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西汉士人群体中,司马迁的人格精神是比较独特的。除了学界已经指出的时代和个人经历等因素外,其独具特色的家世传统对此亦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家世中绵延不绝的入世情怀和功业意识;二是其家世中不断闪现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意识;三是其家世中对传统史学精神的重视和坚持。这三方面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影响了司马迁的人格精神并进而影响了他的入世方式、史学精神和《史记》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司马光的文化人格主要包括疑古疑经的怀疑精神,反对浮华的求实文风,致力于文化普及进而实现社会教化的文化使命感等内容.从它的形成看家世遗传、后天教育、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他自身努力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司马光的文化人格不仅是其个体对社会变迁的反应,更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文化行为上追求的典范和楷模.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属于抑郁质和思想型的人格;卓越的家世遗传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其智达好学提供了基础,孤独的早期经历和丰富的童年教育造就了他忧郁安静、缜密智慧的人格,科举失败和重要他人影响又促进了他的学术发展和固执自负人格的养成。以往关于王国维自杀之因的分析多是常理性推断,而对王国维的一生进行纵向分析可以发现,其自杀应是心理复合因素所致:人格因素应是其自杀的基础性原因,悲观思想、殉文化情结、贵族气以及多重负性事件是导致其自杀的发展性原因。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念认为优伶是低贱的,而曹雪芹却与此相反,他首先肯定了优伶的独立人格,对他们的美好品质及高超的技艺表达由衷的赞叹;其次肯定了优伶的娱乐功能。这种优伶观的形成,是与曹雪芹的经历、家世及明清时期的文化思潮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家世考实周汝昌(一)曹氏家世为何需考?曹寅的门人郭振基为《楝亭诗钞别集》作序,有“公家世华胄,位望通显”之语;然而曹寅向康熙帝奏报公私诸事时,却常常需要点出他先人是“包衣老奴”,自身是“包衣下贱”,“包衣”即满语“奴仆”之音义。及雍正夺位,还骂...  相似文献   

6.
史学界对吴佩孚家世、家族有关问题的研究,始终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尚未取得一致性结论。本文依据新近发现的《登州吴氏族谱》,参照有关档案史料、地方史志等,纠正了长期以来关于吴佩孚家庭成员姓氏、生卒等问题的错讹,阐述其家世及家族成员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7.
不了解陶渊明的仕隐冲突就无法理解这个人。文章认为,仕隐冲突是陶渊明思想人格的突出表征。它在出仕过程中一直纠缠于陶渊明心头,隐居后也没有止息。但若从家世家风角度看,它在陶渊明出仕之前的心灵中已埋下伏线。文章还讨论了陶渊明出仕的主要动机以及离开仕途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青少年时代的司马迁与关中、特别是与其故乡夏阳的密切关系作了较全面深入的探讨。作者依据文献资料,排比归纳,参伍钩稽,得出结论:认为司马迁的家世、成长、风貌人格、和著述事业,都深深地植根于关中的土地。30岁以前他在夏阳的耕牧、读书、游历活动是其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段,而耕牧这件事往往被被论家忽略,文中对此详加了考核和阐发,因为这正是《史记》一书的思想倾向所表现的强烈的人民性的根源所在。在论述中对前人的说法择善而从,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力求避免蹈空。  相似文献   

9.
元朝帝师八思巴家世考述王启龙藏族圣僧八思巴(1235—1280),本名罗追坚赞,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有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为13世纪西藏在政治上正式投入祖国怀抱,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统一作出过卓越贡献。八思巴的家世与吐蕃其他某些王族一样,家族自身的人都把自己...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表面上祟尚玄学,但思想深处对儒学有坚定而空灵的信仰,且在知行两方面都达到很高层次。由于家世中的儒学和道教传统,他奉儒具有道教与儒学结合的特点。受道教实践精神影响,陶渊明融合三玄及自身的生命体验,从道家的自然理论中发展出“新自然观”,为其儒学信仰建构了一个笃厚的天道自然观基础,由体致用,因用明体,将价值理想具体化为一种人生实践与生活方式,藉以安顿生命,成就人格。其思想理路与道德实践,与宋明新儒家同出一辙,故陈寅恪以“孤明先发”誉之。  相似文献   

