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试论辛亥革命后的实业救国热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实业救国的热潮。对此,以往论者多持基本否定的观点。或认为它在政治上是反动的改良主义;或以为它在经济上未曾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任何促进作用。然而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片面的。下面试从这次实业救国热潮的起因、概况、主张和作用稍加论析。(一)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热潮兴起,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历史的必然就在于辛亥革命创造了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所谓实业救国,就是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濒临“亡国灭种”的祖国。这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多年来的迫切愿望。辛亥革命就是他们发起和进行的一场力求为资本主义开道的政治革命。  相似文献   

2.
王成 《兰州学刊》2012,(6):44-50
近代中国,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当时迫切要求改革而又分不清改革步骤主次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形成这样一个思维模式,即将一切与社会问题有关的因素都视为至关重要,于是出现了"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诸多主张。婚姻和家庭问题正是在这一思维模式下被提到了较高的位置,成为社会变革所力图清理的首要目标之一。《永安月刊》以上海著名百货公司永安公司为出资方,注重以女性为题材的报道,从而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产业孵化器、制度创新主体以及公共物品提供者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中国"实业救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张謇对近代中国后发外源型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所应扮演角色的思考.指出其思想兼蓄英美与日德两类国家发展之经验,试图在干预主叉与自由主义之间寻找一条出路,从而在协调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平衡关系中促进经济的发展,以达到实业救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中,刘师培的道德救国思想颇具特色.他将传统文化的合理因子与西方近代民主学说相结合,从学理上辨析了五伦、三纲、孔学、后儒之学的区别与联系,揭露后儒诠释的"三纲之说"为"巫说",主张融合中西伦理道德之精华,藉改造家族伦理,用平等取代等级使个体成为"完人",继之逐步培育近代社会、国家伦理,最后通过近代修身之道与发展近代政党等达到塑造新国民,以实现救国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马寅初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前半生以发展民族工业,实现“实业救国”理想为己任。然而,1897年至1904年七年间在上海求学的经历,对出身于一个传统手工业者家庭的马寅初“实业救国”思想的形成极为重要。在这里,他主要形成了三个重要的观念,即发展现代工业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树立与洋竞胜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实业”一词最早是由康有为在1898年在给清帝呈奏的《请厉工艺奖创新折》中提出来的。他请求皇帝下诏把中国“定为工国”,使中国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具体办法就是“成大工厂以兴实业”。后来,实业一词广泛流行,含义也超出了工业的范围,囊括了农业、交通、通讯等许多行业。大生资本集团创办人张骞是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实业一词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实业按西方人的观点就是“大农、大工、大商”,就是资本主义的大农业和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孙中山。他将实业概括为机器生产事业,即“废手工采机器”。他说…  相似文献   

7.
杨杏佛是近代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中间”知识精英。受时代精神与西方思想文化的激荡,其救国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与革命救国。杨杏佛救国思想主要具有稳定性、体系性与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扮演着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他们不是近代中国工业化浪潮的发掘者,却是创办近代实业的主要力量;他们与政府权贵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与联系,却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与政治主张;他们具有爱国御侮的社会责任感,但在资金与市场等方面对帝国主义又有一定的妥协性;他们关心民瘼、哀怜民生,但在现实生活中又自觉或又不自觉地远离民众;他们深刻体认到夹缝图存的艰难,却又敢于直面现实,奋力拼杀。基于这样的角色鉴定,我们探究其经济伦理,既可加深对这个阶级的全面认识,还可以为我们看待近代中国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理性素材。一、实业救国…  相似文献   

9.
现代政治伦理与古代政治伦理,既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又是一种批判和否定的关系。对现代政治伦理的理解和建构,离不开对古代政治伦理和现代政治伦理的区分。古代政治伦理和现代政治伦理的分野,主要表现在"政治统领一切"与"政治就是政治"、"权力"与"权利"、政治与各领域的融合与分离。现代政治伦理的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把政治当作政治"是现代政治伦理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清末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之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之原因探析刘圣宜实业救国思潮,过去曾为学术界所贬责,认为它救不了国,阻碍了反清民主革命的兴起,是一服有利于维持清朝统治的麻醉剂。近年来,此说已有改变。承认其为中国近代一个进步的社会思潮,恐怕已无疑问。不过,对于此思潮发生、形成的时...  相似文献   

