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升金湖湿地效益评价及保护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调查、现状分析基础上,对升金湖湿地资源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指出了升金湖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黄河兰州段湿地作为湿地的一种特殊类型,不一定具有典型湿地水文生态系统的所有功能,但对于黄河中上游及其沿岸的生态系统来说,黄河湿地具有特殊的功能与生态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对黄河兰州段湿地生态旅游进行开发的目的,旨在探索实现经济、社会、美学价值的同时,达到适宜的旅游效益和环境资源价值维护的统一,并在保持自然资源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生命维持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品,最终明确黄河兰州段湿地生态旅游的性质是以环境良好的方式开发的旅游。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湿地资源退化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资源十分丰富。由于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 ,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湿地生态功能价值受损 ,对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制约了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恢复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 ,保护好湿地资源 ,才能实现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证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日益加剧,湿地的生态结构发生变化、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世界各国都存在严重的湿地退化问题.选取北方若尔盖高原的农村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湿地景观变化特征、退化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人为干扰超过系统自我调节恢复的阈限是湿地景观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该成果为研究农村湿地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地开发滨海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旅游地理、海岸带资源开发与滨海湿地保护等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在保护滨海湿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从旅游规划开发、旅游产品打造、营销模式及旅游利益相关者管理等角度,提出了适合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开发策略,实现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疆境内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为了有效利用其现有资源 ,发展新疆旅游业 ,该文提出了要辩证处理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关系 ,应当适度开发 ;严格控制旅游容量和旅游范围 ;严格立法和执法 ;强调湿地的保护 ;积极开展生态旅游从而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受益等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湿地资源间接利用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特点,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间接利用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得出湿地资源的间接利用价值为567 445.5×104元/年,其中调蓄洪水的价值为37.12×108元/年。评估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的资产价值主要表现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只有合理开发洞庭湖湿地资源,保护好湿地生态环境,才能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区具有丰富的生态体育旅游资源;如何进一步利用湖区独特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克服湖区民俗体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具有湖区特色的旅游业发展道路,对促进环洞庭湖经济圈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村落文化是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旅游开发也对民族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两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旅游开发下的民族村落文化生态平衡。从民族村落文化生态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出发,深入阐述民族村落旅游开发中的文化生态内涵,进而提出文化生态视角下我国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的对策:系统地开发民族村落旅游、彰显民族村落地方精神、均衡民族村落旅游开发各方利益、实现民族村落文化生态主体(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构建民族村落文化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升金湖作为安徽省第一个以保护水禽为主的水域湿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美学资源丰富多样,尤其是它与周边所构成的综合环境,具有现实与理想交织的生态美学功能:赏心悦目的视觉审美功能,提供环保的实用功能,理想的天人合一的生存功能,以及促使人类反思生存观与发展观的警醒功能。  相似文献   

11.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概括了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征, 分析和阐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和旅游产品。研究显示,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相关条款,具有历史悠久、景观类型多、湿地文化突出等3个特征;具有生态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古等8大生态旅游价值。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最佳选择。最后,笔者建立了审美观赏、湖乡民俗、科普教育等9类文化遗产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制订了遗产保护优先、双遗产旅游结合、世界遗产申报等6项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对策。  相似文献   

12.
扎龙湿地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合理地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在充分调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分析了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因素和面临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对新疆巴州博斯腾湖生态旅游发展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巴州博斯腾湖是新疆现存最大的湖泊,其巨大的水体景观与周围荒漠、戈壁景观形成较大反差,是干旱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优势得天独厚,但受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经济条件,这里的旅游业还不发达,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速,这里的生态环境必将受到冲击和影响。如何保障生态环境不遭破坏,同时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的条件上寻求可持续发展?对此,该文在分析生态旅游现状利弊的基础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湖南风景区生态保护的重新审视,分析了旅游生态安全建设的生态伦理学内涵,提出了加强旅游生态伦理建设的基本对策,包括加强旅游生态伦理教育,优化旅游生态道德目标,健全旅游生态道德规划,完善旅游生态保护制度,加强旅游生态道德控制,并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各类红色、绿色和古色旅游资源禀赋突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稳步推进实施,江西省旅游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然而,当前江西旅游业发展还存在着资源整合利用效率低下、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和区域合作水平亟待提升等瓶颈因素,因此,基于对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进行整合与提升,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载体,紧扣"红色摇篮、生态家园、人文胜境"的旅游主题形象,科学做好旅游规划设计,精心打造江西特色旅游品牌,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将是江西省加速推进旅游发展战略创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该文提出中国西部边境旅游规划的协调性、前瞻性和引导性3大特性。同时文章认为,西部边境旅游规划应遵循生态保护、特色化和深度化3大原则。文章最后提出了西部边境旅游规划的程序,并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以及和田地区的边境旅游规划为例,提出了进行边境旅游规划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实地考察、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即黄山、九华山及太平湖风景区体育旅游业环保现状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该地区在大型体育赛事的推动下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提出政府职能部门须承担起风景区的环保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长期合理规划体育旅游产业、严格审批制度,大力提高环保管理水平、科学管理体育旅游产业,合理开发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和保护并重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分析了贵州省凯里市麻塘革家寨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后提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在强调个性和特色的基础上,一定要注重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文章确立了少数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的视角对东钱湖韩岭古村的开发问题展开探讨。韩岭古村在封建农商文化、家族宗法文化、历史名人与建筑遗存文化以及古村落格局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资源特色,也因此体现出在历史文献研究、现代人情感依托和旅游发展方面的独特开发价值。然而在现实发展中,韩岭同时面临着资源保护不到位和价值开发不到位的双重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从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两方面展开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特征的分析、以及对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的评价,指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为前提,并根据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