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朴是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他的长篇小说《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他对法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堪称近代中国之最。在法国文学众多名家中,他对浪漫大师雨果情有独钟。据所见资料统计,曾朴所译雨果作品共19种,其中长篇小说《九十三年》(今译《九三年》)、《笑的人》(今译《笑面人》)2部,戏剧《欧那尼》、《枭欤》(又译《吕克兰斯鲍夏》)、《银瓶怨》(又译《项日乐》)、《吕伯兰》、《钟楼怪人》等12部,散文《歌那尼出幕的自述》、《恋书的发端》2篇,诗歌《童》、《愤激》、《我的恋书》3首。可见,曾朴是近代中国译介雨果第一人。“选择各时代、各国、各派的重要名作,必须遄译的次第译出”是曾朴从事翻译的基本主张,“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作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是曾朴的创作原则。因此,他译介雨果,也师从雨果。对雨果的广泛接受和借鉴成为曾朴创作的重要特色。在曾朴的作品中,读者时常可以窥见雨果精神的存在。雨果对曾朴的创作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仅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等创作领域,而且深入到题材、主题、创作方法、艺术手段、表现技巧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一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浪漫主义大师。他同被恩格斯称誉为“现实主义大师”的巴尔扎克一起,同是法国十九世纪进步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最近,法国出版的《读书》杂志和法国舆论调查所联合进行的调查表明,雨果今天不只仍被法国读者认为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而且其地位甚至被排列在巴尔扎克之上。  相似文献   

3.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研究专著《莎士比亚传》在西方莎评史上别具一格,意义非凡。他不孤立、封闭地研究莎士比亚,而是立足于比较意识与整体思维,有意识地把莎士比亚置于宏阔的文学史上已有的大家系列中加以相互观照,观照中既强调共性,又突出差异,使其以极其鲜明的特色和罕见的丰富性呈现出来,进而彰显其在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价值和地位。他的莎评已经使用了后来被称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方法,理应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之一。雨果认为莎士比亚是集诗人、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于一身的杰出天才,在戏剧创作中把对照原则发挥到了惟妙惟肖的极致。他非常看重《哈姆雷特》《麦克白》《奥瑟罗》《李尔王》等四大悲剧,并从人性与道德的角度对四部悲剧的主人公作了颇具个性的阐发。他把浪漫派对莎士比亚伟大之处的感悟和体验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出来,是对莎士比亚艺术成就最真诚、最激情、最具震撼力的辩护,其研究方法对我们当下从事学术研究也颇具启迪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法家人物,近来报刊上有不少评论他和他的作品的文章。但对他的籍贯仍多采用旧的传统说法,称中山人或彭城人。为了便于进一步研究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探讨他的思想观点,特根据有关历史资料,对他的籍贯进行考证。我们认为刘禹锡既不是中山人,也不是彭城人,而是河南洛阳人。关于中山的说法,是根据《新唐书·刘禹锡传》的记载。传记开头说:“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有人据此断为中山人。其实,这是断章取义的说法。同书本传结  相似文献   

5.
雨果的宗教观与创作吴邦文雨果并不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然而他生长在基督教文化土壤中,活跃在基督教又成为热门话题的时代。他的文学发展观、他的审美理想、他的创作实践又不能不受到基督教人文精神的影响。在《<克伦威尔>序》中,雨果朋确宣称:一种精神的宗教,取代...  相似文献   

6.
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创作思想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为线索 ,分析论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发展轨迹 ,历史地肯定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价值 ,也指出了他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特别是一个流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根据一定的文艺思想进行创作的,雨果也不例外。雨果作为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公认的领袖和最杰出的代表,不但以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文学创作丰富了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实绩,确立了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而且以他一系列出色的浪漫主义文论为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正确评价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论,不仅对于了解雨果本人的创作和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究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提起维克多·雨果,我的脑中不由地想起他这句震撼人心的名言。这位19世纪的法国大文豪在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他更像一位熟悉而亲切的"老朋友"。不仅为叹服于像《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这样的世界名著,更因为在雨果的心中有个深深的"中国情结"。于是,拜访雨果故居,也成为我心中朝圣与圆梦的坐标。从巴士底广场地铁站出来,沿圣·安托万路前行,经过博马舍雕像,继续往前至第二个路口右拐,行至孚日花园广场,再右拐沿走廊走到尽头,就是孚日广场6号——雨果故居。在这里,雨果度过了31岁至46岁的盛年时光。1902年雨果百年诞辰,巴黎市遂将此公寓辟为雨果故居纪念馆。雨  相似文献   

9.
法国小说家雨果说过:“苦难,经常是后娘,有时也是慈母。”读了北京大学英语系残疾女博士郭晖自强不息的事迹(今年2月《北京青年报》和  相似文献   

10.
米舍尔·艾冈·德·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1533—1592年),是16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他的代表作《随笔集》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继《巨人传》之后最重要的一部人文主义作品。如果说,拉伯雷及其《巨人传》是法国早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和著作,那末,蒙田及其《随笔集》所代表的,就是发展了的、深化了的后期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法国杰出作家巴尔扎克读了雨果的《修道院所见》一诗,对“壁虎,浴看月光,在大粪池里跑着”一句描写深有感触,他十分风趣地说:“雨果先生在湿地得到壁虎.将是一种宝贵的发现。”“壁虎喜欢太阳,生活在干燥的地方。我指出这个错误,因为艾弥麦拉尔在《圣母院》已经拿面包喂过燕子。”  相似文献   

