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现代通俗小说与现代严肃小说一直处于对峙状态,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二者则处于融合衍生状态。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对峙与互融,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内在动因。现代通俗小说和现代严肃小说的互融表现在三个方面:现代通俗小说的雅化;现代严肃小说的俗化;张爱玲等人雅俗共赏的小说新类型。 相似文献
2.
对现代通俗小说"存真"或"补史"价值的论述,涉及到的是小说和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用"现实主义"的理论话语来表述并不合适,其中牵涉到从社会历史到小说,从小说到社会历史的互动互生关联。作为社会历史构成基础的日常生活或者衣食住行也是现代通俗小说的常规叙事内容。无论是引领时尚的衣饰变迁,还是西餐中国化的饮食爱好;无论是石库门亭子间的生活情态,还是汽车火车的旖旎风光,这些既使现代生活呈现出万千气象,也促成了通俗小说对社会现实的生动考量。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都市题材小说,一方面着眼于弗洛伊德主义性爱与文明相悖的基本命题,揭示性爱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所导致的精神病态、变态或精神分裂;一方面着眼于现代都市人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忧郁以及在强大生活压力下的生存困境,无意中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走在了同一轨道上、并表现了与其相应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4.
张欣的小说描写了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和都市广州的日常生活特点;张欣小说创作的立足点是关注和抒写都市普通人;其小说表现了社会转型期的欲望化现实:尴尬的人生和尴尬的情爱;正是现代外壳包装之下与传统文化价值相连的古典内涵,显示出张欣小说内在的价值悖论。 相似文献
5.
现代都市风情小说是指通过都市民众的生存表象、生存背景的展陈与勾画,试图探究潜隐其间的历史深层文化内涵和精神气韵,并最终承续文化启蒙与文化隐喻使命和负载的小说,其启蒙言说在启蒙主题的定位、启蒙的对象、方式和视角等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启蒙小说相比是比较温情的。这几个方面又是通过其独异的叙述方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都市美学在都市计划学领域的运用,建筑景观科学的发展更具现代审美性,都市景观设计和规划也逐渐成为现代都市建设和都市文明进步的助推器.景观的设计是将各类要素根据在都市中的功能类型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景观形态整体,其现代性理念突出表现为人文意识、审美取向和科学法则;通过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法的交织使用,使都市景观既和都市圈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又使每个都市的特色更加鲜明,更激发起居住者现代的、科学的、审美的情趣.因而在都市景观要素分析中,景观要素,景观形态和都市功能、都市生态的多重有机整合构成了都市景观计划的现代性和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期,都市化的发展为都市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本文以新生代邱华栋、何顿、韩东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都市小说创作为对象,着重分析他们的文本中活动在都市空间中的人群:都市"闯入者"和"城市空心人"、个体经营者、城市游闲者等都市新市民形象类型,和他们所体现出的都市个体存在所具有的孤独、异化、游戏等现代情绪体验,理解作家对都市生存的文化阐释与批判。 相似文献
8.
擅长叙写城市故事的通俗小说可以成为考察现代城市问题的重要视角。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叙述城市故事大体沿着"温犀秦镜"的路径展开,城市已成为重大的症候呈现在现代人、现代作家的视野中。人口是城市问题的基础。晚清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直接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广陵潮》《歇浦潮》《人海潮》等现代通俗小说,以"潮"的形象叙写现代城市人口问题,为城市的均质效应作出了生动阐释。人口在城市中集成的"社群"是均质效应的酝酿和发散之处,而个人要在城市潮流中生活,是以牺牲个人性为代价的。西美尔及受其影响的沃思等城市社会学家,在二十世纪初所作的理论思考,可以对照出同一时期中国通俗小说对城市问题的形象展示。伴随现代城市兴起而来的这一城市基本问题至今依然内在于城市人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言情主题包括三个方面:情爱的空中楼阁,情爱的社会话语,情爱的畸形世俗化.民初的哀情小说所描绘的情爱的空中楼阁,构成了眼泪的世界.情爱的社会话语,既能反映作为社会人的本质和观念,更能折射复杂的社会景观.情爱的畸形世俗化,当情爱的表达违背社会话语的常态时必然是一种畸形,畸形的男女情爱很难按照世俗社会的存在法则正常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繁荣与发展,得益于在文化市场环境下形成的由报刊、书店、出版社等"公共空间"构成的"文学场域".依靠文化市场机制运行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是现代性语境中的写作.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杭州的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出现了新的特征:在数量上,刊刻趋于衰落,但创作出现繁荣;在质量上,创作与刊刻都注重走精品路线:书坊主注重插图精美,刊刻精准,态度严谨,评点认真、精细。小说作家注重对地域特色的自觉追求,注重对小说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书坊主与小说家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小说模式化类型化对于强调个性与创新的文学来说是个矛盾,但是它在通俗小说中的存在和盛行有其理由,这和民俗类型性特征有关,也和世俗文化生活中的接受习惯及情趣有关。 相似文献
13.
