艺术是一种典型的客体性美学,它将艺术与美分离开来,在东方,早期辩证唯物主义也流露了客体性美学的倾向,它把美的自然性与客观性割裂开来。因为客体性美学只关注客观对象的性质,却把主体忽略了,这种美形态必然要被高举主体性的近代美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9.
自《起源》一问世,批评者就一直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是把物质资料生产视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恩格斯主张"生产本身又有两种",就是二元论。其实,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学说恰巧是最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因为被唯物史观视之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的并不是物质资料生产,而是物质生活生产;而所谓"物质生活生产",也就是作为辩证综合的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这样"两种生产"。  相似文献   

20.
借助于阴阳四象的观念与逻辑结构,会发现精神分析学与唯物辩证法在宏观框架上具有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弗氏的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潜意识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也具有同构性.把马克思学说关于意识的触角往前延伸到精神分析学所提示的潜意识领域里,再转过身来将精神分析学的潜意识与意识连接在马克思的"物质"范畴上,就能将两种理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弥补各自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