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文学运动的萌生、发展中,文艺阵地上曾出现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局面,提出了多种文学革命主张。由于这些文学革命论者所代表的阶级倾向,所持的思想方法和文学理论修养不同,因而他们的文学主张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也有明显差别。胡适、陈独秀在“文学革命”初期所起的历史作用,周作人的“平民文学”主张,以及茅盾等人“为人生”的文学思想的进步意义,已  相似文献   

2.
韩清玉 《天府新论》2011,(4):152-155
周作人的文艺思想一方面带有思想启蒙色彩,另一方面强调文学的自律性。在启蒙问题上,他抓住启蒙的切入点———"个人"立论,与文学性质的个人化契合。周作人把文学作为个人情感的表现,尊重艺术本性。在思想启蒙与文学自律这一基本问题上,周作人的文艺思想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为全面理解其文学观提供了一种参照;对于当下倡导文学的人文精神和坚守文学性等问题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3.
<正>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烈火燃烧起来的时候,茅盾才开始扣文学之门。他当然不能算作文学革命的急先锋。然而,1919年以后,他有意识也承担起一项建设新文学的战略性任务,即致力于文学方法、文学思潮的介绍研究。这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史上,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胡适和陈独秀,在首举文学革命义旗上是有功的。他们否定旧文学的弊病,要求建立新的文学,是合于历史潮流的行动;然而,他们没有对文学方法、文学倾向进行认真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至于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较少或没有在这方面作过努  相似文献   

4.
何玲华 《天府新论》2004,4(2):113-116
周作人在《新青年》反“传统”的思想革命中 ,一方面以译介的形式 ,传布东西洋文明指斥旧道德的丑陋 ;一方面注重于文学革命的理论建设 ,将西方人道主义精神注入于文学革命的思想理论之中 ,具体与丰富了《新青年》所倡导的文学革命的内容 ,之于新文化运动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5.
对李贽思想的接受过程是中国文学思想近世化演进中的一支重要脉络,"五四"则是这一演变脉络中的凸现环节,而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又是立于其峰颠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对李贽文学思想的接纳、变异这一个案,探讨李贽思想在被接受过程中的演进轨迹,并认为周作人的文学观来自西学与中国传统,而传统多于西学,传统中又以李贽的影响最为有力.李贽的人学观直接促成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表现童心说,促成了周作人文学是人的自然天性表现、且以表现之自然为美的文学思想.周作人发现了李贽人学思想中的现代性因素,并用西方科学化、人本化融释李贽思想,使之在周作人这里进一步世界化、近世化了.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场伟大而深刻的革命。这场文学运动由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共同组成的统一战线,对封建文学展开激烈的斗争而且获得了伟大的胜利。周作人就是这个统一战线之中一员。在“五四”时期,他与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一道,站在反封建的前列,高举起“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旗帜,向着封建文化营垒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并对新文学的建立和发展、包括新诗的创作和理论研究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而成为  相似文献   

7.
相对化视角:木山英雄的鲁迅、周作人并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学者木山英雄是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为了避免将鲁迅绝对化和主观化,他从相对化视角对鲁迅、周作人、章太炎等人以及现代中国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场景作了并行研究,由此进入中国近现代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仅在于他的创作贡献,更在于他对新文学理论的倡导.周作人将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完美融合,建构了人道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潮范式,大大丰富了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内涵,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而又绕不开的存在,历来褒贬不一,话题之多或许仅次于鲁迅。周作人及其思想是相当复杂的,儒释道及古希腊、基督教、日本等文化体系都对他产生过影响。但纵观其一生,周氏的思想与创作与中国文人传统关系密切。笔者站在背离与回归这两个维度上,通过分析周作人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创作与活动,考察其与中国文人传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争议人物,思想纷乱驳杂,其中佛教文化与儒家思想相汇合而占据主要地位.佛教文化对其的影响表现在与佛教结缘的一生、佛教文学的濡染、禅宗文字观的影响,以及其固有思想与佛教精神的契合.周作人对佛教是取舍有度不妄信之,因此他所尊崇的佛教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迥异于教徒的顶礼膜拜,显示出强烈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林分份 《东南学术》2008,1(3):108-120
基于"五四"以后周作人文艺观的思想实质,本文用"审美个人主义"这一概念来指称,并进而考察了周作人的审美个人主义所衍生的批评观、文学史观、生活观等思想形态的理论内核与发展逻辑;同时,结合各个时期人们对此的不同评价,本文呈现了这些思想形态被现代中国文坛接受与拒斥的状况,并从思想史的层面探讨了周作人审美个人主义的理论资源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化文学史上,周作人是个极重要的人物。兄弟失和已久的鲁迅在和外国朋友谈起中国的现代散文家时,也是把周作人排在了第一位,而自己只排第三,这当然是他的自谦,但也可以看出周作人在当时的影响确是颇大的。 周作人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他的宽容平和,很多热爱他的朋友都是因了他的这种特别宽厚的人情味而格外敬重他的。对于人类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的妇女,周作人更是抱以最大的悲悯之心去理解她们、帮助她们,他曾经这样总结自己文章中的思想:“大致由草木虫鱼,窥切人类之事,未敢云嘉孺子而哀妇人,亦尝用心于此”①,对女性的那份温润执着的爱贯穿了他的一生,始终不衰。  相似文献   