王爱松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37-140
与新感觉派的其他作家不同,施蛰存并不重视现代都市五光十色、流光溢彩的外部物质空间的描绘,他更多地深入到现代都市各种人群特别是每个阶层的小人物的内心中去进行精神空间的发掘.在《雾》、《梅雨之夕》、《薄暮的舞女》三篇小说中,施蛰存巧妙地利用火车、名片、电话等各种现代道具,一方面表现现代物质文明如何微妙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交往方式、生活习惯,一方面表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内涵在现代都市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何种变化,并对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叙述方式进行了诸多探索.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观念是一种时间美学的建构,时间美学因为忽视了"时间"与"生产"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而导致了政治上的迷误。"生产"神话的终结引导马克思主义进入到都市空间时代。在都市空间中,发生着从时间美学向都市空间美学的嬗变,都市空间美学以同时包含主动—被动内涵的个体为审美主体,与"他者"共在游戏,同时包含着政治否定和个性解放两个方面的审美意蕴,是对康德美学在都市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北京以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着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现代作家在其各自的都市小说中以各自的叙事和言说方式赋予文本以各自的都市想象和文化记忆。对北京无比眷恋的老舍,强烈的爱中掺杂着一丝怨恨,产生复杂的情感体验;对北京感到无所适从的沈从文,营造出梦幻般的湘西作为精神的依托,同时对都市人的揭露使其作品形成鲜明的城乡对立;对北京观察细致的张恨水,情感上的倾向造成了小说中雅俗错位的现象。他们的北京想象各有各的优长,也各有各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张卫杰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2-73
都市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在深入调查分析启东市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业的特色化、规模化、科技化、安全化、装备化的政策建议,旨在为启东市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满建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45-147
海派作家曾今可的小说展现了魅诱的现代都市景观及都市男女对爱的憧憬、沉醉和幻灭,还有商业都市中的市民众生相。他以诗人的气质、知识分子的趣味来观察世界,形成了平淡而雅致轻灵的审美风格,具有浓厚的海派文人笔墨趣味。 相似文献
18.
南国作家对现代都市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赝城》、《风流时代》和《风中灯》是90年代后期广东都市文学“三驾马车”谭元亨、洪三泰和朱崇山的代表作。它们分别以黑色幽默进行反讽与批判、以写实手法进行现代人格的审美塑造和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反映现实,取得了各有特色的成就,也反映了南方都市文学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都市的"现代生活"与"现代情绪"——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都市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上海现代工商经济的发展深刻的影响了文学审美方式的转变.以戴望舒、施蛰存、徐迟、艾青、路易士、金克木、玲君、陈江帆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用敏感和触角捕捉都市的新感觉,以全新的形式描写都市的新景观,他们式赞美都市的机械文明,或描写都市的日常生活,或表现都市人的精神面貌,在开放多元的现代生活和都市文化中传出复杂的"现代情绪".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题材创作与中国现代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城镇是中国现代小说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小城镇题材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人情风貌和人物系列,展示了近现代中国“乡土”社会蜕变初期复杂的历史文化状态。将“小城镇题材创作”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对深化现代小说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