12.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一生勤奋创作,留下了22部诗集、20多部小说等珍贵作品。然而,谁能想到他在40岁时就患了心脏病,并因反对拿破仑三世的政变而被放逐达19年之久。当时“他面色铁青、喉咙发出沉重的喘息”。人们惋惜“这颗巨星就要陨落了。”但是雨果并未因此畏缩,坚信自己一定能战胜病魔。他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进行做操、跑步、游泳等体育锻炼,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使他恢复了健康,并重新挥笔写作。60岁时,他创作了《悲惨世界》,70岁时著成长篇小说《九三年》,80岁写出戏剧《笃尔克玛》,享年84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罹患疾病后需…  相似文献   

13.
面前的法国人很优雅,衣着纤尘不染、有型有款;他很细致,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都一丝不苟地认真;他的眼神散发着巴黎五月阳光的温暖和煦,他的法语会让人遥想雨果笔下静静流淌的塞纳河;而他一直在纠正你关于"法国是浪漫的"偏见,他坚持着:他不是一个罗曼蒂克的法兰西,这个人就是法国驻华商务参赞伯努瓦。  相似文献   

14.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是十九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经历的生活道路是漫长的,这使他有机会看到十九世纪法国的全貌。他是十九世纪法国历史的见证人。雨果有一个信仰不同的家庭,父亲锡齐斯培尔雨果是平民出身的共和党人,在拿破仑时代当过少将省长,平时主张实行宽和政策,战时反对屠杀俘虏和妇女。雨果的母亲苏菲是船主的女儿,在政治上却拥护王权,有保王党人的思想。雨果在这样的家庭里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传记文,是他辛勤培育的丰富多彩的文苑的角落里不很显眼的一种文体,除《方山子传》一篇外,其它一直为人们冷落。专门作综合研究的几乎没有,各种文学史也很少论及。我们认为,苏轼文苑中传记文这一文体,虽不如他的诗、词、赋以及游记等那样争奇斗艳、出类拔萃,具有浓烈的美的吸引力,但也不乏一定的艺术价值。因此,在充分挖掘苏轼诗、词、赋、游记等艺术宝藏的同时,也该顾及到他传记文这种体裁的发掘研究。苏轼在《陈公弼传》中说他“平生不为行状碑传”,这不是说他一生就不写碑传,而是说他不愿为了应酬而替别人去树碑立传。他要写碑传,一定是出于自己的内在要求,有感而发,即不是别人要他作,而是他要作。正因为如此,他一生确实很少写碑传文,  相似文献   

16.
郑若麟 《中华魂》2008,(3):63-63
法国经济周刊《挑战》最近选择马克思的照片作为封面,标题为"马克思:他的分析仍未过时",副标题为:"阿塔利、曼克……:这些自由派为他的思想恢复名誉;帕斯卡尔·拉米:‘对今天资本主义的最佳解释’。"阿塔利是最新版《马克思传》的作者,阿兰·曼克则是前法国《世界报》的主要控制者之一,拉米则是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挑  相似文献   

17.
雨果是 19世纪法国文坛的浪漫主义领袖 ,他用浪漫主义手笔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个宗教的叛逆者———副主教弗罗洛 ;霍桑是 19世纪美国文坛的著名作家 ,也采用浪漫主义手法的他在《红字》中雕琢了一个宗教的妥协者———牧师丁梅斯代尔。两位基督教“僧侣”皆因欲而死且多遭评论界指责。探究他们命运背后的宗教蕴蓄和作者的人生理念有助于查明他们的死因 ,发现问题的实质 ,从而更好地理解两部巨作文字里流淌的弦音。  相似文献   

18.
雨果与中国     
程曾厚教授毕生致力于雨果研究,也是《计量词汇学及其他》和《语言学引论》的作者,选评过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研究领域极为广阔。作为“执着的学者”,程曾厚教授在40多年的时间中,多次赴法国走访雨果故居,进入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查阅文献,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中国视角和主体意义的雨果研究成果,获得国际研究界同行的高度肯定。程曾厚教授执着于文学研究的心路历程及其治学观念和方法,为当代治文学者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几乎漫步了整个十九世纪,他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写作,是十九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杰出的代表作家.青少年时期的雨果在政治上受到母亲保皇党思想的影响,曾写过歌颂王政和宗教的作品.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特别是一八二四年查理第十上台后,教会和专制政党十分活跃,颁布了一系列恢复封建专制统治的反动政策,引起了工人、农民和资产阶级各个阶层的愤慨,知识分子中间也广泛展开了自由主义运动.雨果在进步思朝的影响下,开始与保守思想决裂.他在一八二七年发表的著名文艺论文《<克伦威尔>序言>》是他思想转变的重要标志,论文提出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即.创作要自由,要描写  相似文献   

20.
乔杜里所著《无名印度人自传》以写史的名义作传,这一写作方式既表明他对传主身份的不确定性,也反映出他杂糅式的书写策略。乔杜里在自传中品评人事的准则是欧洲中心主义式的,他笔下的西方人与印度人的形象也褒贬有别,这体现出他以西方文化为本位的文化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