11.
论板桥词     
郑板桥词题材广泛,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写,也不乏关注现实社会、多有寄托的写景抒怀之作。但都重在写真情,表现自我性格及性情遭际。板桥词沉着痛快、直抒胸臆,语言白描浅显。这些风貌的形成与郑板桥的出身遭际、明清的社会思潮及性灵文学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格意识。屈原生活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频繁活跃的战国中后期,从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圣贤意识、历史意识等思想意识可以明显地看到南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屈原身上的体现,战国“士”文化精神以及血缘、家族、宗法观念对屈原人格意识的生成影响颇深。屈原忧国、忧民、忧己的深厚的忧患意识以及他受孔、孟、庄生死观的影响同时又有所超越而做出的对死亡的坚定选择是其人格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黑屋中的玫瑰--试析爱米丽的悲剧成因和主题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其短篇小说代表作.本文试从家庭、社会和个人性格三方面探析爱米丽的悲剧成因,指出该短篇旨在揭示人内心中"上帝与撒旦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黄遵宪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和成长过程如下:其学前教育得益于有进士家庭背景的曾祖母李太夫人,其小学教育主要得益于启蒙老师李伯陶,学业最后完成于嘉应州著名业师张其钢。在这些师长中,李太夫人和张其翊对他的思想和性格影响最大。梳理黄遵宪的教育和成长过程对于认识他的人格、思想和诗歌创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后人多视秦观为多愁善感、风流柔弱的书生,其实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实际上秦观的个性气质既有多面性,也有变化性。青少年时代的秦观聪颖、豪迈、风流、俊逸,这与他出身于一个江南世宦家庭、受到江南城乡文化的影响是有关的。秦观后来变得多愁善感、凄婉伤心,与他所遭受的来自科举考试的失利、党争的攻击与迫害、仕途的坎坷与贬谪等一系列的人生不幸是密切相关的。秦观的个性中虽然存在着有些脆弱、易于波动的弱点,但是直率自然、任情守真则是贯穿他整个生命历程的一种极重要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个性"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了解马克思对人的个性的探究历程及其个性观点是彻底掌握唯物史观的基础。马克思虽然没有为人的个性及个性发展问题专门著书立说,但"个性"一词却经常出现在马克思的众多著作中,从这些零散的论述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马克思个性思想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马克思的个性观点呈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逻辑,经历了在"自我意识"中探讨个性、在"劳动"中寻找个性、在"社会关系"中发展个性以及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实现个性这四个认识阶段,这为他后来"自由个性"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以"精神"或"类"为依托的抽象个性观不同,马克思的个性观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认为社会性是人的个性的首要特征,自主性是人的个性的重要表达,独创性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高级显现。在马克思看来,"个性"不是抽象的意识流,而是根植于人类实践、与社会发展相关联的现实存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温马克思对人的个性的探究历程及其思想本身,有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找到实现个性自由的条件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曹植的十二首女性诗多是弃妇诗,这既是对楚辞以来文学传统的继承,更是受个人的特殊家世、经历以及时代的影响,其实诗中的弃妇乃是曹植的夫子自道,他之被弃实为儒法斗争的必然结果,而其天真的性格、不幸的遭遇以及诗歌温柔敦厚的风格昭示着真儒的悲哀。  相似文献   

18.
吴激家世生平考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代初年著名词人吴激处于导宋学入金源的承前启后的地位,曾对金代文学有过令人注目的贡献;其书画作品今虽未见,但作为米芾传人之一,在宋金艺术传递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亦不可低估。考述吴激的家世生平,可以使我们了解吴激其人,并深入理解其作品。  相似文献   

19.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的一部以非洲为背景的小说,主人公马洛在非洲旅行过程中所经历的事件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库尔兹的深入了解,马洛对人的本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心灵得到了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