13.
1937年"七七事变"后,著名文人周作人滞留华北伪政权首都北京。这一选择根本改变了周作人的生活道路,也使得沦陷期周作人的思想、著作的评价问题,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近代中日交流史上的一个焦点议题。本文引入日本木山英雄、美国耿德华等海外汉学家研究周作人附逆期的著作,梳理、分析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而讨论中国日本占领区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4.
鲁迅"五四"前后的个人阅读史表明,在文学革命于1917年初经由《新青年》提倡而兴起的时候,恰是他与文学距离最远、对文学的热情降至冰点的时候。由于"新生"文艺运动溃败体验的参照,鲁迅最初对《新青年》所开展的文学革命态度冷淡,他将文学革命视为一次"铁屋子"外的思想先驱对"铁屋子"里的普通民众的启蒙行动,难于成功;后来之所以决定介入,主要出于一种友情赞助的心态。为此,他秉持明确的"听将令"和"打边鼓"意识,这种相对边缘的姿态既使得他和《新青年》同人保持步调一致,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又便于他坚持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文学表达,选择适合思想表达的文体,将思想文学化,从而对杂感与现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文体建构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覃文珍 《云梦学刊》2004,25(3):35-38
留美期间,胡适在接受现代教育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东西文明的认识,在接受进化论与实验主义思想时形成了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在辩难与讨论中形成了文学革命的主张。他提出以白话文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在中国发起一场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16.
"文口融合":周作人的"新诗情结"所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些写过新诗,研究过新诗,但最终没有成为诗人的作家,他们在其他文学形式的写作获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依然关注着新诗的命运与发展,形成了所谓新诗情结,而这些情结往往又集中于新诗发展的关键问题——诗歌语言变革。周作人就是一位这样的作家。本文着重考察周作人的诗歌文学活动,论析他的以文口融合为中心的诗歌语言理论创见和艺术实践,试图从中透视他的探索对于破解新诗艺术发展难题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写有不少谈遗民的文章,在民族命运面临深重危机的情境中,周作人与遗民文化的此番对话别具深意。周作人的遗民话语呈现了遗民思想与生存的真实性、复杂性,他肯定的是思想通达而兼具民族气节的遗民,对历尽劫难仍保有闲适情趣的遗民深具同情。在移民、忠义、降节者几种乱世人生选择中,周作人对遗民式生存有所肯定,然而其“以气节为时俗”和“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思想观念又使他对遗民式生存进行了价值颠覆。  相似文献   

18.
试论周作人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利 《北方论丛》2001,(5):54-59
周作人的文学地位不仅在于散文的贡献,而且在于文学批评的开展,他的文学批评具有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即对“人”的关注,并由此理解与持持新潮的出路的作家作品,开拓一些文学样式的新的美学风格,同时,周作人的文学批评又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即以平淡自然为文学批评标准去衡量作家作品,其文学批评的风格也与中国传统的文评风格相似。  相似文献   

19.
在周作人早期思想研究中,罗素的影响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详细地考察了罗素的"非宗教"观、自由教育思想以及闲适观对周作人的影响。"五四"时期周作人对现代知识分子非理性宗教情绪的批判、对形形色色宗教的或准宗教的意识形态的警惕、以及对自由闲适生活的重视等均与罗素的影响密切相关,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周作人的思想,而且有助于我们全面评价和研究他后来的蜕变及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作为现代小品散文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把美文引进中国后,逐渐完成了本土化进程,成为和诗歌、小说、戏剧并驾的正宗文学。作为现代中国小品散文的一个成功原型,周作人的散文艺术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独特的抒情文体既吸取了西方小品的精华,又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作品连缀起来构成了一个充满着内在艺术秩序与特殊方式的艺术世界,并受明确的艺术审美理念指导。在继承与革新的基础上,周作人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散文理论与审美范畴概念,如滑稽、趣味、平淡自然、苦涩、闲适等,他以深思型的审美品格,开创了小品散文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