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西方关于动物试验的伦理问题的讨论中 ,目前大抵有以下四种观点 :1.基督教神学观点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上帝造人时也造了动物 ,但后者不是上帝的化身而且没有灵魂。十戒中没有保护动物的禁令。教会之父奥古斯都和托马斯 .阿奎那认为上帝为人造了动物 ,所以人类可以使用和屠宰动物。但这受上帝禁令和神学自然法度的限制。对动物的无意义的残忍和宰杀是没道理的。2 .康德观点 根据康德的学说 ,只有对能确定自己理性目的的生物 (即人 )才配讲伦理 ,对动物无伦理可言。只有当对待动物的残忍行为使人类变得粗俗时 ,这类残忍行为才应受到伦理…  相似文献   

2.
王齐 《浙江学刊》2003,(2):16-26
克尔凯郭尔借助假名作者克利马克斯对19世纪上半叶西方社会呈现出的世俗化倾向以及它在宗教信仰领域中所带来的后果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他把造成信仰危机的根源归结为哲学理性在信仰领域中的泛滥。为了纠正这种精神领域中的“贫血症”,他首先展开了对自然神学思路的批判,其中重新提及并讨论了贯穿在整个基督教哲学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奥古斯丁主义的一致性。但是在他从宗教虔敬主义立场出发提出人当以“单一者”的形象、以内在的激情去追求“上帝”的时候,他把信仰变成一个永无终结的纯粹的个体性行为,这里他的思想表现出了相当的现代性,而且在其内里即有解构神学意义上的信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抗议"是基督教构建生态神学和生态伦理的契机.基督教生态伦理在创造教义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了上帝与受造整体的关系以及自然在神学中的地位,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奠定了形而上学基础和道德基础.基督教生态伦理提出了建构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伦理原则,为中西生态伦理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4.
宋王朝建立后,为了消除唐藩镇割据的因素,缓和与应付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采取了一系列强化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的措施。而专制统一的思想首先要求重整封建伦理,把三纲五常系统化,把忠君爱国提到日程上来,并进而使伦理本体化。处于每况愈下中的宋王朝还需要神灵的支持,使宗教神学为自己的统治以灵光圈的印证和保护。世俗哲学和宗教神学共同成为维护王朝统治的意识形态。但是,长期以来那种三教鼎立、世俗哲学与宗教神学并存而又对立的局面已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它们面临着各自的艰巨任务。世俗哲学有必要在董仲舒等人对先秦儒学改造的基础上再来一次全面改造,使之进一步神学化;宗教神学则务必全面世俗化,以更有效地为现实政治服务。因此,儒学的宗教神学化和佛教、道教的世俗化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融合吸收便构成这一时期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基督教哲学由于采用了世俗化抽象思辨的思维方法。“信仰为了理解”的思维趋向以及从道德角度看问题的思维习惯,使基督教理论在思维运作方面获得了有力的支持;再加上其他的社会历史原因,就使基督教在西方中世纪得以存在和流行。因此,我们在批判基督教关于上帝、天堂、原罪、赎罪等宗教理论时,不应忽视对其思维方式的枇判。  相似文献   

6.
过程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宇宙论,其时实在的全新理解必然导致对基督教传统教义的改造.而在过程神学中,上帝不再是绝对的控制力量,而是创造性的、回应性的爱;上帝的力量更多地体现在人承担道德责任的行动中.过程神学对宗教生活的阐释凸出了宗教性方面而不是教义方面,这一点对我们在正确理解儒家宗教性的基础上思考儒家学说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树林 《求是学刊》2004,31(5):41-45
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有多种层面和视角 ,把马克思思想置于神学视野中 ,以基督教神学思想为准绳对其进行阐释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其中 ,蒂利希对马克思思想的神学阐释比较深刻和具有代表性。蒂利希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把马克思的人观、历史观、救赎观等与基督教进行了比较 ,并认为 ,马克思思想既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同时又与基督教神学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马克斯.斯塔克豪思的思想为中心,分析了基督教神学关于人性普世性的见解对于理解人权普遍性的意义。人权普遍性得以成立的根本理由是承认人类存在的普遍条件和共同人性。人权的思想中存在着普遍的原则,这些原则和真理是不可动摇的,不能因不同的宗教、文化、社会处境而改变。斯塔克豪思认为,基督教神学关于人的内在尊严及神圣性的观念为人权提供了终极基础。在人权问题上,如何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认可人类共同体存在着某些共有的和普遍的真理就成为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9.
德尔图良关于“雅典与耶路撒冷”的对立,其宗旨在于反对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的简单混合,以便维护基督教传统。这是圣经思想的具体阐发,在基督教教会史、思想史和神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但德尔图良的信仰主义并不完全否定理性。在拒绝利用希腊哲学来理解基督教之后,他试图用人的自然理性和灵魂来证明上帝和信仰。本文结合基督教思想史对德尔图良在理性问题上的矛盾作了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关于创造性的观点:作为上帝的创造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探讨了作为创造性(而不是"造物主")的上帝概念。尽管创造性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难解之谜,但由于它与我们的宇宙是进化的——各种新实在是在时间之中出现的——这一信念相关联,所以它似乎是一个可信的概念。作者在这里探讨了三种创造性形式:宇宙的最初形成(大爆炸理论);在进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创造性;人类文化的创造。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应当把这种创造性本身看做上帝:上帝就是创造性。因而,上帝言说被赋予了一种可以用当今人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语言而辨明的所指。在这里,上帝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但他在现代对世界与人类生命的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铭 《浙江学刊》2003,(1):81-87
2 0世纪 60年代林恩·怀特引发的“生态学抗议”迫使基督教学者重新审视和阐释传统的经典教义 :三位一体的上帝、创造与救赎相一致等 ,并发掘其生态学方面的意蕴。在理论上 ,他们通过对机械宇宙论和人格主义的批判 ,扬弃了人与自然的二元论 ,论证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须有神学根据 ;在实践中 ,他们揭露了“生态正义”背后的社会不平等现实 ,提倡“教区生态”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韦伯认为,西方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启蒙”这一过程。在世俗的或启蒙的文化中,个人将不会再寻求用崇高或神圣的力量——上帝,神圣的事物,或像卡玛(Karma)那样的玄学的原则——去解释事件,或者为他们的生活赋予意义。世界应当被视为一种自然的秩序和人类的力量——普遍的动力,本能,欲望,进化,重力和运动的机械法则,等等。社会学不仅要研究这一世俗化的动力机制,而且其自身也成为“启蒙”的领域。正如18世纪的社会思想家揭示出宗教是人类的骗术那样,社会学家也揭示出,许多世俗的现代新上帝同样是人类的创造物,这个创造物被叫作自然。  相似文献   