11.
朱华 《广西社会科学》2006,(12):169-172
范旭东是中国化工事业的奠基人,其毕生致力于发展工业以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他认为,要振兴中华必须振兴中国工业,而欲振兴中国工业,则必须依靠科学。他的科学救国思想通过他创办实业、重视科学研究、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2.
近代北京回族报刊为实现民族振兴与发展,在"以教兴族"、"以民兴族"、"以国兴族"三个问题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其初始着力于翻译伊斯兰教经典,为教义传播和教理研究提供平台。后随时代发展大力提倡新式教育,倡兴近代实业,解决"救愚"和"救贫"问题。当中国遭受日帝侵略之际,回族报刊投身于抗战救国的动员中,将国家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实现了民族振兴意识的升华,从而为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道德现象具有共同的现代性特征,探索现代道德难题是解析当代中国伦理问题的重要视角。在现代道德难题视角下,当代中国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道德正义问题。跳出现代道德哲学的二元论视域,以伦理总体性破解现代道德的"德福悖论"难题,寻求重建道德正义的可能路径。其二,伦理认同问题。破解现代伦理实体的认同难题,反思"家庭"和"职业"作为伦理实体的自然形态和公共形态面临的认同危机。其三,政治伦理问题。调节中国传统政治"家国一体"与现代西方政治"公私界分"之间的矛盾,建构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合理形态。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中国极权政治体制模式下,宗教与政治从总体趋向来看是合流的.就政治伦理而言,宗教往往站在王道政治的立场,维系着极权社会的政治秩序.宗教政治伦理主要指向臣民,但是对居于世俗权力之巅的君王,同样提出了相应的政治伦理规范.两宋道教明确提出了以"敬神与德治"为要义的君王政治伦理思想,并以"积善成仙,积恶致祸"这一具有鲜明道教特色的方式作为君王政治伦理之控制手段.它们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世俗的君王政权的神圣性,也显示了道教这一"神圣意识形态"的世俗性.  相似文献   

15.
以实业行动开启军事—实业—体化过程的洋务派,曾在中国大地上创建了气势恢宏的实业格局,其经济活动声势曾一度耸动中外视听,留下了一道长期诱使人们研究的课题。过去,人们对洋务派的实业活动进行过许多研究,但从经济伦理角度研究洋务派在创办实业时的心态却很少。所谓经济伦理,是指隐藏在经济行为背后的伦理动因,它探讨人们如何运用特定的伦理道德原则会指导、规范群体或个体的经济行为。我们从经济伦理角度分析洋各派的经济活动,并把与洋务有“血亲关系”的改良派的经济伦理放在同一层面加以解剖,就可以弄清处于转型期(由传统向…  相似文献   

16.
原始儒家以历史的普遍性经验、社会的现实性条件、学术思想的传统、个人的精神品质等为伦理政治理论创设的历史现实基础,立足于伦理与政治的相互涵摄,用人性设定伦理政治,建构起伦理需要政治化、政治应当伦理化的以伦理统摄政治的伦理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17.
李奇志 《江汉论坛》2007,(1):120-123
清末民初的"英雌救国"小说有着深深的"性政治"情意结,其中的"情""色"叙事,基本上是被限定在民族革命国家命运的排他主义的框架中才可能存在.政治历史处境中的"情""色"被空前突出,民族革命的权力把"英雌"的"情""色"内涵紧紧地制约在"救国"的既定轨道上.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向西方探求救国真理的思想家。他一生把主要精力摆在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方面,没有多少时间专门研究自然科学,系统阐述科学观点,但是,他的科学观是他的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的哲学思想的牢固基石。这方面的观点是通过他的社会政治、经济实业和哲学等方面著作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近代西方思想价值观念的猛烈冲击 ,使我国近代的商业伦理精神与传统商业伦理精神相比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重要的转型。在“实业救国”的旗帜下 ,我国近代商人的价值观中 ,逐步融入了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管理等新的内容。比较而言 ,我国近代商业伦理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突出表现在儒商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所谓儒商 ,一般是指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知识分子气质的商人。那么 ,儒商精神指什么呢 ?施忠连先生在《传统中国商人的精神弘扬》一书中指出 ,“商人精神的核心就是经商意识”[1] ,据此推断 ,儒商精神就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的经商意…  相似文献   

20.
现当代文学以身体叙事为镜像,映照出20世纪各个时期人的生命质感,并随社会变迁出现三次大的伦理转向。"五四文学"乘新文化运动之势,掀起身体伦理启蒙热潮,生命本体性得到张扬。"革命文学"取代启蒙文学,身体叙事由启蒙伦理转向革命伦理,身体成为革命拯救与被拯救的对象。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文学叙事里,身体成为政治的驯服与规制物,文学性与身体本体性随政治的强化而消隐。透过文学叙事的身体镜像,中国社会现代性与生命伦理的艰难进程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