13.
中西政治传统存在鲜明的差异,这可以从人性论、国家论、政教关系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儒家设定的中国人是道德人和政治人,基督教设定的西方人是宗教人;儒家设定的国家是道德教化的共同体,基督教设定的国家只是管理罪恶此岸的有限工具;儒家与政治形成了亲密的合作关系,基督教则与世俗政治保持距离、予以限制和防范。上述三方面集中彰显了中西政治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过程神学发展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程神学是一种哲学神学,其主题是上帝论。过程神学拒斥传统神学中的那个绝对的、不变的、男性的、作为控制力量和宇宙道德主义者的上帝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4年入侵东方到公元前3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被罗马帝国灭亡,其间东西方文化进行广泛全面的交融、汇合而形成一种新文化:希腊化文化,尔后被罗马帝国继承下来。基督教及其神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从而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和神学。其间犹太神学家斐洛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由于他使希腊、希腊化文化和犹太文化、希腊哲学和犹太教相结合,从而创立了一类新型的犹太教神学,为基督教及其神学从形式到内容树立了楷模;它集中体现在古代基督教作者,尤其是古代基督教最大神学家奥古斯的神学体系中,并进而广泛地影响了中世纪经院哲学,成为西方宗教和神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解放的末世论——布洛赫乌托邦哲学的宗教哲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考之西方宗教史,不难发现布洛赫对犹太-基督教末世论的批判继承。与启示录式末世论相比,布洛赫更多地继承了福音书式末世论的思想传统,并在批判、改造这一传统的基础上提出解放的末世论。解放的末世论把共产主义作为苦难现实的终点和美好未来的起点,把救赎的使命赋予人而不是上帝,因此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无神论。在唤醒人类改变自身处境的内在渴望的同时,布洛赫的解放的末世论也有力地促进了犹太-基督教传统中希望的力量的再生。  相似文献   

17.
"摩西十诫"与西方文化衍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晓旭 《社科纵横》2006,21(3):139-141
“摩西十诫”作为西方文化中最早的宗教戒律之一,经历了从旧约到新约再到世俗化的演变,深深影响了西方文明中的社会道德、行为观念和政治法律等。本文重点分析了“摩西十诫”对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影响及其演进过程,以探讨西方宗教文化与西方世俗道德、法律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吴学国 《求是学刊》2002,29(4):32-37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中真正的“上帝” ,就是存在本质的真理。海德格尔通过对“上帝之死”的分析 ,指出西方思想二千年来的历史命运就是虚无主义 ,即对存在本质 (虚无 )的遗忘和逃避。在海德格尔晚期的四重性的世界图景中 ,神不是人借以逃避存在的庇护所 ,而是将人引向存在自身本质 (发生、四重性 )的暗示、线索。而海氏强调的“本体论区分” ,其神学意义就在于将神从本体神学的上帝的存在者性的桎梏中解救出来。毫无疑问海德格尔晚期思想包含了一种宗教经验 ,但由于海德格尔的宗教思想存在一种暧昧性 ,他的“神”并不足以表达这种经验。我们认为在海德格尔思想中 ,除了那明显的“神”之外 ,还有一个“隐藏的上帝” ,它就是存在自身的本质 ;在海氏看来 ,只有它才是真正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否定了基督教引起欧洲中世纪史学全面倒退的陈说,认为基督教在本质上是对世俗历史的扼杀,但同时也对西方史学观念的变革有着某些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哲学和神学的新交点──潘尼伯格的新历史观研究(上)谢文郁基督教引入西方思想界以来,哲学和神学的关系大致有两种类型。中世纪时期,哲学从属于神学;神学是哲学的基础。国内学术界的一般观点认为,这个时期的哲学发展缓慢,乃至停滞。有人甚至强调,这种状况是对古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